中医药学基础-第五章 四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
四、望头颈、五官
2. 望五官 是观察五官形色的变化,来测知五脏的病变。 (1)望目 目赤红肿——多属风热或肝火; 白睛发黄——黄疸; 目窠凹陷——伤津耗液; 瞳仁散大——肾精枯竭; 小儿睡中露睛——脾虚; 两目上视、斜视——肝风内动。
中医药学概论
四、望头颈、五官
(2)望耳: 耳轮瘦薄,色淡白——多为肾气不足; 耳轮红赤,肿胀——多为邪毒壅盛; 耳轮干枯,甚则焦黑——多为肾气衰竭、肾水亏极之象。 (3)望鼻: 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多属外感风热; 久流浊涕而黄稠有腥臭味者,兼有鼻中辛酸——多为“鼻渊”; (4)望口唇: 唇色淡白——为血虚;口唇青紫为——血瘀; 口唇糜烂——脾胃湿热; 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
中医药学概论
一、望神
3、假神: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 表现,临终前的预兆。 【表现】 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 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 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 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主病及分析】 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古人比作 “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中医药学概论
四、望头颈、五官
1. 望头颈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囟门凹陷——多为津血亏虚、脑髓不充; 囟门突起,称囟填——多属实证 ; 囟门迟闭——属肾精不足; 头颈强直或头摇不能自主者——多是风动征象; 发黄干枯、稀疏易脱——多为精血不足,肾气亏虚; 突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又称“斑秃”; 小儿发结如穗——多属疳积。
中医药学概论
二、望色
1.概念:望色,是观察面部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2.意义:判断气血的盛衰、辨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疾病的部位 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3.五色主病: 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
中医药学概论
七、望 舌
概 述 概念: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 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舌象的构成: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 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上蒸而成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舌诊的原理: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 化。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 脾胃,舌根属肾。 舌诊内容:(一)望舌质 (二)望舌苔
中医药学概论
第一节
望
诊
1.概念: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及排 泄物外在变化,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方法。 2.望诊的内容包括: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望排出物 望舌
望神、望色、望形态 望头面、五官
内容
望皮肤
痰涕、唾涎、呕吐物、二便 正常、病理舌象
3.望诊的注意事项:(1)光线 (2)部位充分暴露
中医药学概论
一、望神
2、失神(无神):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可见于 久病、重病患者。 【表现】 因精亏神衰而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 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 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 识不清。 因邪盛神乱而致失神者,其临床表现一般为壮 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3.皮肤病症
【疮 疡】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 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疼痛不已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 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所 致。附:脉管炎
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 为疔。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 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 有内攻内陷之势。疔毒多由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 以致阴阳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而成。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 愈。多由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 气血壅滞而成。
望 皮 肤
源自文库
形态异常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硬化
皮肤病症
斑疹(斑、疹)、水疱(白 、水 痘、湿疹)、疮疡(痈疽疔疖)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1.色泽异常 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
多因心火偏旺,风热乘袭所致,在小儿则与胎毒有关。
发 病 部 位 不 同
赤游丹:发于全身,初起有如红色云片,往往 游行无定,或浮肿作痛。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3.皮肤病症
特 征
【斑 疹】
病 位 临床意义
深红色或青紫色,呈片状,平
斑 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 不褪色(阳斑、阴斑)
病及血分 (出血性)
外感热毒、脾不统 血、外伤
红色或紫红色,呈粟粒状,高
疹 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风疹、麻疹)
中医药学概论
病及营分 (充血性)
温热病、外感风热
中医药学概论
正常舌象
舌质(舌色、舌形、舌态): 断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候正气为主; 舌苔(苔质、苔色): 反映邪气性质、深浅、邪正消长及胃气的有无。
正常舌体(舌质): 颜色:淡红鲜明 形质:润泽、大小适中 动态:柔弱、活动灵活 正常舌苔: 颜色:白 质地: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
中医药学概论
淡红舌 薄白苔
第五章 四 诊
中医药学概论
概 述
1.概念: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内容: (1)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及排泄物外在变化,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方法。 (2)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的语言、呼 吸等声音,以及身体及排出物、分泌物的气味,从而获得病情 资料的诊察方法。 (3)问诊——是医生有目的地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 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和与疾 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4)切诊——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 方法。
时邪、过敏、热入 营血、胎毒
五、望皮肤
3.皮肤病症
阳斑:色块深红,甚至紫黑,多为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为 典型发斑。
阴斑:色块淡暗,甚至青紫,多为气不摄血,血漏外渗所致,类 似肌衄。 麻疹: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 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 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 逐渐稠密。 风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患,由于风热时邪所致。疹形 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 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 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
红、绛舌——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热证、寒证、瘀血证。 青紫而湿润多为寒凝血瘀证; 青紫而深绛干燥多为热毒炽盛证。
中医药学概论
2. 舌形 老舌——多见于实证、热证; 嫩舌——多见于虚证、寒证。 胖舌——多见于水饮痰湿阻滞或阳虚; 瘦薄舌——多见于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 裂纹舌——多见于精血亏虚。 芒刺舌——多见于邪热炽盛。
白癜风:皮肤白斑,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不痛不痒, 病程缓慢,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 不养肤所致。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2.形态异常 正常:皮肤润泽,柔韧光滑,无肿胀 (1)润枯 润泽——津液未伤 干枯无华——津液已伤,营血亏虚 肌肤甲错——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2)肿胀 水肿——阳水(头先肿,上半身肿甚) ——阴水(下肢先肿,下半身肿甚) 皮肤肿胀,皮厚色苍,按之随手而起属于气胀。
(一)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质的神、色、形质、动 态以及舌下络脉等方面内容。 主要意义: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候正气为主。
舌质:即舌的本体,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正常舌质:颜色淡红鲜明,形质润泽、大小适中, 舌体柔软、活动灵活。
中医药学概论
1.舌色 舌色即舌体的颜色,包括淡白、红绛、 青紫等。 淡白舌——虚证、寒证。
中医药学概论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伸舌自然,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 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体位——坐位、卧位均可。 姿势——自然、舒展、暴露。
中医药学概论
诊舌的方法
1 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 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3 若伸舌时间过久,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 4 如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 5 其他诊察方法:刮舌验苔法。 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为里有实邪; 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中医药学概论
六、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含义】 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排体外的病理产物 的形、色、质、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规律】 色白、清稀、(腥臭味)——多虚证、寒证 色黄、稠浊、(臭秽味)——多实证、热证 色泽清白,质地稀薄,多为寒证、虚证,这是由于阳气不足, 运化无力或因寒邪凝滞,使水湿不化之故; 色泽黄赤,质地粘稠,多属热证、实证,此为邪热煎熬津液 所致。如色泽发黑,挟有块物者,多为瘀证。
中医药学概论
一、望神
【望神的含义】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 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原理和意义】 原理: 脏腑功能 精气(先后天之精、气血津液)
神
意义: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中医药学概论
一、望神
1、得神(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 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主病及分析】 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 健康的表现。 这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脏腑功能 不衰,预后良好。
中医药学概论
四、望头颈、五官
(5)望齿龈: 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 牙龈红肿——多为胃火上炎; 睡中蚧齿——多为胃热或虫积; (6)望咽喉: 咽喉红肿而痛——多为肺胃有热;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虚热; 若咽喉灰白色腐点成片,不易拭去——多为白喉;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色泽异常
皮肤发赤(丹毒、抱头火丹、流火、 赤游丹)、发黄、紫黑、白斑
中医药学概论
三、望形态
1.概念:是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以及活动情况来诊察疾 病的一种方法。 2. 形体 (1)发育良好、形体强壮、肌肉充实是气血旺盛、内脏坚 实的表现; (2)发育不良、形体衰弱、肌肉瘦削是体质虚弱的表现; (3)形体肥胖而肌肉松软、少气乏力多阳气不足、脾虚湿 盛; 3. 形态 望形态诊病的要点 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3.皮肤病症
【水 疱】
白 :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 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兼有身热不扬等湿热证表现者。因外感湿热 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属湿温病。 水痘: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 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兼有轻度恶寒发 热表现者。因外感湿热之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湿疹:湿疹又称浸淫疮,表现多样。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 或水疱,继之水疱破裂 、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 脱后留有痕迹,日久可自行消退。此症多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 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 痱子:痱子是皮肤发生密集的尖状红色小粒,瘙痒刺痛,后干燥成细小鳞 屑。多发于夏季,小儿和肥胖之人多见,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 缠腰火丹:多发于腰腹与胸胁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出现成簇水疱,绿 豆至黄豆大小,围以红晕。多由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流 火:发于小腿足部。
抱头火丹:发于头面。
中医药学概论
五、望皮肤
1.形色变化
黄疸:皮肤、面目、爪甲、小便皆黄。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 渴而苔黄腻。一般多因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等。多因寒 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而发。 皮肤黄黑晦暗,面额色黑,称“黑疸”,多从黄疸转变而来, 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见于肾阳衰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