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孔子来说,与其文胜质,不如质胜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也,宁戚”。(《八佾》)在丧祭的时候,致哀是质,礼仪是文,与其礼仪 周全而哀戚不足,不如礼仪从简而有真诚的哀戚之情。从某种意义上上说,孔子 在这里已经认识到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纠偏。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 仁(2),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 恶(2)人。”
6
3、总称,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 敏、惠等内容.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 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 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 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 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 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 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 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 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 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 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 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 截然相反的了。
.
8
4.仁政 樊 迟 问 仁 。 子 曰 : “ 居 处 恭 , 执 事 敬 , 与 人 忠 。 虽 之 夷 狄 , 不 可 弃 也。”(子路第十二章)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 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 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 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春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为我国奴隶制
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封建贵族对农民的
残酷剥削,加上诸侯争霸战争及内部夺权斗争,农民生活陷
于困苦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由于自身的需要,不得不重视
劳动者,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孔子,当然希望周天子的地
位稳固,于是孔子便打出了“仁. ”的旗号。
.
3
(二).“仁”思想提出的背景
首先,孔子欲复周礼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与混乱的状态中。对于这样一种“礼 崩乐坏”的无道局面,孔子认为最适当的办法就是重新恢复 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而“仁”是“礼”的具体内容。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自身价值的提高
《论 语》 中的 “仁”
by 第二组
.
1
一.“仁”的起源
二. 《论语》中的“仁”
三.“仁”与“礼”的关系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五.“仁”的影响
.
2
一.“仁”的起源
(一).“仁”的含义及其地位
含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 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 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 内容. 孝悌是仁的基础。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
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
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7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第六章)
.
5
2、仁心、仁德。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道德 修养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
10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 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 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
9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 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 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 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 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 仁(2),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 恶(2)人。”
6
3、总称,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 敏、惠等内容.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 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 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 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 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 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 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 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 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 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 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 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 截然相反的了。
.
8
4.仁政 樊 迟 问 仁 。 子 曰 : “ 居 处 恭 , 执 事 敬 , 与 人 忠 。 虽 之 夷 狄 , 不 可 弃 也。”(子路第十二章)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 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 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 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春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为我国奴隶制
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封建贵族对农民的
残酷剥削,加上诸侯争霸战争及内部夺权斗争,农民生活陷
于困苦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由于自身的需要,不得不重视
劳动者,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孔子,当然希望周天子的地
位稳固,于是孔子便打出了“仁. ”的旗号。
.
3
(二).“仁”思想提出的背景
首先,孔子欲复周礼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与混乱的状态中。对于这样一种“礼 崩乐坏”的无道局面,孔子认为最适当的办法就是重新恢复 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而“仁”是“礼”的具体内容。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自身价值的提高
《论 语》 中的 “仁”
by 第二组
.
1
一.“仁”的起源
二. 《论语》中的“仁”
三.“仁”与“礼”的关系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五.“仁”的影响
.
2
一.“仁”的起源
(一).“仁”的含义及其地位
含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 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 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 内容. 孝悌是仁的基础。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
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
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7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第六章)
.
5
2、仁心、仁德。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道德 修养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
10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 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 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
9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 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 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 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 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