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合集下载

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脑血管疾病。

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表现为颅内的一种血管畸形,它通过多个血管腔供血,且血管腔间有连接,形成了一个迷路状结构,其中填充着淤积的血液。

脑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位于脑的深部,尤其好发于大脑半球和脑干。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确。

据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有关。

研究还表明,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数是在婴幼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发现。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多样,且因个体差异较大。

一般而言,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取决于其位置、大小和血管网的重新组织情况。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改变以及认知障碍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脑海绵状血管瘤都会出现症状,有些可能是无症状的。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MRI、CT、DSA等。

对于无症状的脑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并不需要治疗。

但是,一旦出现症状,或者脑海绵状血管瘤较大、位置较敏感,或预计有出血风险的话,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目前,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等。

对于那些症状明显、危险性较高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深入脑组织进行切除,因此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

对于某些位置较为敏感的脑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可以选择栓塞血管,以达到阻断血液供应的目的。

介入治疗相对手术而言,创伤小,恢复快,但是有时需多次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脑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患者应积极就医,并根据医生的诊断建议进行治疗。

此外,了解血管瘤的相关知识,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也能够降低患病风险。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护理课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护理课件

什么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异常 有关。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但多见于年 轻患者。
什么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视力障碍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术前护理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 及心理状态。
团队协作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照 顾。
谁需要参与护理? 患者及家属
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配合,了解病 情和护理措施。
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的心理恢复至关重要。
谁需要参与护理? 心理咨询师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手术前后的心理压 力。
心理辅导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
护理的重点是什么?
长时间的随访数据可以帮助总结护理经验,优化 护理流程。
谢谢观看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患者反馈
通过问卷或访谈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的反馈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临床指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评分及恢复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如何评估护理效果? 随访记录
记录患者随访中的症状变化和康复情况。
提供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何时进行护理?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 化。
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何时进行护理? 随访护理
定期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监测复发风险。
提供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谁需要参与护理?
谁需要参与护理? 医疗团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讲课PPT课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讲课PPT课件

什么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定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呈海绵状结构。 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外伤等有关。 症状:头痛、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时可出现颅内出血、脑水肿等。 诊断: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是颅 内海绵状血管瘤 的危险因素,应
积极控制。
避免长期接触 有害物质:如 放射线、化学 物质等,从事 相关职业者应 做好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 尤其是高危人 群,应定期进 行头部影像学 检查,以便早 期发现病变。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控制症状和减少出血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肿瘤较大或症 状严重,药物
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显 微手术切除、 血管内介入治 疗、立体定向
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
病理特点:病灶常位于脑表浅位置,与正常脑组织界限较为分明,但瘤组织结构多样
病理变化:随着病灶增大,可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和神经功能障碍
并发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放射治疗等
手术效果:大 多数患者术后 症状明显改善, 但部分患者可 能出现并发症
或复发
术后护理:定 期复查,注意 并发症的预防
和处理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和减少出血的风险。 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照射来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 立体定向手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切除或烧灼。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技术对肿瘤进行栓塞或注入硬化剂来缩小肿瘤。

2019年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doc

2019年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doc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检查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

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

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与病理符合率达80%~100%。

在MRI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心(不同时期出血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

新近出血者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4.脑血管造影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海绵状血管瘤为富含血管的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血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内血管太大、血流缓慢使造影剂被稀释因此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PET是利用脑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脑扫描成像。

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别脑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

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
要点: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属于脑血管畸形。 之所以名字中带「瘤」,仅因为其形态像瘤而已。
同样地,其「海绵状」也是依据形态起名,因其「剖面呈海 绵状或蜂窝状」。
概述
提到畸形血管团,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动静脉畸形(AVM) ,那么,海绵状血管瘤与 AVM 的畸形血管团是类似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来看下两者的本质区别: 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
而且,约 19% 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 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下面用一个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图片加深印象。
图 1 A:水平位 CT 骨窗像显示左侧额骨内弥漫的溶骨性病 变,伴骨小梁增厚;水平位(B)和失状位(C)T1WI 显示 T1 像等信号的骨质病变,失状位增强的 T1WI(D)显示病灶 强化。
诊断要点
脑外病灶:以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为例,在 MR I 表现为 T2WI 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非常显 著,ADC 值明显升高,DWI 接近等信号,MRS 检查 无 NAA 峰、Cr 峰和 Cho 峰,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对于小型 (<1 cm) 以及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磁 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检出率更高。
脑内圆形/椭圆形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不同程度的出血, 重复一遍:出血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最重要的特征)、MRI 的 T2 像有含铁血色素沉积。
图 4 为一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对照该图更能加深对上述 文字的理解。
治疗方案
1. 原则 牢记: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方法,也是
唯一有效的方法。除中颅窝海绵状血管瘤外(当病灶切除困 难时),不主张对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放疗。 2.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病灶反复小量出血、癫痫和重要功能区的占位效应,是海绵 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的主要考虑因素,即: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概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检查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

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

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与病理符合率达80%~100%。

在MRI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心(不同时期出血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

新近出血者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4.脑血管造影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海绵状血管瘤为富含血管的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血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内血管太大、血流缓慢使造影剂被稀释因此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PET是利用脑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脑扫描成像。

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别脑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

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需定期监测。
04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全切病变以减 少复发和出血风险。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等。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等 因素。
手术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缺失等,需 在术后密切观察和康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1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 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
2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栓塞病变血管来减少出血风 险,放疗用于控制病变生长和减轻症状,基因治 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3
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和验 证。
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 评估。
临床表现
头痛、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理 学检查。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平片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 无阳性表现,但有时可见颅骨内板下 弧形或蜂窝状骨质吸收。
脑血管造影
已较少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但对于了解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仍有一定价值。
肿瘤分布
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可在颅内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
肿瘤信号与强化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瘤信号
在MRI上,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T1 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 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畸形,它是由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病变。

通常情况下,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有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症状,如出血、疼痛、神经症状等。

针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决于瘤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

1. 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常规观察和定期随访可能是治疗的唯一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定期进行MRI或CT 扫描,以监测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动脉栓塞和经导管注射药物。

通过引导导管进入病变血管,医生可以通过栓塞或注射药物来减少血流供应或缩小肿瘤的大小。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或引发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

3.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大小的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那些有症状或生长迅速的病例。

手术切除通常需要精确的规划和操作,旨在彻底清除血管瘤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然而,手术切除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手术风险、可能的出血和术后恢复等。

4.放射治疗:外科手术不适合某些患者,或者患者本身健康状况不允许手术时,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

放射治疗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来破坏血管瘤的异常血管结构,从而减少或停止血流供应。

放射治疗的优势在于无创且可以定点照射,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潜在风险。

5.保守治疗: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部或其他重要器官的关键部位时,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治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保守治疗方法,例如药物疗法、疼痛管理和病症监测,以控制或缓解症状。

总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病例,定期随访观察可能足够;而对于症状明显的病例,介入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可能是更适用的选择。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海 绵状血管瘤。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降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 助于预防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康复指导
位置、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大多数颅内海绵状血 管瘤是良性的,经过及时诊断和
治疗,预后较好。
对于一些位置特殊、体积较大的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难度较 大,可能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0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研 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基因突变研究
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基因突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 一些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如CCM基因等。
0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症 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
头痛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能会 出现头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 ,可因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
加重。
癫痫
约30%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 者会出现癫痫症状,表现为肢 体抽搐、口吐白沫等。
视力障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压迫视神经 时,可导致视力减退、视野缺 损等症状。
运动障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压迫运动神 经时,可出现肢体乏力、偏瘫
等症状。
体征表现
颅内压增高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能出现颅内 压增高,表现为恶心、呕吐、视乳头 水肿等症状。
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和大小 ,可能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如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并发症
脑出血
脑积水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可能导致脑出 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海绵状血管瘤的科普知识PPT

海绵状血管瘤的科普知识PPT
通常呈现为红色或紫色的隆起,表面平滑或 略有凹凸。
在压迫时,肿瘤可能会变淡。
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 疼痛与不适
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瘤无疼痛感,但某些情况 下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
特别是当它们压迫周围组织时。
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
并发症
在少数情况下,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导致出血 或感染。
定期监测是重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尤其是对于位于内部器 官的病例。
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会影响心理健康,提供适当的 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可以考虑加入支持小组或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海绵状血管瘤的生活管理
饮食与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和 免疫力提升。
如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定期运动等 。
谢谢观看
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或感染可能与海绵状血管 瘤的发生有关。
但这些因素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通过体检和病史来诊断海绵状血管 瘤,必要时可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波、CT或MRI等。
诊断与治疗
治疗选项
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不需要治疗,观察即可 ;若影响外观或功能,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 术。
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诊断与治疗 随访与监测
对于大多数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是必要的, 以确保无并发症发生。
尤其是对于快速增长或疼痛的病例。
海绵状血管瘤的生活管理
海绵状血管瘤的生活管理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皮肤卫生,避免摩擦和刺激,特别是 对于表面血管瘤。
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护肤品。
海绵状血管瘤的生活管理 心理支持
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因
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因 遗传因素
一些海绵状血管瘤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史可能 会增加风险。

海绵状血管瘤的科普知识

海绵状血管瘤的科普知识

常见误解
常见误解
海绵状血管瘤不是肿瘤,但它们可以像 肿瘤一样生长。
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细菌感染,因此抗生 素治疗通常无效。
常见误解
海绵状血管瘤不会通过接触或 传染传播给他人。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海绵状血管瘤通常是先天性的,无法完 全预防。
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如避免暴露于化 学品或致癌物质,有助于减少患病风险 。
海绵状血管瘤 的科普知识
目录 概述 症状和迹象 诊断和治疗 并发症和预后 常见误解 如何预防 最新研究进展
概述
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 管疾病,通常发生在皮肤或内 脏器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在任何年龄出现,但 在婴儿和幼儿时期更为常见。
症状和迹象
如何预防
如果有家族中有海绵状血管瘤 的病例,应及早咨询医生,以 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最新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进展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和改 进。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如靶 向疗法和基因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研究进展
了解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可以 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更好的治 疗决策。
症状和迹象
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现为红色 或紫色的肿块或斑点,大小和 形状各异。 它们可能会增长,并且可以出 现出血,溃疡和疼痛。
症状和迹象
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在皮肤表面或深层 组织中,如肝脏、脑部或内脏器官。
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通常是根 据体格检查和病史得出的,但 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对于小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可 能不需要治疗,因为它们可能 会自行消退。
诊断和治疗
对于较大和严重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能 需要接受治疗,如手术切除、激光疗法 或药物治疗。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

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病因(一)发病原因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

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

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

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

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发病机制(二)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

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

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

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

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的病例为多发病灶,19%约。

)脑外病灶(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以及中颅窝底、,)脑内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容量性血管性病变,通常为先天性。

其特点是脑组织内形成了大量畸形血管,病变局限在脑的特定区域,并且通常在病变处有血肿形成。

以下将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影像学特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常出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区,CT值一般大于50HU。

在感兴趣的区域上,可以看到一些条纹状或结节状的异常影像,这些影像表示病灶部分或全部的局部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还可以伴有相应区域的水肿、脑梗死、钙化和囊变等改变。

2. 血肿的形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经常引起大量的出血,形成血肿,CT常表现为高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区域。

血肿的大小和位置与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血肿的压迫作用可能导致周围脑组织的受损和功能障碍。

3. 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CT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在动脉期,可显示出异常血管,如扩张畸形的毛细血管和螺旋状动脉(the corkscrew appearance),以及病变周围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在静脉期,可显示出动态造影。

1. 观察治疗: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小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观察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MRI或CT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2. 放射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选择。

放射治疗通过给予病变部位高剂量的放射线,使瘤组织坏死和缩小。

3.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或症状明显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选择。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显微镜引导下的开颅手术或介入手术(经血管导管)进行。

4. 介入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内注入可导致瘤血管血栓形成和闭塞的药物,如丁香素(alcohol),或者通过在瘤血管内植入支架或线圈等器械,来阻塞异常血管。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区、血肿形成以及血管造影CT的异常表现。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血管病变,通常表现为脑内海绵状血管团块,由扩张的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在CT(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诊断特点,并且治疗选择也有一些不同的方法。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CT影像上通常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晰。

其内部密度可因含有血管和瘤内出血而不均匀。

在造影剂增强CT中,瘤体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由于瘤内血管的血流缓慢,瘤体中央常可出现低密度的“血缺区”。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来源和排泄途径也可以通过CT影像来观察。

在血供来源方面,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多数为大脑中动脉或额颞支动脉。

在排泄途径方面,CT静脉造影可观察到瘤体周围辅助排血静脉,有助于了解瘤体排血情况。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

手术
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完全切除瘤体,并且可以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介入治疗
包括栓塞治疗和局部肿瘤注射治疗,通过阻断脑内瘤体的血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射治
疗是另一种选择,适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情况。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瘤体形态、密度特点、血供来源和排泄途径等。

治疗选择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来决定。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它通常出现在大脑的深部,由多个血管瘤组成,形状呈海绵状。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所能显示出来的血管瘤类型,其特点是多发性、边界模糊、周围形成梭形状、易发生出血。

1. 多发性病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多发性,即在同一侧脑组织中可见到数个大小不等的血管瘤病灶,且可存在在同一脑叶或者不同脑叶上。

2. 边界模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瘤体边界通常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交界处不明显。

3. 呈梭形状:在CT扫描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呈梭形状,其形态不规则,且在扫描中呈高密度灶。

4. 出血表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由于易发生出血,在CT扫描中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出血灶、血肿等。

治疗选择
1. 手术治疗:对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选择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通过直接切除血管瘤,减少其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病灶、边界模糊、呈梭形状以及出血表现等特点。

在治疗选择方面,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常见的治疗选择,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瘤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希望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病。在作出治疗决策前应仔细权衡 治疗措施的利弊与自然病程潜在的危险,然后 做出决定。 伽玛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主要适应证是: ①有出血或癫痫病史; ②有占位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 ③病灶部位不宜进行切除手术; ④病人拒绝手术。 影像学已证实但无症状者采取保守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1)明显出血;
简要归纳
单发(75%)>>多发(25%) 幕上(颞叶最多)>>幕下 薄壁海绵状血窦,其间无脑组织 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钙化、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胶质增生 常缺乏脑水肿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颅内海绵状 血管瘤
I型(脑内) Ⅱ型(脑外)
I型(脑内型)
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 可合并斑点状钙化,无占位效应,周围一 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轻度水肿。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和T2加权 Z a b r a ms k i e t等 一 根据 MR I 将 海绵 状血 管瘤 分为 4 型 。
Z a b r a ms k i e t等 一 根据 MR I 将 海绵 状血 管瘤 分为 4 型 。 妊娠易促使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增大。
像无异常表现 ④病人拒绝手术。
Ⅱ型(脑外)
中颅窝 最 多见 , 包 括 鞍 旁 、 蝶 骨 小 翼 和 海绵窦。
主 要 为 圆 形 或 哑 铃 型 长T1WI 长T2WI 信号,信号均匀,肿瘤境界清晰, 增 强扫描 明显 均 一 强 化 , 无 血 管 流 空和钙化。
Ⅱ型(脑外)
Ⅱ型(脑外)
Ⅱa型
Ⅱb型
Ⅱa型
紫 红 色 或 紫色 , 与脑 组 织 无 粘 连 , 肿 瘤可见 明显搏 动 , 质软 , 张力 高 ; 显 微 镜 下 肿 瘤 由 大量 扩张 的薄壁 血管 构 成 , 管 腔 内充满 血 液 , 无 血 栓 及 钙 化 ,血管之 间缺 乏肿 瘤 间质成 份 , 极 易 大量 出血 , 手术切 除困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

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

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

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

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

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

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

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

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

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

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

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脑内。

国外报道脑内病灶最常见。

脑内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的倾向,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点。

脑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主。

返回顶部
症状体征
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

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

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

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3.出血从尸检、手术标本或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内有不同阶段的出血,而有症状的显性出血占8%~37%。

根据计算,病人年出血率为0.25%~3.1%;病灶年出血率为0.7%~2%。

大脑半球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更易出血。

与AVM出血不同,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一般发生在病灶周围脑组织内,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

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预后较AVM好,但首次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增加。

女性病人,尤其是怀孕的女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出血率较高。

反复出血可引起病灶增大并加重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4.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占1
5.4%~4
6.6%。

急性及进行性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常继发于病灶出血,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与体积。

可表现为静止性、进行性或混合性。

大量出血引起严重急性神经功能症状加重较少见。

在CT出现以前,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最初诊断本病的方法是X线平片,但仅能发现钙化且不能定性。

绝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不显影,除非病灶较大产生明显的占位征象或并发静脉畸形。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和MRI的出现使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返回顶部
检查化验
无特殊表现。

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

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

也可有高颅压征象。

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

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

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

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

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

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 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与病理符合率达80%~100%。

在MRI 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心(不同时期出血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

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

新近出血者,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4.脑血管造影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

海绵状血管瘤为富含血管的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血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内血管太大、血流缓慢使造影剂被稀释。

因此,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 PET是利用脑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脑扫描成像。

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别脑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脑肿瘤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返回顶部
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脑膜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相鉴别。

在影像学上:脑内圆形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MRI的T2像有含铁血红蛋白沉积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

返回顶部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出血、脑肿胀等,如脑组织嵌入缝合的硬脑膜间隙或因硬脑脑膜缝合不严密,可引起脑脊液漏。

病变位于后颅窝手术后可能损伤面神经。

返回顶部
预防保健
无特殊。

返回顶部
治疗
(一)治疗
1.保守治疗基于本病的自然病程,对无症状的或仅有轻微头痛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

2.手术治疗有明显症状如神经功能缺失、显形出血(即使仅有1次)、难治性癫痫、病灶增大或有高颅内压者均应手术治疗。

尽管部分癫痫能用药物控制,但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减轻严重程度,病人术后能停用抗癫痫药物。

因此对此部分病人也主张手术治疗。

由于怀孕能增加病灶出血可能,故对准备妊娠而对明确有海绵状血管瘤的妇女应建议先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而对怀孕期间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除非反复出血或神经功能症状进行性加重者一般建议先行保守治疗。

儿童患者由于病灶出血可能大以及潜在癫痫可能,是手术的强烈指征。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全切除病变,消除病灶出血风险,减少或防止癫痫发作,恢复神经功能。

3.放射治疗常规放疗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不肯定,而且放射线有诱发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

因此仅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手术残留的病灶才辅助放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放疗对控制癫痫有效。

(二)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手术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出血和控制癫痫的发作,多数病人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