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焦虑抑郁障碍共病54例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运动疗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运动疗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运动疗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抑郁症总患病人数为3.5亿,占世界人口4.4%。

老年焦虑症患病率为28%,抑郁症患病率为25%,其中,女性高于男性,焦虑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的第二大致残原因,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目前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物理治疗等。

尽管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部分老年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但由于老年人共病比例高,常存在多重用药,很多老年人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头痛、烦躁等,并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容易增加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

心理干预的不良反应少,但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度较低,同时,心理干预疗程较长,很多患者不能坚持。

因此,老年焦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不充分。

目前仅有1/3的老年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得到了有效缓解,进一步寻求安全有效的针对老年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研究发现,长期规律锻炼的老年患者比不锻炼者患焦虑抑郁症的概率要低,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在此类人群中也更为明显。

运动锻炼作为改善老年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运动疗法干预老年焦虑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运动疗法的概念运动指"有计划、有组织和重复的身体活动,以改善或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等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运动的全球健康协议声明指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应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或75 min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2 d以上的抗阻运动。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主要通过监测心率来划分,低强度为心率低于55%最大心率(HRmax),中等强度为心率范围55%~74%HRmax,高强度为心率范围75%~90%HRmax,极高强度为心率大于90%HRmax。

其中HRmax =220-年龄(岁)。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症患者相 比较 , 合并焦虑障碍 患者 自杀风险更大 , 同时生活质量也相 对较差 , 需要重 点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和疏 导。
【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障碍; 临床特点一
在老年患者中 , 抑郁症属 于最 为常见 的精神 障碍 , 患病率约 为8 % 左右 。 相关资料 曾报道 , 老年抑郁症 以及焦虑障碍共病患者 约 占5 5 %。为了能够进一步 了解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患者 的临 床特点 , 本次研究将对6 3 例抑郁症合并焦虑 障碍患 者的资料进行 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在2 0 1 3 年6 月至2 0 1 4 年1 2 月期 间, 选取收治于我 院的1 2 6 例抑 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相关标 准将其均 分成 观察组( 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 ) 6 3 例和对照组( 单 纯抑郁 症 ) 6 3 例。 对所有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 MA)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 讨 论
有不少文献已经指出,针对于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患者而 言, 病情更加严重 , 会对职业 功能损害 以及社会功能损 害产 生直 接影响 , 酒精 以 及 物质 滥用 比例相对更高 , 提升 了患者 的 自 杀率 ,
难 以达到令人理想 的长期治疗效果。
研究 中能够发 现 , 患者汉 密尔顿抑郁 、 焦虑量表评分 明显 高 于单纯抑郁症 患者 , 说 明了抑郁 、 焦虑共病患者病情 明显重 于单 2 5 例, 年龄6 8 — 8 1 岁, 平均年龄( 7 5 . 3 ± 3 . 5 ) 岁; 对照组男3 6 例, 女2 7 纯抑郁症 患者 。在对患者采用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评定 时 , 发现与 例, 年龄7 0 — 8 5 岁, 平均年龄( 7 6 _ 3 ± 3 . 9 ) 岁; 两组 间无论是年龄 、 性 对照组患者相 比 , 观察组社会功能评 分以及躯体功能评分均较高 别 以及一般资料 均无 显著差异 ( P>0 . o 5 ) 不 具备统计 学意义 , 具 这与 国外 学者kn z e 研究报告结果相同。 有可 比性 。 与单纯抑郁症 患者相 比较 , 抑郁症 、 焦虑障碍共病患 者具有 1 . 2 方法 , 更高 的 自 杀倾 向 , 抑郁症 是老年患者 自杀的主要 因素 , 临床 中若 对研究 中所有 患者 的基线资料进 行全面的 了解 , 包 括精 神疾 是有该倾 向患者需要及 时做好防范工作 , 做到防患于未然 。 病史 、 生命体征 、 心 电图和用药情 况等 。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 总而言之 , 在经过测评后 , 发现观察组无论是抑郁量表 总分 、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 的焦虑 、 抑郁程 度评定 , 采用智能状 焦虑量表 总分 以及 S F 一 3 6 躯体功能 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态评定量表对患者 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 。 0 . 0 5 ) 。进一步说 明与单纯抑郁症患者相 比较 , 合并焦虑 障碍患者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电生理学的特征,以阐明它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关系,并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按dsm-iv诊断标准收集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病组)、30例主要抑郁症患者(抑郁组)、14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和6例惊恐障碍患者(焦虑组)。

对所有病例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病史问卷、hamd、hama、les、ssrs、fes-cv、tabp、epq、dsq进行调查评定,并作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和脑电地形图检查。

部分指标同时与国内常模或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1、临床现象学方面:(1)共病组较抑郁组和焦虑组年龄大、起病晚;(2)共病组以急性起病为主,抑郁组和焦虑组以间隙发作和慢性迁延为主;(3)共病组临床症状较抑郁组和焦虑组重;(4)共病组社会职业功能损害较抑郁组和焦虑组重;(5)共病组和抑郁组一样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6)共病组的家族史与抑郁组相似:(7)共病组的主要症状群与抑郁组相似,但躯体化症状具有焦虑组的特征;(8)共病组的病程、近期预后与抑郁组和焦虑组无显著差异,但共病组的显效时间显著长于焦虑组,稍长于抑郁组。

2、心理社会因素方面:(1)共病组的负性生活事件评分与抑郁组、焦虑组无显著差异;(2)共病组的社会支持分显著高于抑郁组,而与焦虑组拘耍偷虏和抑留障曰共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无显著差别;u)共病组存在家庭功能缺陷,但显著较抑郁组和焦虑组为轻;n)共病组的a 型行为发生率与抑郁组相似,显著低于焦虑组,而其扭组的h因于分与焦虑组一样,显署高于正常对照组;u),、,共病组和抑郁组、焦虑组一样,epq 的n因于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g)在防御方式的使用上,共病组与抑郁组、焦虑组既有相似之处,如三组均较多使用解除,共病组与抑郁组均较少使用翔望;但三组间又有不同之处,如共扭组与焦虔组腑,前者较多使用自默,较少使用反作用形咸;而并员组与抑郁组比较,前者效少使用幻想。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发表时间:2017-12-28T14:01:56.89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作者:肖开刚[导读] 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病。

新疆巴州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841000摘要:目的:对抑郁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障碍共病发生率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40例,以及精神分裂门诊的患者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正常匹配对照。

在这两组患者中,都进行精神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虑量表以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在测验中,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51.3%,精神分裂症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32.5%。

社交焦虑症和抑郁量虑量表的数据呈现正相关。

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患病人群也要及时治疗。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病。

医学学术对于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共病已经有了多年的研究。

相关研究发现,抑郁症伴发社交焦虑障碍为26.3%,伴强迫症为16%,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抑郁的发生率是11%。

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症状者是百分之十左右,伴随行为障碍的患者更是高达97.8%。

如果不进行精神干预治疗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不及时发现治疗有可能导致恶化,严重的还会造成生命威胁。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护理数据,目的在于了解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发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以及相关原因,希望可以对同行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提供借鉴。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抑郁组患者入组标准为在我医院于2015到2016年度,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分组。

其中4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0例。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

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

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

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

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

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

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临床特征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临床特征。

方法从我管理的住院患者随机挑选2020年8月-2022年6月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在此之中59名患者是单纯抑郁症、21名患者是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观察。

结果研究组患者总症状数为(9.60±0.78)、神经运动激越发生率为91.53%、患病病程为(5.30±1.17)年、焦虑症状发生率为96.61%,对照组患者总症状数为(8.10±1.14)、神经运动激越发生率为57.14%、患病病程为(4.13±1.22)年、焦虑症状发生率为61.90%。

经过分析,研究组中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患者的整体症状数量明显比对照组中单纯抑郁症患者整体症状数量多,且针对神经运动激越发生率这一指标来看研究组中患者的发生情况也相对对照组较低。

从病程指标与焦虑症状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中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患者的患病周期相较对照组更长,且患者的焦虑症状发生频率更高p<0.05)。

结论针对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患者来说更容易发生焦虑性的情况,焦虑症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会加重病情且造成其神经质症状更为显著,应当予以重视。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症;共病;临床特征从精神心理科临床上来看抑郁症以及焦虑症都是较为普遍的精神类疾病。

有的患者患有抑郁症,有的患者患有焦虑症,但是也有一种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与焦虑症。

也就是说,抑郁症与焦虑症是可以在同一个精神患者身上共存的。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有关学者对于精神类疾病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学术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一个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两种精神类疾病,那么患者的精神将进一步受到影响,会不断地产生负面情绪且持续表现出郁闷情况,且难以康复患病的周期会更长,对患者整体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逆转的极大伤害[1]。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的临床观察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的临床观察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5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老年期抑郁障碍(HAMD-24≥20分、HAMA≥14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32例,帕罗西汀治疗组33例,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w、2 w、4 w、6 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性项目(CGI-SI)及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治疗6w末,艾司西酞普兰组患者有效率84.375%,帕罗西汀组患者有效率75.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艾司西酞普兰组第1周末HAMD及HAMA的减分明显多于帕罗西汀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艾司西酞普兰组(12.5%)低于帕罗西汀组(33.3%)。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均具有确切疗效,相比于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具有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更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标签: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老年期抑郁障碍;焦虑据统计,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8.5%〔1〕,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和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作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一种,抑郁障碍也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最常见老年精神障碍,有报道其发病率已超过10%〔2〕,多数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社区老年人群中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3%-5%,轻度抑郁症在10%以上,而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伴焦虑较常见,国外报道共病率高达57.49%〔3〕。

为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伴焦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我们进行了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连续收集2012年4月~2014年7月在我院心身病房及情感病房住院的老年病人共65例。

老年焦虑实验报告

老年焦虑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焦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老年焦虑症的症状、成因及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老年焦虑症进行了探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老年焦虑症的症状表现;2. 分析老年焦虑症的成因;3. 探讨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方法;4. 为预防和治疗老年焦虑症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名,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平均年龄为65岁。

2. 实验分组:将5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

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3. 实验方法:(1)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进行治疗,剂量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持续治疗时间为4周。

(2)心理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每周进行2次,每次60分钟。

(3)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教育等。

4. 数据收集: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评估焦虑症状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治疗4周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2. 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焦虑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睡眠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等。

3. 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焦虑症状无显著改善。

五、实验讨论1. 老年焦虑症的症状表现:老年焦虑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慌、心悸、呼吸困难、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2. 老年焦虑症的成因:老年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脑部病变等;心理因素如心理创伤、自卑、自信心不足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研究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研究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研究焦虑症与抑郁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出现,这种共病性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和痛苦。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研究,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焦虑症和抑郁症都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的共病性已经被广泛研究。

研究表明,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病因上存在一定的关联。

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在家族史上有较高的重叠率,这表明遗传因素在两种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症状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而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等。

然而,焦虑症的症状更多地与恐惧和不安有关,而抑郁症的症状则更多地与情绪低落和自卑有关。

尽管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症状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重叠,这使得两种疾病往往难以区分。

在诊断上,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共病性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两种疾病的症状相似,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症状,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心理评估等手段,来确定患者是否同时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共病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这也需要在诊断过程中予以考虑。

针对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其心理状态。

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共病性也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共病性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及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及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及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研究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李箕君;张宁;张石宁【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5(009)004【摘要】背景:在当前的诊断分类标准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疾病单元,但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共患率,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认识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对介入临床康复干预措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以阐明它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关系.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 单位:两所大学医院的精神科. 对象: 1999- 11/2000- 11在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住院的患者.按 DSM IV诊断标准收集 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病组)、 30例主要抑郁症患者(抑郁组)、14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和 6例惊恐障碍患者(焦虑组). 方法:对所有病例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病史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生活事件量表( 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进行调查评定,并作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测定.上述指标进行三组间比较或与中国常模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情况、HAMD,HAMA,LES,SSRS,EPQ的评定结果和血浆 5 羟色胺、 NE水平. 结果:①共病组年龄[(46.4± 9.2)岁 ]较抑郁组[(37.4± 11.3)岁 ]和焦虑组[(34.7± 7.4)岁 ]大、起病晚( P< 0.01).②共病组急性起病者( 13例)显著多于抑郁组( 9例)和焦虑组( 2例)( P< 0.01).③共病组的家族史( 8例)与抑郁组( 10例)相似( P >0.05).④共病组( 23例) 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焦虑组( 6例)( P< 0.01).⑤共病组的HAMD评分( 42.32± 7.26)显著高于抑郁组( 30.70± 7.69)和焦虑组( 22.20± 6.18)( P< 0.01).⑥共病组的 HAMA评分( 27.48± 7.23)显著高于抑郁组( 18.07± 6.20)和焦虑组( 23.00± 6.84)( P< 0.01).⑦共病组的起效时间[(12.4± 7.5) d]与抑郁组[(11.7± 8.0) d]和焦虑组[(9.6± 6.7) d]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共病组的显效时间[(52.2± 21.2) d]稍长于抑郁组[(62.2± 17.1) d]( P >0.05),但显著长于焦虑组[(32.9± 20.6) d]( P< 0.01).而共病组出院时的显效率( 92%)与抑郁组( 87%)和焦虑组( 85%)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⑧共病组的负性生活事件评分( 22.1± 15.7)与抑郁组( 26.7± 16.8)、焦虑组( 29.8± 19.6)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⑨共病组的社会支持分( 43.5± 7.9)显著高于抑郁组( 36.2± 8.5)( P< 0.01),而与焦虑组( 39.9± 9.3)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⑩共病组和抑郁组、焦虑组一样, EPQ的神经质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 P< 0.05~ 0.01). {11} 共病组存在着血浆单胺神经递质的异常,但与抑郁组、焦虑组均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不同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特征,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新的疾病单元.%BACKGROUND: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two independent disease units in current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criteria;however,both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es find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comorbidity of these two 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CAD) has the features of serious symptoms, chronic course of the disease,severe social functional lesion,high suicide rate and poor prognosis,etc.in the comparison with simple anxiety or depression.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enomenological,psychosoci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CAD has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etical instruction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phenomenological, psychosoci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s of CAD,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 and simple depression or anxiety disorder. DESIGN:A case controlled trial based on diagnosis. SETTING: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of two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university. PARTICIPANTS:Twenty five patients with CAD(CAD group),30 patients of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depression group),14 patients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6 patients with panic disorder(anxiety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s admitted by the 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November 1999 to November 2000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IV). INTERVENTIONS:All the patients were interviewed with common data and case history questionnaire,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anxiety(HAMA),life event scale(LES),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Plasma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5 hydroxytryptamine(5 HT),noradrenaline(NA)] were detected as well. The above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norm. MAIN OUTCOME MEASURES:General condition, case history, evaluation results of HAMD,HAMA,LES,SSRS and EPQ,plasma levels of 5 HT and NA in the patients of each group. CONCLUSION:CAD has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simple major depression or simple anxietydisorder;however,current evidences are not enough to prove that CAD is a new independent disease unit.【总页数】5页(P231-235)【作者】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李箕君;张宁;张石宁【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精神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精神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7;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精神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精神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精神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7【相关文献】1.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J], 于建军;苏坤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学龄儿童焦虑、抑郁的共病情况以及比较患与未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学龄儿童其父母自我报告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焦虑和抑郁症状[J], 夏卫萍;沈理笑;张劲松3.西酞普兰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何蕊芳;李忠义;杜鹤宇;王军;杨晓霞4.帕罗西汀治疗中老年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 [J], 邵阿林;何有东;刘军军;陈伊宁;吴兵5.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研究 [J], 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性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性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性研究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大量的人群。

这两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之间存在共病性。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性研究,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讨论。

一、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定义与症状特征抑郁症是指个体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下降等心理状态的一种心境障碍。

焦虑症则是指个体出现强烈的担忧、不安、紧张等情绪,常伴有恐惧和焦虑的一种心理障碍。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特征有所不同,但两者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上都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过去的研究常常将抑郁症和焦虑症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心理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项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IMH)资助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有60%以上同时伴有焦虑症状,而焦虑症患者中约有50%也同时有抑郁症状。

这一发现引发了更多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有些研究认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性可能是由于共享的生物学机制。

例如,多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被发现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有关。

这些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性密切相关。

例如,应对能力不足、自我认知扭曲、环境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均可能增加个体同时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同时,心理互动模型也提出了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性的解释。

根据这一模型,焦虑症的症状反过来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相反,抑郁症的症状也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三、共病性对治疗和临床实践的影响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性对治疗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上,抑郁症和焦虑症在临床上被分别对待,但共病性的研究使得医生意识到同一患者可能同时患有两种疾病。

这促使医生在制定治疗计划时更具针对性和综合性。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性也对药物治疗产生了影响。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抑郁障碍防御机制的差别,得出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但尚不能肯定它是不同于后两者的第三种疾病。

【关键词】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抑郁障碍防御机制本文就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防御机制特点及抑郁障碍的防御机制的差别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所有研究对象为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抑郁发作患者,共106例。

①年龄18~65岁;②符合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③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④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抑郁和焦虑;⑤排除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所致的抑郁和焦虑;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18分;⑦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抑郁组:仅符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者,共67例,男26例,女41例; 平均年龄(33.8±11.9)岁。

共病组:符合DSM-IV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同时符DSM-IV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恐怖症、特定恐怖症中的一种或几种诊断的患者,共39例,男14例,女25例;平均年龄(35.4±11.4)岁。

正常对照组:110例均为本院医护人员和进修实习医生,HAMD(24项)评分<8分,HAMA(14项)评分<7分,其他入组标准同③-⑤,其中男43例,女67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26.69±6.29)岁。

1.2研究方法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本研究使用24 项版本;(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4)防御方式问卷。

量表由2名中级称以上的医师评定,并经一致性检验, Kappa值为0.8。

调查方法:采取面对面的交谈评定。

经2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按DSM-IV的标准同时诊断为抑郁症方可入组,并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DSM-IV焦虑障碍的诊断,以是否伴焦虑障碍将患者分为抑郁组与共病组。

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分析

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分析

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分析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老年抑郁症(geriatric depression)是老年人常见的两种认知和情绪障碍,其共病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原因。

一、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概述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脑部退化性疾病,主要导致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丧失。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中常见的心境障碍,表现为长时间的抑郁情绪,焦虑、疲倦以及对生活失去兴趣等症状。

两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其共病性备受关注。

二、阿尔茨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现象研究显示,老年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较为普遍。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中,大约有30%同时患有老年抑郁症。

而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中,又有约20%至30%的人群在病程进展中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症。

这表明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复杂相互关系。

三、可能的共病性机制1. 神经变性: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都与神经变性过程有关。

阿尔茨海默症主要是由于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的异常积聚和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引发,而老年抑郁症则与神经递质不平衡及炎症反应有关。

这些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可能导致两种疾病的共病性。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因子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同时也与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

因此,炎症反应可能是两种疾病共病的一个重要机制。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两种疾病都涉及到多个基因的突变和变异。

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于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心境障碍更加易感,从而导致两种疾病的共病。

四、共病性对患者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共病性对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共病症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更严重的下降,加重老年患者的负担。

成人焦虑与抑郁共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2024)

成人焦虑与抑郁共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2024)

成人焦虑与抑郁共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2024)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都是很普遍的疾病,经常共存。

与仅有其中一种障碍的患者相比,同时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患者通常功能受损更为严重、生活质量下降更多且治疗结局更差。

关于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评估和诊断,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抑郁共病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 r, G AD)。

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复杂,因为存在混合性焦虑与心境状态,并且这两种障碍的躯体和清绪症状存在大量重叠。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DSM-5将焦虑痛苦归为重性抑郁的亚型。

本专题将介绍焦虑与抑郁共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与诊断。

流行病学人群样本焦虑与抑郁障碍在人群样本中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据报道,美国成年人中焦虑障碍与重性抑郁的终生患病率分别是28.8%与16.6%。

3项国际研究发现,抑郁与每一种焦虑障碍都显著相关,其中与GAD患者的相关性最高,与广场恐淇症及特定恐怖症的相关性最低。

一般人群中焦虑与抑郁共病的终生患病率非常高。

例如一项纳入1783例个体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焦虑障碍终生发生率为75%焦虑障碍患者的重性抑郁终生发生率为79%。

一项研究纳入了来自24个国家的74,045例成人,发现DSM-IV/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平均终生患病率为11.2%;其中45.7%的个体—生中还有—种或多种焦虑障碍。

—项研究纳入20,013例单相MDD美国成年患者,发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的终生患病率为0.77%,除SAD 外其他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3.71%。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的12个月患病率(3.5%)比单纯心境障碍的患病率(即,不合并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心境障碍,3.1%)更高,但低千单纯焦虑障碍(7.7%)。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施慎逊;李鸣;张宁;刘少文;陶明;李惠春;杨蕴萍;魏镜;季建林;赵宝龙;陈圣祺;张明园;瞿正万;吴文源;陆峥;周天骍;张海音n;刘义兰;赵靖平;孙学礼【期刊名称】《上海精神医学》【年(卷),期】2009(021)004【摘要】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总页数】5页(P198-202)【作者】施慎逊;李鸣;张宁;刘少文;陶明;李惠春;杨蕴萍;魏镜;季建林;赵宝龙;陈圣祺;张明园;瞿正万;吴文源;陆峥;周天骍;张海音n;刘义兰;赵靖平;孙学礼【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4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苏州广济医院;南京脑科医院;汕头大学附属医院;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协和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浦东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72【相关文献】1.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的临床及心理特征研究 [J], 刘承强;张秋梅2.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 [J], 王双;李敬筠3.是否共病焦虑障碍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临床特征比较 [J], 汪周兵;武文庆;魏燕;张广华;张震4.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J], 张秋波5.重性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研究 [J], 国效峰;薛志敏;赵靖平;刘哲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报告

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报告

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的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报告,老年人抑郁的情况日益严重。

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发现:
1.抑郁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0-20%患有抑郁症状,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容
易受抑郁的影响。

2.抑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抑郁不仅会对老年
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困扰,还会导致身体上的相关问题,如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劳等。

3.社交与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常常面
临社交网络的缩小和孤独感的增加,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加重密切相关。

4.生活质量的下降与老年人抑郁有关:老年人抑郁会导致他们
的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兴趣爱好、家庭关系等。

5.抑郁症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是关键:针对老年人抑郁,早期
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

定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检查以及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可以帮助老年人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报告的发现,我们认识到老年人抑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了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我
们需要加强对老年人抑郁的关注和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

身体活动能力的保持与维持,对于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期的研究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本文将对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背景与研究目的对老年人而言,身体活动能力的保持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理健康,还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显著增加,这与其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抑郁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积极关系。

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交活动减少、自信心降低,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观察的方法,对一组老年人群进行身体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的测量。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数据,来探讨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五、结果与分析1. 结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身体活动能力较高的老年人,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低;反之,身体活动能力较低的老年人,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2. 分析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此外,身体活动的增加还可以促进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对于改善情绪和减少抑郁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六、讨论本研究的发现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0 . 7 5 % 。结论 老年 焦虑 障碍 多与抑 郁 共病 , 及 时干预 治 疗效 果满 意 。
【 关键词 】 老年
焦虑
抑郁
共病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9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7 2 0 1 ( 2 0 1 3 ) 一 0 4 — 0 2 9 5 - 0 3
d 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w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Cl i n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s we r e s u mme d u p a n d a n a l y z e d .A1 1 p a t i e n t s we r e
t h e t r e a t me n t . Th e e f f i c a c y wa s e v a l u a t e d b y u s i n g t h e r e d u c t i o n r a t e o f HAMD a n d HAMA. Re s ul t s A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wa s o f t e n c o mo r b i d e d wi t h de p r e s s i o n i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a nd wa s c h a r a c t e r 4 z e d b y ma n y s o ma t i c c o mp l a i n t s . The v r e s p o n s e d t o t r e a t me n t a t t h e e nd o f t h e 2n d we e k a n d t he e f ic f a c y i n c r e a s e d wi t h t h e t i me pr o l o n g e d. Co mp a i r e d t he
a s s e s s e d w i t h Ha mi l t o n D e p r e s s i o n S c a l e( H A MD)a n d H a m i l t o n A n x i e t y S c a l e( H A MA)a t b a s e l i n e a n d a t t h e e n d o f
c o mo r bi di t y o f a n x i e t y a nd d 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M e t ho d s A t o t a l o f 5 4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o mo r b i d i t y o f a n x i e t y a n d
( H A MD) 进行评分, 对 比治疗前后 的评 分 变化 , 并以 H A MA和 H A MD减 分 率判 定 疗效 。结 果 老年 焦 虑 障碍 多
与抑 郁共 病 , 躯体 主诉 多为其主 要特 点 。治 疗后 第 2周末 开 始起 效 , 疗效 随 时间延 长 同步上 升 , 治 疗后 第 2 、 4 、 8 周 末 HA MA 、 H A MD量表 评 分与 治 疗前 比较 , 有显 著 性 差 异 ( P<0 . 0 5 , P<0 . 0 1 ) 。药 物及 心理 治 疗 的 总有 效 率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7 2 0 1 . 2 0 1 3 . 0 4 . 0 1 9
C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5 4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o mo r b i d i t y o f a n x i e t y a n d d 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 HE Ho n g c h e n g,
W A NG Z e n g x i n ,W A N G J i a n f a n g .W e i f a n g Me n t a l H e a l t h C e n t e r ,W e i f b s t r a c t 】 0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精 神医学杂志 2 0 1 3年第 2 6卷第 4期
J o u na r l o f P s y c h i a t r y , 2 0 1 3 , V o l 2 6 , N o . 4
老 年焦 虑 抑 郁 障 碍 共病 5 4例 临床 研 究
何 洪程 王增 信 王 建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焦虑抑郁 障碍的临床特征 、 诊 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 5 4例符合入组标准及排除 标 准的 患者进 行 临床研 究 , 归 纳 临床 症状 并进 行统 计 分析 。 用 汉 密 尔顿 焦 虑量 表 ( H A MA) 和 汉 密 尔顿 抑郁 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