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院与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书院,我发现它们在成长发展背景、促进繁荣和走向衰败的原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下面从成长背景、教育课程、管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与相似。

一、成长背景
在中国古代,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不过最早的书院实为皇家图书馆。

由于官学的衰废、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禅林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以教育为主的书院是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

一直到清代,书院仍是大学的主要形式。

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并努力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

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既不媚俗,也较少受官方干预。

研究性是指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而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

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

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
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

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

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

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

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了两种需求:一是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但不同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它培养的多是具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

而我国书院更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和伦理的教导。

二、培养目标与管理方式
中国的书院只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

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

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
的方式进行。

而且书院的管理模式更多的官学化。

尤其是科举制度使教育完全得为政治服务,使书院失去了教育的独立性。

但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对于知识的吸收则采取把当时所有的高深学问几乎要一网打尽的态度和做法,其培养人才的程序和目标则主要是面向城市公民社会的需求而非官方标准和官方导向的人才需求。

并且中世纪大学采用自治的管理模式。

因此教学都比较自由。

中国古代将科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后,虽然这种方式在当时对人才的选拔有较大的作用,但是它使书院成了学习八股文的地方,教学自由收到了限制,学生不能全面的学习各种知识。

这使得书院更不能向欧洲中世纪大学那样拥有自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书院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

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是书院教学的一大特点。

教师的讲学并不是按部就班地逐章逐句地详加讲授,而是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自行体会,或只就某点详加阐发。

老师的角色是“做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问,共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创新的精神的场所。

我国古代书院讲求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与争辩。

中世纪大学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

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讲演、背诵和辩论。

讲演是由老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笔记。

背诵就是通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复习和讨论小组,由水平较高的
学生领导。

辩论则是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进行对辩,由教师主持、裁定胜负。

两者教学方式中,都有讲演、辩论。

但中国古代书院采用的讲演并不同与中世纪大学的逐字逐句的讲解,我国书院更注重引领学生自行思考,讲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我国书院更早的认识到教学的实质性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将已有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在这点上,书院做得更好。

四、两者课程比较
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特点是强调传道济民、推崇伦理美德、注重讲学自修、院长全面负责。

教学的内容也多是以儒学为主,三纲五常是求学者要学的科目之一,注重理论的研究,学习礼法、道德。

在为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尊德行而道问学,将知识、学术研究与品性修养、人格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比较而言,中世纪大学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求实致用、追求科学理性、崇尚讲授辩论、社团有效管理。

它有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各种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课程。

中世纪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逻辑和科学的科目为主,逻辑和科学作为所有文科学生高等教育的基础是空前绝后的。

它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

它孕育了用于追求真理、对自然界与人类奥秘的科学探求精神。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课程目标的实用性、课程内容的人文性、课程实施的启发性、课程管理的自治性。

通过两者课程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理念的差异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内容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它主张的自然科学锻炼了人们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法的教学,正是几千年来对文化的传承。

但书院教学放在儒学和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对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教育有所缺乏,这使学生不懂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等的解释有厚重的神话色彩。

五、两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所倡导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恰恰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现代高等教育可借鉴书院的有一下几点: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氛围;打破科层管理的僵化,推行通识教育;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欧洲中世纪大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大学建立一些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有利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打破大学的封闭,破除“家长式”的垄断,为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学习中世纪大学师生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和灵活的斗争策略,同时还不断地提升学者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其自由讲学、重视研讨、融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并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
了重要贡献。

并且在现代研究生教育中,书院的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与教会的长期搏斗中生存,取得了自治的管理,获得了教学的自由。

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实用性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让欧洲教育更广泛,教育发展地更快。

同时它培养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学生,对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两者都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综上五点来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可以总结得到:
中国古代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信守伦理本位的传统观念,重视儒家经典学习;在教学上采取自修问难好讲演辩论相结合的办法,有“升堂讲说”和学派讲会等形式;也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它由教会的僧院学校发展而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管理上实行自治。

它研究和重视医学、法律等,对传统基督教神学教育独霸的讲坛形成了有力的冲击,确立了部分世俗性学科大学的地位。

除此之外,它还为当时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它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地、发源地。

他们让更多的的人更够去学习文化,获取知识。

虽然两者在许
多地方都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是在有文化差异的中国和欧洲国家,他们都为各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数信学院 10级数学一班
蔡悠然 100701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