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学_京味儿_特征刍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210227

作者简介:王明博(1973—

),男,甘肃民乐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老舍文学“京味儿”特征刍议

王明博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滨河集团分校,甘肃民乐 734500)

[摘要]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

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老舍;京味;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630(2006)0120041203

老舍的“京味儿”文学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构

成其“味儿”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环境描写、民俗表现、语言运用和心理展示等。

说到“京味儿”,它也应该有一个虽未约定但已俗成的表现范围,即以北京普通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为表现对象,并与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京华市民社会的文化氛围。本文将从老舍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描写、自然景观、传统习俗、语言特色及揭示的心理结构方面从宏观上予以观照。

老舍采用了真实的北京地理环境,正如舒乙指出的:“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

核对和考验。[1]

”其中写得次数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这正是他生活的摇篮。

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与作品中的人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析”。诸如《离婚》中的老李,就住在离衙门不远的旧帝都的西四砖塔胡同,从而体会到“北平没在天上”,“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古老壮观的平则门(阜成门)外的护城河,则成为《四世同堂》中祁天佑遭受日本人欺辱后,苦闷思索以致愤然舍命洗耻之地。《老张的哲学》中“妙峰山、莲花顶、卧佛寺……的开庙进香”。《正红旗下》中的同仁堂老药铺、便宜坊、柳泉水居的气派,白云观、西

庙庙会的热闹……都渲染了北京独有的醇厚的古

都之风。老舍在他写北京的人和事的作品里,人物活动的地点和故事展开的环境基本上是真实的,他用了240多个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店铺名,

“把真实的北京城搬进了自己的小说和话剧”[1]。“老舍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作品要么有特定的背景,有具体的地点、社会、家庭、职业、时间,他反对‘有那么一回’、‘某地某人’式的写法”,认为“那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近代小说不

应如此”[2]

。由于老舍的创作严格遵循了这一主张,因而大大地提高了老舍作品“京味儿”的“浓”度和“醇”度。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使老舍笔下的北京成为可以触摸到的真实所在,仿佛连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都能听到。

老舍描绘了美丽的北京自然景观。他饱含感情,用生花妙笔勾画出北京的四时风光,山水景致。诸如北海、净业湖(积水潭)、后海、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景山、团城、角楼等,都如诗似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

这些精彩的景物描写,使作品绚丽多姿,处处充满魅力。诸如《赵子曰》中,对于北京初夏时节的描写:“那粉团似的蜀菊,衬着嫩绿的叶儿,迎着风儿一阵阵抿着嘴儿笑,那长长的柳条,像美女披散的头发,一条一条地慢慢摆动,把南风都摆动得软了,没有力气了……”这生意盎然、色彩明丽的画面,的确是“不多不少的一首诗”,给人无限的美

第16卷第1期2006年3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 ansu R adio &TV U niversity Vol 1161No 11

Mar 12006 

感。《四世同堂》中,对于北京金秋美景的勾画:“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地流着,积水潭、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放着清香;北面与西面的青山还在蓝而发亮的天光下而雄伟地立着;天坛公园中的苍松翠柏还伴着红墙金瓦构成最壮美的景色;可是在苍松与金瓦的上面,悬挂着的是日本旗!”秋天本是北京的黄金季节,但悬着的日本旗,说明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自然美景只能更加深亡国痛。作者所展现的绮丽的自然景观,使笔下的北京色彩鲜明,雄伟壮观,成为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存在。他的作品确实包含着某些“游记”的影子。

老舍再现了北京丰富的传统习俗。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优秀文学作品最富于魅力艺术因素之一是“基于历史事件写成的风俗图画”[3]。因为风俗决定着地方、民族特征。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受到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和熏染,形成一些特殊的习惯。老舍以深邃的目光,细腻的笔触,捕捉着风俗民情,挖掘着市民心态。他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北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生孩子、认干亲的规矩排场,亲友之间迎往送来的礼仪风尚,市民家庭迎时当令的生活情趣。

这些绚丽的风俗描绘,有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诸如《骆驼祥子》中,关于刘四爷庆寿的描写。正是在拜寿的程式中,刘四爷“看着女客们携来的小孩子们,他又羡慕,又嫉妒”勾起“断子绝孙”、“后继无人”的心病,正是在摆寿宴、送寿礼的礼仪中,“刘四爷更火了……三个海碗的席吃着,就出一毛钱的人情?这简直是拿老爷子当冤大脑袋……不用说,大家连亲带友,全想白吃他一口”,他更感到吃亏上当,于是急于实现情感宣泄,恢复心理平衡。这样就引发出刘四爷与虎妞的争吵,使情节急转直下,导致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生活出现大波折。在这里,风俗描写如波浪,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有的勾画人物心灵,诸如《离婚》中,关于老市民张大哥生活习俗的描写。还有的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诸如《老张的哲学》中,关于文明结婚的描写。作者所再现的丰富的传统习俗,使笔下的北京“到处有声有色”,宛如气势恢宏、流光溢彩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深沉的历史感,具有一种独特的韵致。

正因为老舍在创作中,始终把北京作为源泉,采用了真实的北京地理环境,描绘了美丽的北京

自然景观,再现了丰富的北京传统习俗,因而他构建的文学世界中的北京,是活的,充满了具体真切的生活质感,“完整得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并具有地理、旅游、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老舍的语言也得益于丰富的北京市民语言,及其对文艺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加工运用了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4]写出白话的“京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凡所使用的词语、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儿”的重要表现。老舍可以称得上是“语言大师”,他在白话文的继承和发展上,有突出的贡献。

老舍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美形象。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整个一部《骆驼祥子》、一部《茶馆》,都可以作为现当代汉语的文学语言范本。老舍曾经在《我的“话”》一文中,追溯了自己从英国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得到的启发:“以英文和拉丁或法文比较,才知道英文的简单正是语言的进步,而不是退化;那么华语和英语的比较,华语的惊人的简单,也正是它的极大的进步。以至我读了些英文文艺名著之后,就更明白了文艺风格的劲美,正是仗着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而不必花枝招展,华丽辉煌。”于是老舍在创作中“脱去了华艳的衣衫,而露出了文字的裸体美来。”他说:“我的笔也逐渐的、日深一日的,去沾那活的、自然的、北平话的血汁,不想借用别人的文法来装饰自己了。”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的优点:“中国语言恰恰天然的不会把句子拉长”,而这种简短有力的口语,即“最普遍常用的,绝难借用外国文法的”民间口语,也恰恰是最适合于表现人类普遍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用作戏剧对话的。老舍举了个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媳妇哭婆婆,或许用点修辞;当好哭自己的儿女的时候,她只叫一两声‘我的肉’,而昏倒了!”“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工友,在他痛苦的时节,是同样的只会叫‘妈’的。”[5]正是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和外国文学的比较中,在民间口语与人类至情之间的有机联系上,老

24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6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