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研究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90年代后的口译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以意大利的Trieste大 学为主进行的口译神经生理学研究 (neurophysiological approach),由于 Trieste大学目前在口译界的地位和多产而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神经生理学家Fabbro和会议口 译员兼口译教师Gran[1],主要研究口译时 译员脑神经的反映,以及译员脑组织的偏 侧性(lateralization)。


5、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 (Renewal Period),以1986年在意大利的 Trieste大学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口译会议为转折 点,口译研究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和理论受到公开质 疑和挑战,口译界结束了多年来的封闭孤立状 态,各学派之间开始广泛深入的交流,实证研 究受到重视,口译研究进入更具科学性和跨学 科性的研究阶段。


2、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 (Pre-researchPeriod),主要以口译从业人员 谈论个人经验、对口译行为及译员的工作环境 进行观察和思考为主,探讨的问题包括对译员 的语言和知识方面的要求、译员工作中遇到的 困难、和客户的关系或疲劳等因素对译语产出 的影响等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理论性不强,不过这期间出版 的Rozen(1956)和Herbert(1952)两本手册 堪称经典,其中Rozen一书阐述的交替传译笔 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得到广泛认同。


1、历史背景 口译作为一种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职业,始于 一战末期,1919年的巴黎和会首次打破了法语 在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而借助英、 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从此职业口译正 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战后的50年代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大量兴起, 对快速有效的语言转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于 是各种口笔译训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首先在欧 洲建立起来,口译研究也开始起步。



4、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 阶段(Practitioners‘Period),以口译从业人 员(其中大多为兼职口译教师)进行理论研究 为主。 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为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 创立的释意派理论(théorie du sens),强调 口译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字词和语言结构的 对译。释意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 在口译训练中至今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阶段的研究相对孤立,学派之间缺乏 交流,实证研究的意义几乎被完全忽视。


口译作为一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职业,始 于一战末期的巴黎和会。 口译被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被一些专家和学 者进行研究,起步却相对较晚: 西方:口译研究基本上是始于二战后 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有一些 分析口译特点和口译技巧的文章,到了 1996年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 的科研成果。


3、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阶段(Experimental Psychology Period),主 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心理学 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口译的认知问题, 对口译过程提出了一些假想,并分析了源语、 噪音、发言速度、EVS(Ear-Voice Span,即源 语和译语两股语流的时间差)等变量对口译的 影响及译员常采用的对策等。 然而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否真正能帮助人们更 好地了解口译过程,有些作者持怀疑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