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明的曙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文明的曙光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993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九、再过一天就是冬至,此时、华北已经进入严寒的冬天,而位于南方的二峡地区,室外林木依然郁郁葱葱,室内却寒冷湿潮得令人熬煎无奈。

这一天我带领个日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小分队离开湖北巴东乘船转移到重庆奉节。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景色千姿百态十分壮丽,文人墨客遗篇甚多、特别是著名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留下的诗篇,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但此时,面对满目秀美景色,我点也没有体验诗境的心情因为,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任副所长李传
夔委任、我带领三峡日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一大帮人员来三峡考察,责任在身。

况且,在宜昌、秭归和巴东奔波了十多天一无所获:对如何实施后面的调查不能不辗转思索,哪里还有兴致琢磨沿途风光?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的失意惘怅不过、我们是满怀激情、带着信念、
抱着希望来三峡的:三峡地区处于中国大地貌单元中间阶梯、是远古人类南北交流活动的要道。

况且,三峡库区的四周都有古人类遗迹发现,我们相信三峡工程淹没区不可能不存在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为了合理配置技术力量、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调查队化整为零,分成了3个小分队。

另外两个小分队,则分别由有洞穴调查经验的许春华和袁振新负责,继续在三峡石灰岩分布地区考察。

我则带领有河流阶地调查经验的、从泥河湾盆地调来的业余考古骨干队员等人,穿巫峡、过瞿塘、入夔门,直接从奉节县前往长江上游沿岸及其支流,并以河流阶地为对象,实施拉网式调查搜寻旧石器时代考古信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出师未捷、调查队的气氛有些沉闷,有的队员显露出急躁情绪王明堂对我说“老卫人家会不会说我们没本事、也连累你?”实际上,我更是心急如焚、只不过我不得不表现出平静姿态,同时还得时时宽慰和鼓励大家。

12月22日、我们到达奉节县的第二天,天气转晴。

笼罩着大江的浓雾逐渐散开、能见度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宽阔,人的心情随之开阔了许多,好像天人感应预兆着好运。

这天一早,调查队全体队员乘车从奉节县城永安镇到白
帝城博物馆接洽调查事宜。

博物馆的魏靖宇和胡黎明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安排雷庭军、贺吴亮、姚炯和黄辉等协助我们工作。

当天上午我们就从白帝城开始沿长江左岸向上游调查。

王文全和高文太等沿着第二级阶地前缘调查,武仙竹和王明堂等在海拔175米和第二级阶地之间的谷坡面上穿梭踏勘,我和成胜泉则沿着第二级阶地下面的高河漫滩勘察。

当我们的考察队伍行进到梅溪河附近的鱼复浦时、中线上的考察队员突然欢腾起来。

成胜泉说“准是发现东西了”。

王文全等是从泥河湾盆地抽来的优秀考察队员,他们从1972年就开始一直协助我调查和发掘旧石器、具有找石器的丰富经验、是捕捉日石器的好“猎手”。

他们能够独立进行调查,只要有石器,就逃不脱他们的火眼金睛,在河北、山西和北京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不少足迹,并发现了许多日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我急速从河滩爬坡赶到相对高度约50米的第二级阶地前缘查看:地层剖面上果然暴露着石制品(人类敲打过的石头),还有脊椎动物骨化石。

我们找到了!发现的文化遗物分布在大约海拔130米高处,埋藏在阶地地面之下5米多深的地层里。

仔细观察了这带的地层剖面,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文化遗址。

鱼复浦遗址是三峡旧石器时代考古调
查队首次发现有地层根据的古文化遗址,三峡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野外考察工作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从此便拉开
了三峡工程淹没区日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

发现就是我们的最大快乐。

晚上在奉节县电信局通过长途电话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叶捷汇报
了调查战果,消除了所领导对我们存在的疑虑。

奉节县旅游文物局和白帝城博物馆的领导设宴招待我们,祝贺调查队在奉节考察旗开得胜,我们的考察队员大多来自农村、非常能吃苦,他们的待遇按照国家工作人员出差标准每人每天只有25元住宿费和8元伙食费以及3元夜餐补助费,包干使用,节余归己,没有另外的工资。

为此,在奉节我们7人住在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最便宜的两个房间里、每人每天7元的最低伙食标准。

餐厅的米饭不限量,但菜不够吃,我带头端其他餐桌别人的剩菜来吃。

一开始大家觉得丢人,后来习惯了、大家都来端,食堂服务员掇拾饭桌的时候也常常主动给我们送。

这恐怕是中外科学考察史上闻所未司的非常心酸的事情,但比起那些为科学考察牺牲性命的人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
“春来遍是桃花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994年春天的试掘查明,鱼复浦遗址蕴藏丰富的考古遗
物。

遗址作为重庆三峡库区1997年度首批文物抢救项目在1998年春进行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成胜泉、邹伯乐、岳中英、姚炯、张勇和黄辉等协助工作,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发掘任务。

在鱼复浦遗址附近,长江第二级阶地前缘海拔高程为136.2米,相对当时长江水位(1998年2月14日为74.4米)60米左右、长江1981年洪水位达到129.8米。

文化遗物主要埋藏在海拔129.92米至131.65米的河漫滩相冲积粉砂质砂层中,距阶地地面4.5米至6.3米深。

阶地下部灰褐色粘质粉砂层中含大量乌木,即树枝干化石,也有零星石制品。

遗址埋藏在过去通称的“生土”层里“生土”即自然堆积物,侵蚀、搬运、堆积是地层变化的永恒过程,沉积物的类型和时代不存在因果关系,人类历史时期任何阶段的人类遗迹完全可以埋藏在视为“生土”的自然堆积层中。

考古学中的“生土”作为亚文化堆积,概念是错误的,其术语应当摈弃、应该借用第四纪地质学的术语,如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等,相对“生土”的非自然堆积应是人工堆积物。

在三峡地区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人工堆积物下面的自然堆积层中仍然含有文化遗物。

鱼复浦遗址后来虽经再次大面积发掘、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能是发掘者受“生土”概念的误导而没有发掘到应有的深度所致。

鱼复浦遗址文化层厚1.73米,发掘出土石制品380件,骨质标本411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火烧过。

还发现12个“火塘”遗迹、以及烧过或未烧过的砾石、石块、砂质结核。

遗址中遗物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北至东南向有规律条带
状排列,至少包括了人类活动的两个生活面。

遗物分布有序而且磨蚀轻微、大部分标本风化较轻,有一部分可以进行拼合,这表明遗址基本未遭受后期营力改造,遗物很快就被埋藏石制品中石片和断块(人类打片产生的岩块废料)数量较多,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完整石片中长度小于20毫米的有相当多数量大多数石片可能是修整石器的副产品遗址中除
了出土大量石制品外还发现许多中,小型动物例如狼、猪、鹿、鱼等的骨骼和牙齿化石。

石制品组合表明遗址中的石制品生产以石器修整为主、动物骨骼破碎而且来自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的骨头被烧过。

分析判断,鱼复浦遗址是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这里可能曾经是古人类一个群体的大本营,至少有两个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时段,人们可能在这里休息、支解捕获的动物并且制作食物、同时修整工具,也许还有其他有关年龄,性别和特殊行为的常规活动。

也许,在遗址附近还可能会有当时人类祭祀和埋葬等活动遗迹。

遗址中出土定数量具有明显有意加工修理规整的有一
定造型的器物,其中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

其加工
器物,不论是从形态还是从功能判断、彼此界限并不是很清楚的,从遗址的性质推测、大部分器物可能与切割肉食和砍伐树枝有一定关系。

但是具体到每一件标本的功能,我们的猜测恐怕与远古人类的真正用途大相径庭
鱼复浦遗址文化层中的木炭经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年代
实验室加速器质谱碳14测试,得出的年代是7560±110年BP。

更觉眼前生意满陶片出土三峡惊
鱼复浦遗址发掘,整体揭露,文化层按1米×1米水平布方分12个发掘层逐层向下清理。

1998年3月24日,扩方进人第二天,这是鱼复浦遗址清理测量出土考古遗物的第20天。

中午清理完第三发掘层的标本,下午收工后加班完成第四发掘层标本的测量和清理,晚上我们在驻地清洗标本。

这一天在第三和第四发掘层发现石片8件、断块5件、骨化石3件,还有石块6件,归于石块中的0944号标本、因为晚上灯光暗淡,开始以为是一块侏罗系红色砂岩层碎片。

第二天天亮后再仔细查看,哎呀!不得了!0944号标本是陶片!从发掘开始,我就再嘱咐大家要特别注意陶片,发现陶片考古意义更大,现在遗址中果真发现陶片了。

陶片发现在水平位置北105.85米、东102.61米、海拔130.574米处,标本呈褐红色,
泥质,质地很不坚实,饰纹似划印纹、其长、宽、厚分别为36.0毫米、21.7毫米、7.4毫米,从保留口缘部分的曲率推测,器物口径可能超过30厘米,是鬲、是罐、还是别类?尚需专家确认。

鱼复浦遗址的陶片引起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高度重视,显然他认识到早期陶器遗存在三峡考古中的地位,所以是首先解读这块陶片信息的专家,他特别强调在三峡工程淹没区规划中的石器时代遗址要尽可能的全部抢救发掘,
陶片的出现表明鱼复浦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考古学界通常把陶片的出现看做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最早的陶片发现在湖南和江西,时代在13000多年前;华北最早的陶片发现在泥河湾盆地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遗址,时代约11600年前。

鱼复浦遗址发掘出土7500年前的陶片是三峡库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片,在库区从事考古的同行遂称它为“三峡第片”。

据报道,近20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十多处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的遗址,例如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和花庙堤,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湖北宜都红花套一期、金子山和孙家河等。

在三峡一带也有报道在湖北巴东楠木园和宜昌杨家湾分别发现相当于城背溪和早于大溪文化的遗物,但时代均没有鱼复浦遗址早。

如果根据陶片能够推断出其器物类型,进一步研究器物的来源和在三峡地区的
发展,特别是在原始巴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无疑,鱼复浦陶片的发现为探索三峡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带来一缕曙光,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鱼复浦遗址的发现,遗址中陶片的出现,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当我再次途径三峡的时候,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诗句不禁冒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被赦得释返回江陵的快活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