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学案 (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宋明理学

【自主学习】

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①理学适应了唐末五代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②适应了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③宋代重文轻武的氛围有利于思想上的解放。

经济: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2、阅读课文,总结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主张,完成下表:

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

“理”的认识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理后物;

②人伦就是天理①“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人性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理”的获得“格物致知”“物”指天理、人伦

、圣言、世故;“致知”的

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心”的认识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

即理也

②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外无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理”的获得“心外无佛,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合作探究】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1)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2)都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3)本质:唯心论

不同:(1)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后者认为“心”是“理”,是主观的。(2)客观唯心VS 主观唯心(3)获得“理”的途径不同:“格物致知”vs 内心反省,致良知

2、清人戴震曾评价儒以理杀人,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言论也被后人所诟病。但理学也培养了很多具有民族大义的英雄人物,如明代的于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积极作用:①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②注重气节、品德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与精神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消极作用:

①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②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练习反馈】

一、选择题:

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B)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D)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D)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C)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A)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D)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D)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8.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9.“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0.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C)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2.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B)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C)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D)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二、主观题:

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