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是本源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 春、 秋孔 晚子 期: )儒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 孔子的思想 ①政治思想:仁;为政以德(民本);礼
• • •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 (1)“仁”的含义和实现途径:
(4)墨子
①兼爱(无差别的爱) ②非攻(反对非正义 的兼并战争) ③尚贤 ⑤节俭 ⑥薄葬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非儒即墨。
(5)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 的集大成者
①以法治国 ②法、权、术相结合 ③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封建国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主张变法革新
守 株 待 兔
孔子和早期儒学
项目 同 代表人物
【春秋】
孔子
【战国】
孟子
【战国】
荀子
仁的思想 “仁”,爱人 民本思想 人性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克己复礼” “王道” “有教无类” 礼法并用 其他 ①创立儒家学派 体系完 ②首创私人讲学 早期儒学的主要特征 : 主要贡献 成为大宗 善 (奠定基础) ① 儒学的根本是“仁”的思想; ② 民本思想 没落奴隶主 新兴地主 代表阶级 ③ 重视道德和教化 ④ 在政治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 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 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 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 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3、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有借鉴意义的有(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
(4)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 • • • •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4、“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 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 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 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 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 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 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 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 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新儒学产生和“罢黜百家”的背景 (1)经济:经济发展,国 家富强 (2)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地方的矛盾尖锐,迫切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 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强调君主权威以加强君权并抑制暴政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打天下(进取),儒家守天下(守成),道家养天下(休息).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 (2)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 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2)荀子(战国末期):集大成者
①性恶论(伦理观) ②礼法并施,德治和 法制相结合 ③君舟民水(民本) ④制天命而用之
反 思 : 为 什 么 儒 家 思 想 在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会 受 冷 落 ?
为什么 说法家思想 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 的思想?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史记》中说,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 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秦 国出兵逼迫韩非来 秦。
议 一 议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5、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 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 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 A.“仁” B.“礼” C.“德” D.“孝” 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 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 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思想 主张

(3)庄子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是相对 的(继承与发展) ②处世态度:顺其自然,安于 现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 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 治。……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
(1)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 坏 (2)经济: 井田制瓦解 (3)阶级: 士阶层崛起 (4)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和代表
(1)儒家:孟子和荀子 (2)道家: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1)亚圣:孟子 (战国中期)
①性善论(伦理观) :仁政 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 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 ②仁政 ③民贵君轻(民本) ④重义轻利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 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 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②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
③但儒学独尊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练习
1、“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 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 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 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 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 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③ 整理六经
言论主要收集在《论语》,编订整理出《诗》、 《书》、《礼》、《易》、《乐》、《春秋》
二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争论和诘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
1、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3、新儒学的特点
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③宣扬 “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④改造后的儒学神学化,官方化,从批 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适应了强化 中央集权的需要
4、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1)原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 统一的需要 (2)影响 ①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爱人;忠恕之道
• (2)对统治者的要求:
为政以德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1)孔子追求的“礼”的含义和实现途径? “周礼”,即西周时期形成的统治秩序;正名 • (2)他认为“仁”和“礼”的关系如何? • “克己复礼”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规范, 两者相辅相成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 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2)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化的主流。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 、 老 子 与 孔 子 的 思 想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晚期)
(1)道是宇宙万 物的本原 (2)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 (3)无为而治 (4)小国寡民的 理想社会
《老子》之
“道”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①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人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无 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②“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有什 么积极意义? 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三纲五常”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 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 是永恒不变的 。
阅读以上材料,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分别分析 这些内容为什么迎合能汉武帝的需要?
9、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 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 之宜”。 ------《汉书· 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