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提问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然而现在许多语文课的提问繁杂细碎,这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四种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设计

刘向在《说苑建本》说:”讯问之,智之本”。讯问,即增长知识的根本。学生在无疑之处找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可助”疑”的点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都说明”问”有其积极作用。但要真正利用课堂提问来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恐怕并非人人都心中有数。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

巧,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华而不实,学生做无意的回答。

2、提问时只看结果而不探寻规律的揭示。如大家都问:”对不

对?”、”好不好?”很少会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太远,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脱离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4、提问时没有目的性,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5、提问太流于形式,教师的点评效果不明显。

6、提问只听标准答案的出现,否定一切创新答案。

7、提问没有时间空隙或者先提名然后问问题,学生没有充足的

时间去思考。

8、提问时仅仅面向少部分优秀学生,大多数学生坐冷凳。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赞诃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提问得法,可以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设计提问才能激活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递进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按照人的心理接受能力的逻辑规律把课堂提问从低到高地分为了六个层次:1、知识水平的提问;2、理解水平的提问;3、应用水平的提问;4、分析水平的提问;5、综合水平的提问;6评价水平的提问。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也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否则一开始就让学生面对一个高难度

的问题,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在教七年级的《论语八则》时,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的理解是什么?这是一个有难度的综合性开放性问题,所以学生要能辩证地回答好这个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这样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下他们能否接受得了还值得探讨。因此这个问题最好是放到最后或者是作为一个课外延伸的作业考虑比较恰当一些。

(二)、回溯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反向推论原因的提问,它从事物的结果(或课文表达的主题、或人物的精神个性),追根溯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先让学生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教师提问:毛泽东的书法有何特点?(风采豪放、气度飘逸)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提问:其词作又有何特点?(气势磅礴、激情满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能写出如此之”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字和如此之”气势磅礴、激情满怀”的文的人,该具有怎样的胸怀?(博大、崇高)②”博大”的个性美从词作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③”望”字统领的七句是从哪个角度凸现”博大”的?④”惜”字统领的七句又是从哪个角度映现”博大”的?⑤”崇高”

的个性美在文中具体表现为一种怎样的审美感受?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胸襟气魄有何作用?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一样的。这种回溯

式的提问,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发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涛,使提问变得灵活巧妙,鲜明突兀。

(三)、激疑法

宋代学者张之厚认为:”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要善于创新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有疑处提问,更要善于在无疑处提问,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疑处学生往往会专心致志,而无疑处学生往往会粗枝大叶。此时提问,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味道。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文中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短语学生都懂,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时提了一问:”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琢磨,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这样,通过无疑——设疑——释疑,学生对该文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四)、推想法。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若干内容,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或写作手法运用的领悟。这类提问,有的是引发学生换角度推想,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讲到这里,教师可顺势提问:根据小说前面部分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和文章主题,韩麦尔想要说些什么话呢?为什么又会哽塞住说不出来呢?这种推想性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独创、新奇和合理。

总之,课堂提问是向学生传输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