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王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王弼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玄学简介

◆以无为本

◆名教与自然

◆得意忘言

◆教学目的:

◆掌握魏晋玄学的入门知识,王弼的“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思想。

教学重点:

◆王弼的“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思想。。

◆阅读书目: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中华书局1962 。

◆思考题:

◆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

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

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一. 玄学简介

1、何谓魏晋玄学?

以老庄哲学为骨架和基础,杂揉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采用新的哲学方法铸造的一套不同于两汉经学的思辩体系,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和组成

部分。

2、玄学出现的背景:

(1)汉末以及魏晋时期名教的虚伪化、衰败以及政治高压对于士人生存的威胁(所以玄远而不务事物与事务/世务)。

(2)由两汉举官制度——地方察举、中央征辟而来的品评人物及其虚伪化,经由对于人物才性的讨论转而为对一般名实关系及其一般原则的讨论。(此所谓玄谈名理。)

(3)汉末农民大起义对于道教的利用,以及汉末儒教的衰微,促进了对于基于道家的玄思。(时人谓老、庄、易为三玄。)

3、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晏(190-249年)“傅粉何郎” ,好老庄之言。

《论语集解》《道德论》《无名论》

王弼(226-249年)《周易注》《老子注》

嵇康(223-262年)《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阮籍(210-263年)《乐论》《通易论》《通老篇》

《达庄篇》

郭象(252-312年)《庄子注》

裴頠(267-300年)《崇有论》

4、玄学的三个阶段

从魏晋正始年间到西晋末年,何晏、王弼(正始玄学)、阮籍,嵇康(竹林玄学)、裴頠,郭象(西晋玄学)分别代表了玄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5、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思想观点

6. 玄学之方法

冯友兰:辩名析理

汤用彤:得意忘言

二. 以无为本

有与无

本与末

动与静

一与多

1. 有与无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

王弼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曾这样来说明这个本体:¡°欲言无邪?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老子》十四章注)

2. 本与末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注》)3. 动与静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所谓¡°动¡±、¡°语¡±不过是¡°静¡±、¡°默¡±的变态,终究要归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4. 一与多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他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说:¡°统之有宗,会

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同上)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

三. 名教与自然

名教本于自然(无为)

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

他认为,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同上)

¡°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微旨指略》)

四. 得意忘言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

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

言,指卦爻辞,代表语言;

象,指卦象,代表物象;

意,指一卦的意义、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

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含义理的。但是,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要得到物象要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要抛弃物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