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与性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園空間與性別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畢恆達、吳瑾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

教育理念和空間環境無法絕然劃分,空間形式也不是超然客觀存在於我們之外。空間就像語言,是社會的建構。空間的安排與使用,反映並且加強了社會中既有的性別、種族和階級的關係。社會政治經濟的權力與價值觀很具體地展現在建築物的形式、營建過程和建築的使用方式中。當談論教育理念改革的同時,不祗是針對人的思想的改變,或制度上的改變而已。針對校園空間的改變也是從事改革學校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在一個性別歧視的社會裡,學校的教育如果沒有深切對性別結構加以反省就有可能成為複製並強化父權價值的場所:包括學校中教師對男女學生的教育方式、互動情況、工作分派等等,反映在校園規劃上則是原本一向被稱為無性別空間的校園設計,可能其實是一「男性環境」。

本研究案共計針對9所國小、6所國中、9所高中職、6所大專院校之校園,分別進行(1)實地的校園環境觀察:包括學習空間之觀察、及在校園空間中所進行的各項活動、使用行為及互動模式等之記錄,進而探討空間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及形塑過程。(2)針對學生、老師或行政人員進行深入訪談,以及危險地圖之繪製。(3)既有資料之蒐集:如學校的平面圖、校歌等,網站及BBS站查詢過去活動之資料。(4)與學生做不同形式之小型座談。其目的是發掘與分析現有各級學校校園空間中的性別議題,並進而提出改善的策略。

一、校園佈置傳達的性別觀點

經過數個月的調查,我們發現台灣各級學校的校園空間佈置,如學校的大門、標語、樓名、司令台、銅像、建築物的排列方式及位置、密集排列的教室、虛有其表的中庭、女體展示的校園佈置等,莫不傳達了潛藏的性別價值觀點。

在台灣光復後新設學校之命名中,學校的校名不是中正就是中山,不然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學校內各棟大樓的名字也逃不出這個框框,不是逸仙樓、中山樓、中正樓、自強樓、光復樓等等,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又再來一遍;而校歌、校徽、校訓、教室佈置所呈現的意識型態等亦經常顯示學校主事者對於教育的想像是十分單一而父權的。

「反攻復國」、「勿忘在莒」、「莊敬自強」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等標語出現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其出現在此刻新的歷史情境下其實是十分的格格不入;而無所不在的銅像其原先設置的目的早已乏人問津,然而有些銅像至今仍屹立不搖。在我們與基層教師進行討論之時,一位老師告訴我們,她曾經要小朋友說說看位於教材園附近的蔣公銅像在做什麼,結果,學生堅稱:「他在幫我們看菜園!」孩子的解讀早已超出大人的想像了!學校的師生可以試

著巡視一下校園中的銅像,都是那一種類型的人物,政治或是教育?歷史人物還是當代人物?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分別扮演什麼角色?女學生可以在其中找到同性別的學習典範嗎?

而我們在傳統的教室配置中亦發現:高高在上的講台,講台上有講桌,老師在講台上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座位則排列整齊,坐在台下聽講,這種配置代表一種上下尊卑的權力結構;老師一直是高高在上,俯視學生,而學生看老師則是仰之彌高(陳伯璋, 1993)。以現況而言,許多教室座位的安排都是以性別作為考量,硬性規定男女要分開坐,以免他們有太多接觸、發生感情,或者說是要互相督促、競爭以刺激男女彼此的表現。這種過度使用性別作為分類的方式,可能強化性別的壁壘分明;而因為座位形成的配對說,也讓學生心存顧忌。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座位的安排形式,例如把座椅圍成馬蹄形,以沖淡性別分野;或者把座位圍成圓形,增加彼此的互動。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依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意願,選擇座位安排的方式,並注意有不同的性別分佈變動,不要強調性別差異與性別之間的競爭,讓學生有掌握空間的機會與能力(何春蕤,1998)。

除了改變教室中座椅安排的可能性之外,新設計的學校教室也可以有新的可能性。以台北縣菁桐國小為例,他們的教室就顯的有趣多了。教室的地板是抬高的木頭地板,課桌椅平時隱藏在地板之下,整間教室就是一個木板大鋪面,學生可以在上面做體操、跳韻律舞、睡覺。需要看書、寫作業的時候,就把課桌椅從地板中抬起。而教室後面的牆面也有多重功能的設計,有黑板、可以掛地圖的立面版、有鏡子讓學生做肢體運動之用,而黑板後面還有置物櫃。教室中並有一個展示櫃,裡面放的是班上同學所帶來的個人心愛的東西,可與同學分享。牆面的布置大都是同學自己的作品,而每間教室傳統的「X年X班」的班級牌也由學生自己設計與燒陶的藝術作品所取代。

二、性別刻板印象作為分配資源之主要依據

性別刻板印象對於女性在校園生活與學校學習所造成最大的影響在於學校經常會利用性別刻板印象做為工作分配的主要依據,而這些工作背後往往關係著學生對學校各項資源使用的機會與權力。

我們經常認為女生較細心,力氣較小,需要被保護,在分派工作時就會讓女生從事一些需要細心、耐心但不需太大力氣的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往往是單調的重複性工作,或是缺乏創造力的抄寫工作;甚至在團隊工作時,男生往往擔任領導者的角色,女生則只需扮演好一位輔佐者或是跟隨者的角色即可。例如我們經常見到體育股長是男生、學藝股長是女生;女生幫老師送簿子、倒茶水,男生則幫老師搬東西。

校園空間的規劃與配置,也常隱含對男女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學校的行政辦公空間經常和女生教室相連,而這些空間不單只是一個學校的辦公空間,亦是學校與外界接觸的首要場所,例如:校長室就經常是學校接待校外貴賓的主要地點,這些校外貴賓最先接觸到的學生或教學空間就構成了外界對這所學校的第一印象。一般而言,整齊、清潔、安靜等所謂的女性特質正是學校亟欲想呈現給外賓的主要印象。因此女性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便處處受到規訓以作為一個「被

觀看」的物體,不管是自己的外表,或是教室均被要求要時時維持整齊、清潔、符合外界對女性氣質的期待。

以性別作為空間配置的依據,除了拉大男女生活動型態與生活要求的差距外,這樣的空間規劃方式往往也成為合理化性別分工最好的藉口。觀察學校打掃工作的分配,我們發現女生通常負責的掃除區域大部分都是室內的空間,而男生卻負責清掃戶外較寬闊的空間,校方對於這樣的工作分配結果,經常都會做如下的解釋:「沒有特意照男女的性別作分工,完全是根據學生教室距這些公共區域的遠近作為掃除區域的分配依據。」而女生班級由於通常都與辦公室比鄰因此往往負責清掃學校的辦公室、校長室、圖書室等空間,這些空間的共通特性便是:面積不大、東西不少、清潔的要求標準高。所以女生清掃這些區域時經常是做一些動作小,但要求細心與精密的打掃工作,例如:擦拭玻璃、獎盃、桌面。而男生通常都負責一些「天高皇帝遠」的掃除區域,例如:操場、器材室、儲藏室,清潔的要求度不是很高。所以即使同樣是掃地的工作,女生必須細心的將地上看不見的灰塵掃淨,男生卻可能是揮舞著竹掃把,隨隨便便的將樹葉撥到旁邊看不見的地方就算了。因此男生即使是打掃的時候都較女生擁有更多活動、伸展肢體的動作與機會。

男女性別刻板印象在空間資源的影嚮,除了影響到學生空間區位的安排和打掃工作的分派外,也影響到學生所能享用到的單位面積大小。由於一般均認為男生好動頑皮、女生安靜乖巧,在男女分班時,男女班級的平均人數也有了差異,雖然男生和女生在總人數上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差異(約接近5:4的比例關係),但是男生的班級數較多,每一班級的平均人數較少(約是34-40人之間);女生的班級數較少,每一班級的平均人數卻較男生班級為高(約在42-49人之間),但學校的行政人員卻認為,「女生一班40人跟一班48人是一樣的」。可是怎麼會一樣呢?在每班教室均是固定大小的情況下,當使用的學生人數增加時,每個人能使用到的面積就相對變小。

某所國中的樂隊完全由某男生班組成,學校的說法是為了練習方便所以由單一班級組成,但為何選擇男生班呢?學校的解釋竟然是「因為大多數的女生都有戴牙套,不方便吹奏樂器,而且女生學習樂器的速度較慢」,難道男生沒有戴牙套的嗎?若真為練習方便,可將參加樂隊的同學重新組合成一班,但怎能以此為由將女生排斥在外?而且又有什麼證據證明女生學習樂器的速度較男生慢?

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影響,不但是男女學生間工作、資源分配不公,男女老師間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在國小的運動會上,男老師總是擔任裁判、頒獎人的工作,而司令台上的司儀、獎牌的遞送者卻往往都是女老師;男老師負責運動會競賽的部分,女老師負責大會舞,諸此種種皆是不斷地在複製傳統男女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分工。

性別刻板印象除了成為資源分配的依據之外,經常也展現於對待男女學生有著不同的要求標準。我們往往會對女生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有著比男生更為嚴苛的要求標準,例如學校或是老師常常會要求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而所謂女生的樣子就是制服儀容必須無時無刻保持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行為舉止端莊文靜。「襯衫扣子要扣好、衣服下擺要紮進裙頭或褲頭內、夾克拉鍊要拉到襯衫第二顆扣子的位置,除了體育課之外不能穿著體育服裝,夏天更不能穿著一條運動短褲四處亂跑,即使在教室中也必須保持服裝整齊」,「離開教室時要記得把椅子靠進桌子下,桌面要收拾乾淨,桌椅要對齊」,「下課時女生不要趴在走廊上看對面的男生,那種樣子『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