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4年10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现状与基础 (2)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2)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2)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 (3)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3)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3)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 (4)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主要任务 (10)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10)

(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11)

(三)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 (14)

(四)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16)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8)

(六)积极培育绿色文化 (19)

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21)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21)

(二)完善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21)

(三)强化资源环境管理 (22)

(四)完善城市管理模式 (24)

(五)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25)

五、政策支持 (27)

(一)产业政策 (27)

(二)财税政策 (28)

(三)金融政策 (28)

(四)资源环境政策 (29)

(五)社会发展政策 (29)

六、组织实施 (30)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规划建设之初就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昔日的盐碱荒滩上逐渐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本实施方案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3〕40号)要求,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编制,是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行动纲领。

一、现状与基础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盐碱荒滩,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计划用10至15年建成。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天津生态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在产业促进、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科技研发、技术应用、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2年底,南部片区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南部片区以外的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已经启动,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亿元。

(一)确立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根据中新两国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的要求,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四三二一”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四个领域,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科技、生态文化协调发展;三个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两个轮子,实现新型城市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条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制定了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了指标引导下的城市管理建设新路径。

(二)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天津生态城规划30平方公里用地中,废弃盐田、盐碱荒地、污染水体各占

1/3。经过综合评价,将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可建区四类。规划建设四大综合片区和一个生态岛片区,综合片区内集居住、商业、产业、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产城融合。生态岛片区内进行生态修复与建设,形成城市生态核心。已建成的南部片区基本实现了城市总体布局与生态空间格局的有机融合。

(三)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动漫、影视、科技、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产业园区。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制定项目准入条件,出台了主导产业促进办法,引进了近千家企业,注册资金达76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以文化产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其中,文化产业形成了影视动漫、图书出版、网络文化和广告传媒四大核心板块,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四)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所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评价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到2012年底,建成和在建的80个项目、50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其中,12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级标准认证,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成为国内绿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五)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所有住宅

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绝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地热制冷制热,道路照明大量采用风光互补路灯,建成了我国唯一的城市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到2012年底,太阳能、风能总装机容量已达17.8兆瓦。热力应用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年利用热量9.6万吉焦。

(六)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构建了以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利用体系。编制完成具有生态城特色的综合水务管理导则。建立了屋顶、道路、小区、广场、绿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用于景观补水。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再生水厂建设,再生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等。大规模引入邻近区域的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混合使用。到2012年底,非传统水利用量占比达30%。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对盐碱地、污染水体、湿地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和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废弃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基本完成规划30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已修复、改良16平方公里盐碱地,绿化面积达310万平方米。彻底治理了积存40多年的工业污水库,形成了2.56平方公里的清净湖,污染场地治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整保留、修复湿地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八)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协调机制以及多层面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开发建设机制,组建股份制、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和合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