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变厌学为乐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困生变厌学为乐学

数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有的学生自己认为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甚到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要克服这种心灵深处“伤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创设成功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成功原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困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物理学困生成因剖析

偏科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经常提到的问题。我认为所谓偏科现象无非是学生对某一学科“情有独钟”,学习兴趣浓厚,考试成绩理想,以至于形成良性循环;而对另一学科表现出“萎靡不振”,对学习不感兴趣,以至于成绩低下,形成恶性循环,乃至厌学,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学科的学困生。在此主要针对那些物理偏科的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有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而不愿学习物理从而成为这一学科学困生的主要原因。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物理学科科外因素

主要原因是在于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具体地讲:

1、语文基础学科方面

学生学习物理,重在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存在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最大障碍,我认为是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涵理解不清、理解不透,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的理解上。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课时,涉及到摩擦力的方向的判定这一难点也是重点的问题。究竟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开始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疑问。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相对”

一词的理解上,学生只有对“相对”的真正含义真正弄懂了,那么“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的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和“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就容易理解些。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中又涉及到“趋势”一词,学生对“相对”的涵理解了,再来理解“趋势”的真正含义,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时,我认为必须讲清“匀”字的真正含义--------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否则,学生在利用这一知识处理问题时,是不会真正处理清楚的;“加速度”这一概念,体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对于“变化的快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速度变化的快是速度大,速度变化

”,在“快慢”的慢是速度小,实质上真正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

...

的含义中还有一个“时间”的问题,突破不了这个难点,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是很浮浅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利用这个概念去处理物理问题和提高能力了。

学生在学习《楞次定律》时,如果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阻碍”一词的涵,“阻碍”和“阻止”分不清,学生要想从根本上掌握这条定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很好地处理具体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

当然,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象以上几例的情况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学习、理解中举不胜举,学生理解不好就无从谈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长期以往,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或理解不好的问题愈积愈多,自然成绩不会理想,也最容易使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其根源就在于没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理解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的真正含义。

同时在一些具体的题目中也有一些关键词语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以至于不能将题目的物理意义读懂读透,创设不出合理的物理情景,也就解不好或解不出题,从而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如有一道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题目:小车上站有一人,一起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此人从车的侧向跳下时,他相对于地在车行进方向的速度分量为0,则车的速度将会: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不知道相对于车的速度,不能确定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透“相对于地在车行进方向的速度分量为0”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至于将题解错,我认为问题主要在对语言字词的理解上。近几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中,有不少联系实际的题目,往往叙述的容比较多,有些学生常常因为读不懂物理题意,甚至忽略一些标点符号而提炼、创设不出所给的物理情景而出现失分现象,也是由于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没能学好的真正原因。

2、数学基础学科方面

众所周知,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是:物理需以数学为基础,物理的发展又推动了数学的前进和发展。现今的高考中对物理学科的能力考查其一是“利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数学基本知识不扎实,基本功不过硬,就直接影响到物理的学习,而高中物理的知识有些容超前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不同步,也造成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如物理中的矢量问题就超前数学中的有向线段和相量问题;力的运算量使用的三角函数,数学进度也跟不上;运动性质的判断,数学中轨迹方程的进度也跟不上,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现仅举两例说明。

处理物理问题有许多是利用图像处理的,如运动图像、振动图像、气体的状态变化图像等等,学生在学习“位移-----时间”图像时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认为图像表示的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其主要原因是没能领会到图像是反映两个量间的一种变化规律,而不是物体移动的轨迹,这实质上是数学中的数、形结合能力和轨迹方程问题没能很好掌握,自然就谈不上利用这一能力去处理物理问题了。

再有,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许多学困生接触到这一知识点,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再利用这一知识去处理物理问题总是磕磕绊绊或一知半解,主要原因是对“矢量”搞不清,但当学生学习了数学上的《向量》这一知识点且掌握了以后,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物理中的矢量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的多了。考上物理专业的大学生,首先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就是这一道理。

可见,存在物理学困生,他(她)们感觉物理难学,数学学不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物理学科中的许多问题直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时,借助数学工具往往能帮助很好地理解,若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就无从谈起“利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在每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中都涉及到了。而这一问题我在《浅谈利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论文中也阐述过,在此不再多述。

3、社会实践活动方面

物理学科中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归纳、总结出来,并进行升华,同时再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处理具体问题。而现今的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懒于动脑、动手,遇到难于理解的物理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就谈不上用实际问题去帮助理解,即使教师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简单例子,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少而对所举的简单例子同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