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社会救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1.何谓贫困 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 即缺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精 神上的贫困,即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的社 会价值观念。 即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二)贫困的成因及其恶性循环
1.贫困的成因
(1)家庭获得生产资料和转移收入的机会少能 力低。
贫困家庭通常既无资产又无收入,缺乏土地、 资源及得到转移收入(如食品券和补贴)的途径。
贫困家庭往往还贷能力低,所以不可能利用 正规的保险和生产性信贷来改变境况,在收入低 谷期,民间借贷,乃至高利贷往往是维持其最低 限度消费的惟一手段。
(2)就业机会少。
就业机会是由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如劳动 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这个时期的特征: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
存生活,却因带有“惩戒性”和损害受惠者的人 格与尊严为代价而引起贫民的极大不满。
英国新济贫法
建立贫民教养院等,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 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由贫 民救济院收养他们,或施以院外救济。
一是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 个污点;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 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层次, 低收入的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
(三)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与实现途径 1.反贫困的重要意义 首先,消除贫困会使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劳
动力变成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 其次,消除贫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再次,各类反贫困举措均强调提高贫困人口
经济的增长与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又受到政 府、企业、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和投资活动以及 政府有关政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 会极大地依赖于经济景气程度。
(3)人力资本匮乏,就业能力低下。
穷人的人力资本往往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受 教育水平低,饥饿、营养不良导致疾病,以及妇 女过多的生育,都大大削减了贫困人口劳动能力, 使其只能从事低技术、低资本需求和低劳动生产 率的无保障的工作,如小商贩、临时工、拾垃圾 等。
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 劳动;
三是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 权。
• 第三阶段: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救助 制度产生于20世纪。
• 20世纪初,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这一 类代表旧的伦理思想的旧概念,提出了 “公共援助(Public Aid)”这一新概念, 后来逐渐为官方所认可。
导致贫困的诸因素经常是相互叠加、联动和 互为因果的,使得贫困者处于一种越陷越深的恶 性循环。其循环模式表现为:
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 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的进取动力,环 境也使他们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性,受教育的机 会少,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 的竞争力薄弱。
(4)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
家大口阔、土地的人口比率低、人均收入低 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家庭的人口结构特征。
家庭的生育决策是对贫困的一种敏感反应。 作用因素有: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高,子女从事 劳动的起始年龄低,父母年老时需要子女养老, 得到计划生育服务的机会少,故倾向于多生,然 而又无力使子女受到应有的教育。在穷人家庭中, 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境况更为悲惨。
第九章 社会救助
本章主要内容
Ⅰ 社会救助概述 Ⅱ 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Ⅲ 社会救助体系 Ⅳ 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 Ⅴ 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一、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涵义 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 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 一种生活保障政策,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 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社会救助强调建立被救助者的个案资料, 社会救助不但重视应急补救措施,强调积极主动 的援助扶持,如开发性扶贫等。
四、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最低保障性 (2)按需分配 (3)权利义务单向性 (4)全民性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
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从新世纪开始,中国 将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
2、惩罚受救济者
在工业化社会之前的人类历史中,占主流地位的意 识形态和社会观念没有把对贫困者的救济看成是社 会的责任和贫困者应享有的权利,也没有将这种责 任和权利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实施。中世纪的受救济 者在接受救济的同时要受到鞭打、切耳、关进牛栏 等惩罚。
第二阶段:1601年,英国颁发的《伊丽莎白 济贫法》,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 措施。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险能力低,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
穷人缺乏应变能力,一次不利的偶然突发事 件,特别是意外事故,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如再遇上全局性的经济衰退,战争、饥荒和 自然灾害,都会使一些人沦为贫困,或者使已经 沦为贫困的家庭走向饥饿和死亡。
此外,农村的贫困家庭还经常面临季节性的 收入变动。
2.贫困的恶性循环
从“贫民救济”到“社会救助”不是一个简单 的概念替换,是一种观念上的飞跃。其重要意义 在于:
通过新的权利立法,强调贫困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此,不仅国家和社会对缓解贫困以及消除贫困 根源负有责任;并且贫困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救 助是一项公民权利,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获得生 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不必带有任何附加条 件。
“公共援助”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件 是1909年英国的“济贫法和济贫事业皇家 委员会”的报告,这个报告的主要政策建 议是:废除以惩诫穷人为主要目的的济贫 法,代之以合乎人道主义精神的公共援助。 “公共援助”一词以后又衍生出“社会救 助(Social Assistance)”一词,两者基 本上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
二、概念解析 1、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 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难的社 会脆弱群体。 3、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 活需要。
三、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工业化社会之前的慈善事业
这个时期特征: 1、恩赐性 宗教慈善事业以及民间的互济行为均带有施恩的 色彩,我国古代关于“赐田”、“施粥”、“施 舍”的记载足以见其居高临下的恩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