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向语言本体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向语言本体回归

摘要:语文教学,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探究中体味情感,在实践中练习表达,向语言本体回归。

关键词:文本朗读感悟表达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运用,网络的推广,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提笔忘字明显增多,网络新词(一些甚至是谐音误写)层出不穷,想像思维趋于呆板,语文素质令人担忧。中考在改变这一现状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前几年的一道题“此题不用作答,只要书写工整即可得分”,“抄写词语”又回到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意的掌握的老路。语文教学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的语文到底要教些什么?专家认为: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应抓住“言语”这个载体,进行“朗读”、“体味”、“讨论”、“思考”,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些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向语言本体回归。

一、重视文本朗读,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

学生表达的冲动来自生活,表达的素材来自生活,而对生活素材提供补充、规范、引导的则是文本,而文本语言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内化为一种超越生活中已有的语言素材时,才能在适当的时间从思维中“弹射”而出,也就是说,生活的历练使学生产生使

用这些语言的条件(包括表意的准确和形式的规范),而朗读却能使自然、流畅地使用语言成为可能。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因此,阅读教学就必然紧扣文本,直面语言,精心营造特定的朗读场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亲近语言,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通过反复地触摸文本、感受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通过反复地读领会其布局谋篇谴词教句的精妙;通过有情有趣地读学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位老师教学《三峡》时,从范读课文开始,到学生自读,又到指名朗读、解释译读,再到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画面读,最后为朗读背诵,先后朗读六遍之多,使学生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美景,并使用较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这种美景,在朗读中实现了紧扣文本,进行语言积累和训练的目的要求。

二、抓住意蕴深刻处,品味语言,加深感悟。

课文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语段值得品味感悟,对于这些蕴含丰富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理解到深刻的含义,体会到潜藏的情感。

在以往的教学法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味,从每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到每个词语的妙用推敲,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没有自己的认知和心理体验过程。新课程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的语言理解的感受。例如《夏》的教学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给大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己就会感受到文章写景的层次,体会到作者从多角度写景带给自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冲击,融入到作者描绘的景物之中,比听教师讲解印象要深刻的多。

三、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读中悟到的表达形式,必须经过反复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

在学完《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口头作文《家乡的秋天》。很多同学都说到家乡的秋天景色如画,物产丰富。如有的同学说:到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熟了,玉米绽出了饱满的笑脸,谷子弯下腰;也有同学说:秋天的山上真是美极了,既有红红的苹果,黄色的鸭梨,也有橘黄色的柿子,更有酸酸的山查,让人听了就不觉口角生津。我正想总结一下,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家乡不美,而且我长大后,要考上大学,到南方去工作,不留在家乡”。一语惊人,满座哗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他,而后又投向我,好象要看看我怎样处置这个家乡的“叛

徒”。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但马上镇定下来,微笑着说:“李洋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敢说真话,不人云亦云。请你具体说一说,家乡是怎样的。”他说:“家乡的环境污染严重,我们学校附近的太平河,据说十几年前还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边常有人洗衣的人,河中也常有嬉戏的孩子。但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散发着恶臭的污水沟了。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雨,落在人身上的不是雨点,而是水泥灰点。我可不想一辈子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这使我想起过去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只是粗暴地指责学生思想不健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独到见解,也错失了学生语言训练的大好时机。

语言,应是语文课的根!文本是师生最重要的凭借!让我们赋予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引导他们潜入文本,回归文本的细节,回归文本的血脉,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潜心涵泳,在想象表达中亲历与文本撞击的真正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