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家学派的音乐思想(老子、庄子)
① 肯定自然、道化的音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 子· 齐 物论》
② 否定非自然、人为的音乐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教祖,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② 关于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
③ 关于音乐“美”认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 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 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 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 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柷)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敔)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群
曾侯乙墓乐器群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发掘出土,墓主下葬年代为战国初期。
发掘现场
(编 钟)
(编 磬)
(古
琴)
(瑟)
(篪)
(排 箫)
(笙)
(建鼓底座)
(铜冰鉴)
(方鉴)
(方壶)
(青铜尊盘)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 百,舞《诗》三百。”——《墨子· 公孟篇》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吕氏春秋· 音律篇》: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 南 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 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 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 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 “旋宫”理论
周代产生的转调理论。自周代有了五声音阶、七声 音阶及十二律吕,即产生了“旋宫”的理论: 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可以在十二律中选择任何一律作 为宫音,其它各音随宫移换律位,从而建立起十二个不同 调高的音阶。一个音阶以何律为宫音,即称为何宫,如以 黄钟为宫的音阶称“黄钟宫”,以大吕为宫的音阶称“大 吕宫”。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 汤问》
师 旷 鼓 琴 雕 像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管子· 地员篇》: ‚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 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 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 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 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 “十二律吕”
周代的律学名称,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在《国 语》、《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
‚故歌者 , 上如抗 , 下如坠 , 曲如折 , 止如槁木 , 倨中矩 , 句中 钩 , 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 乐记· 师乙篇》
民间艺术家
• 善于歌唱 秦青(战国秦国人)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战国秦国人) “薛谭学讴” 韩娥(韩国女歌手) “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 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 汤问》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 鲁国人(今山东滕州市)。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 活动家,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学说影响甚大, 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诸家音乐思想
• 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① 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 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 广 要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论语· 泰伯》
② 对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 矣,未尽善也’。” ——《论语· 八佾》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 ——《道德经》
• 墨家的音乐思想(墨子)
① 否定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是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 以 治天下也。‛——《墨子· 三辩》 “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 非乐》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 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 子· 非乐》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近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儒家学派创 始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
• 《乐记》(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① 关于音乐的本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国 关 风 求之不得, 雎 寤寐思服。 》 周 悠哉悠哉, 南
·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西周推崇礼乐文化,建立音乐机构,重视音乐教育,促进了音 乐文化的空前发展。 • 东周礼乐制度瓦解的“礼崩乐坏”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乐悬”与“佾”的编制
乐队形式
天子、君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王宫悬(排四面) 诸侯轩悬(排三面)
歌舞队形式
八佾(八行八列) 六佾(六行六列)
《九歌》
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祭祀歌舞曲,诗人屈原 对其进行了整理并写成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 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 曲艺、戏曲艺术的萌芽
《成相篇》
《荀子》中的《成相篇》的唱词,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说唱音 乐的远祖。说唱本子分为三大段,由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节奏的五十六次的重复 构成,以“相”为伴奏乐器(古人在舂米时随杵声而歌,后来杵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小舞
周代宫廷中规模较小、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其中有《帗舞》、 《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房中乐
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主要在内宫宴享宾客时表演,也用 于后宫。它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娱乐性较强。
四夷之乐
周代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而秦、楚、吴、越及部分北方地 区则称为“四夷”,这些地方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之为“四夷 之 乐”,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 善于击筑 高渐离(战末燕国人) • 善于弹琴 伯牙(楚国郢都人) “抚琴遇知音” 钟仪(春秋楚国人) 雍门周(战国齐国人)
伯 牙 抚 琴 遇 知 音
♪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律调理论的产生
• “三分损益法”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以一条空弦的全长为基础,依次缩短或延长弦长的三 分之一,而得到五度音程关系的音律。这种用数学方法计 算五音、十二律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被称为“三分 损 益法”。
♪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郑卫之音
周代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在群众 百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当时的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 来 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南音
周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歌词三百零五首。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