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各年龄段行为特点
(一)婴儿期行为特点
全身动作和大动作的发展 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言语发展: 简单发音 连续音节 咿呀学语
说出有明确的词 依恋关系和早期社会行为的建立 认知方面 得到初步发展
(二)幼儿期行为特点
游戏在幼儿期行为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
认知方面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而随意性和抽象逻辑性初 步发展。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 学基础与社会化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与人类行为 二、大脑与人类行为 三、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一、遗传与人类行为
(一) 基因与遗传
基因(gene) :在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名为脱 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物质,由这些这些DNA 组成的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gene)。基因负 载着蛋白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白质调节着身体的 生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 。
Ø 情绪方面 :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两面性。
(五)成年期行为特点
成年早期 Ø 人际关系 :形成既求友谊又甘愿孤独的矛盾心 理。 Ø 社会角色转变。 Ø 认知方面:更趋于灵活,辩证的、相对的、实 用性的思维形式。
成年中期
Ø 生理方面 机体功能开始衰退 ,更年期综合征、 性功能水平下降、威胁生命的疾病等几方面的 问题尤为突出。
36
1. 遗传因素 个体出生后继承代代相传的人类从事社会活动 的特殊遗传因素,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生物基础,是个体 社会化的自然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个人社会化所处的全部社会环境, 是个人社会化的外部必要条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7
环境因素包括以下5方面: (1)家庭 (2)学校 (3) 同辈群体 (4) 阶级 (5)特殊团体
Ø 个性方面 人到老年会变得小心、谨慎、固执和 刻板。
二、男女行为的特点及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思维、智力、情感等方面存 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性格习惯、能力、兴趣等方 面的不一致,使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社会做 出不同的角色贡献。
男女差异主要表现:
Ø 生理方面:生理解剖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性染色体不同 ;体内雄雌性激素含量不同。
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过程过程中,前额叶皮质是 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前额叶皮质在许多 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它也是情绪 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
前额叶受损的症状表现
注意方面 低觉醒、 分心等
能动性方面 运动减少 或运动过多
工作记忆 受损,产生 记忆障碍
不能抑制 本能驱力, 容易丧失传统 的道德约束
前额叶 皮质受损
缺乏制定和 执行计划 的能力
对情绪产生 一定影响
失语症
行为不灵活性 ,持续或重复
旧行为
(二)颞叶与人类行为 颞叶(temporal lobe)位
于大脑外侧裂(fissure of Sylvius)之下,外侧面被颞 上沟和颞中沟分为颞上回、 颞中回和颞下回三个部分,部分颞下回在颞叶底部。 大量研究表明,颞叶皮层不仅在听觉信息加工中具 有重要作用,还存在复杂的视觉与动觉的信息加工 以及多种信息存贮的记忆功能。
34
(二)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全方位的,包括个人适应社会有 关的知识、态度、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式及社会技能、 角色技能等。 1. 生活技能社会化 2. 观念社会化 3. 行为的社会化 4. 角色社会化
35
(三)社会化的条件
人类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 约和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实践。 以上三个因素是实现个人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三 个必要条件,若缺少任何一方,均会直接影响到 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
社会性行为:男女在社会行为上存在差异。如
攻击性为上男性多使用身体攻击,女性多使用关 系攻击和言语攻击;
恋爱观的差异:择偶标准上,男性比女性更传统, 女性较关心人品和智力,二男性注重感情忠诚 度;感情的表达上,男性比较外显、热烈,女 性比较内隐、深沉。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人作为高等动物,不仅具有其生物属性,更为重 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文化对人的成长有着 深远的意义,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规范和 塑造,因此在社会活动中,人会不断调节自我, 改善自我、约束自我以适应社会需求。
颞叶受损的症状表现
颞叶受损
视知觉障碍
记忆障碍
颞叶癫痫
(三)顶叶与人类行为
顶叶较小,包括Brodmann5、7、39和40区,位于 额叶、颞叶和枕叶之间,在功能和解剖上与额叶、
颞叶以及枕叶有着密切的联系。顶叶在人的触知觉
及空间知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顶叶受损的症状表现:
触知觉方面,为丧失通过触觉来识别物体形状和大小的 能力(触觉失认)。
5-羟色胺(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分
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 生理功能的调节。5-HT必须通过相应的受体的介导 才能产生作用,激活的受体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存在于中枢
神经系统,合成NE的主要胞体是位于第四脑室底的 蓝斑。 去甲肾上腺素在多种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如觉醒、认 知功能、调节血压等。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与 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乏/多动症有密切关系。
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polygenic) 影响 ,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二) 遗传与环境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众多作用大小不一的基 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都以高度复杂的方式 交互作用而影响生物体和行为发生与变化。这种 累加和交互作用只决定某种病理性行为发生的倾 向性及易感性,而并非因果关系。
(四)青少年期行为特点
Ø 生理方面 :正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
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Ø 思维方面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且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 性日益明显 。初中生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非常明显 ,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 省性。
Ø 自我意识飞速发展。
※人类行为遗传学(human behavior genetics) 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 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解释人类复杂的 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
※传统行为遗传学认为:
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ne gene,one disorder, OGOD)。 ※现代行为遗传学认为:
Ø 智力方面 晶体智力继续上升,而流体智力缓 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 实用智力不 断增长。
Ø 自我意识 中年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
成年晚期
Ø 认知方面 感知觉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 Ø 情绪方面 人到老年,由于一系列生理机能和
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常常体验到冷落感和孤 独感,且容易产生疑虑感和忧郁感。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
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
异更明显.
41
通过实验研究,班杜拉认为:
(1)榜样具有示范指导作用; (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对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
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主要起着兴奋神
经元的作用 。它与记忆功能关系密切 ;乙酰胆碱 和多巴胺动态失衡,会导致帕金森病 ;同时,乙 酰胆碱在药物依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多巴胺(dopamine,DA):主要分布在中脑和间
脑 ,能够影响大脑的精神、情绪状态,对行为的 管理很重要。同时研究发现中枢多巴胺系统对冲 动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三) 遗传与行为
计量遗传学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影响着包括行为在内的几乎 所有的复杂性状,遗传变异对大多数复杂性状的影响的遗传 度估计值(heritability estimate, H)大多0.4~0.6之间。 全新的研究理念:发展“系统”层面的纵向差异研究方法。 从复杂行为的现象学层面入手,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心理学、 行为学层面的宏观表现,分层阶地向纵深发展到行为神经科 学,再发展到在行为遗传学层面,探讨先天基因型对行为的 调控及先天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在空间知觉方面,①不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经常来往的道 路或场所;②不能正确穿着衣服;③半侧空间忽视;④空间 构成失行。
三、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神经递质
是一种经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 触后膜受体相结合,继而产生突触去极化 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 性升高或降低的化学物质。它们对运动控 制、记忆、情绪、动机等许多脑功能都是 非常重要的。
Ø 认知过程差异:男女认知过程的差异主要体现 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能力几个 方面。
Ø 男女在智力发展上,14岁以前女性占优势, 14岁以后男性占优势。
Ø 运动技能方面,男性在体力和协调性上优于女 性,而女性在耐力上优于男性。
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情绪上女性一般较外显,男 性较内隐;而男女在意志品质表现上有明显的 差异
38
3. 实践活动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能动因素,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识内 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有三: 一、观察学习 二 、角色扮演 三、知识积累。
39
(四)、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 社会学习理论 源于行为主义的强化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而学习社会
二、大脑与人类行为
※联合皮质
是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大脑皮质,它将感 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传到运 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包括顶叶联合
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
(一)前额叶皮质与人类行为 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是最高级别的
Ø 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发音更加准确,词汇更加丰富,且在 形式上,独白语言迅速发展 ;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也逐 步形成和发展。
Ø 认知方面,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 Ø 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 Ø 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但关系已由依赖
走向自主。 Ø 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攻击性明显减少。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发展
一、各年龄段行为特点 二、男女行为的特点及差异
人类行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种族
发生发展过程中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个体从 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期内行为上产生连续性和扩 展性改变的过程。
人类行为发展的特点:
Ø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 Ø 早期行为发展极为重要 ; Ø 行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
度,这是榜样示范的抑制作用 ; (3)榜样的行为不仅能促使相似行为的发生,他还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
思维方式上主要是表象性思维,而在幼儿的中后期,抽象逻辑思维 开始萌芽。
幼儿初期基本完成情绪分化。
性别认同上,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4~5岁,性别稳定性形 成 ;6~7岁,性别一致性形成 。
有了初步的同伴关系
(三)儿童期行为特点
Ø 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 大的具体性。
包括两方面:
一、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二、社会控制
33
一、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科学内涵
※ 狭义的讲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飞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
※ 广义的含义指个体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还贯穿其一生的 自我教育过程,包括社会价值的内化、学习和模仿社会行为、思维方 式及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角色技能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形成与社 会价值相符的道德观及科学文化观念。
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 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40
攻击行为的研究:
著名的波比娃娃实验
1961年班杜拉及其助手开展了著名的“波比娃娃”实验
预测: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儿童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做出类 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 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