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冲刺必考之韩愈与柳宗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公开课
主讲:东东老师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以文为诗”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
《山石》:
山石荦luò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wù.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此诗汲取游记散文的叙事写法,按照游程的时间顺序,描述一路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此前,游记诗或截取景物的某一侧面,或择取情绪的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本篇则吸收散文铺叙的特点,详记游踪,声情摇曳,诗意盎然。本诗在后世很受重视,苏轼与友人游南溪,不但朗诵该诗,且依原韵作诗;元好问曾将其与秦观的《春雨》相比照,以证其气势风格之壮美。
韩愈诗风
为避免诗歌因散文化而流于平易油滑一途,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甚至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
韩愈诗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轶事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便带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时值禅师入定坐禅,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许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遂上前用引磬在禅师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说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愈在旁听了侍着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并说:“幸于侍着口边得个消息!”
韩愈轶事
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最后大颠禅师终于忍不住问道:“公自认自己的学问知识能比得上晋朝的佛图澄、姚秦的鸠摩罗什、梁朝的宝志公禅师等人吗?”
韩愈说:“与他们比起来,我自愧不如!”
大颠禅师说:“既然自觉不如他们高明,对于他们的善行懿德,公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一句话问得韩愈哑口无言,从此一改对佛教的态度,并且和大颠禅师相交甚深。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二十一年(805),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擢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年四十七卒于柳州任上。
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他诗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远,风格清冷峭拔。
柳宗元诗作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诗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将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灌注了诗人遭贬谪的人生悲愤。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也是抒发离乡背井、远别亲友的异乡逐客的凄凉哀怨,诗人借助奇异的想象和构思,将自己的情感奔迸而出,写得沉着痛快。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
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贞元十八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参与改革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分别被贬为远州司马。直到元和九年(814)十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元和十年二月,他们回到京都。但不久又被远谪,他被贬谪到更偏远的连州当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会昌二年卒。
刘禹锡诗作
刘禹锡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便成了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的酬答之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