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核心: a 随着某一个俱乐部接收新成员,现有的俱乐部成员原来 承担的成本就由更多的成员来分担,类似于将固定成本由 更多的人来分担
b 新的俱乐部成员的进入,会产生新的外部不经济,即产 生俱乐部的拥挤,从而造成公共设施的紧张
• 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应该界定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 际成本(拥挤成本)等于由新成员分担成本所带来的边际 节约这个均衡点上。
产品的提供会更有效率,然而该模型假设与现实相距甚远 ,使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分权政府制度也可 以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二、特里西“ຫໍສະໝຸດ Baidu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 以往的分权理论由于把中央政府放在最优的环境下来进行 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中央政府有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偏好 ,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全民头上的可能性。
三、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 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最佳配置职能” 的财政分权理论。他认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多级财政体制, 首先必须解决财政社区最佳规模问题。
• 最佳社区规模的设置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个是在既定公共服务水平下分担成本递减的有利条件; 二是在既定服务水平下社区居民拥挤程度递增的不利条件。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奥茨认为: 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
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 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 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 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 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 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 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 供则效率会更高。
b 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和地方性 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c 对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社会事务和公共 项目与工程,中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d 调节地区间居民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中央政 府的职责
• 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a 政府间收入的划分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收入的划 分所涉及的主要是税收在政府间的划分。 b 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 财政支出的划分是以事权的划分为依据的,公共 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异和事权的划分决定着支出责 任的划分。
• b 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 在分权下,政府官员作为代理者,必须对单一管辖区内某 一特定的任务负责,所以评价其业绩就相对容易得多,他们 的努力和报酬就可以直接挂钩,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政府官员 必须直接为其行为负责,也使得政府官员更愿意承担责任, 这种直接的责任能改善政府官员的业绩。
八、财政分权措施
• 政府间事权的划分: a 属于国家全局利益的公共项目、全国性公共产 品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协调的事务,应由中 央政府负责,其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 的有效性进行比较: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数量
Da
Db
Q
Dc
Ua
Ub Uc
O
E
人口
• 结论:
如果由直接对本地区居民负责的地方 政府来分别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话,那 么各个地方政府就可以分别根据本地区居 民的实际需要来提供质量和数量都符合本 地区居民消费偏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财政分权理 论综述
第一章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第二章 财政分权综述
第三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第四章 我国财政分权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章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财政管理体制
•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 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 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分 配的根本制度。
六、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 “俱乐部”理论的发展——麦奎儿的分权模型: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遵循通常的公共品提供的决策原则, 即人们应按照一定要求形成一个集团(或地方区域),以 便使人均分担的公共品的成本正好等于新加入成员所引起 的边际成本。只要自治区域(或地方政府的管辖区域)可 以被复制或模仿,那么,人们总是会按照“俱乐部”理论 的原则来重新形成地方区域,直到每一个地方区域的公共 区域的公共品平均成本都降到最低点为止。
• 特里西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完全的 信息,并且经济活动也是完全确定的,那么,由中央政府 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都是无差异的 。但是,社会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具有确定性的。假 定地方政府相当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 全体公众的偏好了解得不甚清楚,那么,中央政府在提供 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偏差,公共产品不是提供过多 ,就是提供不足。在此情况下,回避风险的社会就会偏向 于让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章 财政分权综述
• 财政分权理论是为了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地方政府客观存在这一 缺陷而提出来的,即解释为什么中央政府不能够按照每个 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供给公共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从而论证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主要的理论模型:
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 • 财权模式:财政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的定义
• 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 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 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 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 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 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五、施蒂格勒的理论
• 施蒂格勒本人并未完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他指出 ,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 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 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等问题,中央 政府的调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六、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 “俱乐部”理论: 简要地说就是把社区比作俱乐部——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 合起来的人们的一个自愿协会——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 量的一种理论。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该模型的结论: a 各社区内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b 各社区规模达到最优; c 有相似偏好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享受地方性公共物品。 蒂伯特认为,如果个人在社区间充分流动的,人们通过 社区的选择,揭示了他们的偏好,社区要么有效率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产品,要么人们会迁移到那些更好地满足他们偏好 的社区,社区间的竞争就像公司为争取顾客一样导致资源的 有效配置。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 从1980 年开始, 我国将更大一部分企业下放到地方政府, 并于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在这一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 财政体制也逐步从中央集 权式财政体制转变为一种相对分权化的制度安排。在这种 制度安排下, 中央和地方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地方财 政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级预算主体 。
在规模和地区范围上都有区别。其中,属于全国性的公共 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 ,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定理建立的认识基础 : a 越是低层级政府,越易于了解和处理当地居民对于公共 服务的偏好信息。 b 下放公共服务职责能够提高低层级政府的责任心,也便 于当地居民对于地方开支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c 服务职责的下放是保证许多公共项目得以有效管理的重 要条件。 d 服务责任的下放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革新精神。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限定条件:
a 限制外溢 例:承担垃圾收集与处理的责任对于基层政府是适当的,因为这些服 务的利益限于当地。相反,省际高速公路的维护责任下放给基层政府 就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笔开支的好处产生了大范围的外溢。 b 管理胜任 向当地民众提供的许多服务涉及复杂的管理工作,而基层政府的管理 能力往往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即使服务没有外溢,下放给 基层也不恰当,因为无法保证基层政府能够把服务管理好;另一方面 ,假如地方管理活动很强,并且服务没有外溢,那么这些服务的责任 就应“尽可能下放”,以便最大限度地顾及和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与 满足。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不足之处: 要实现“分权惠及民众”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 条件,即地方政府和官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需要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包括拥有相当的收入 自主权),以及强有力的财政约束框架。而在许 多经济转轨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完全具备 。
五、施蒂格勒的理论
• 施蒂格勒认为,可以从两条原则出发来阐明地方 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a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 众,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 民的效用与需求 b 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不同数量 的公众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是说,不同的地 区应有权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模型的优点: 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例如,美国各州
之间的税负水平不同、环境不同,人口有频繁的迁入迁出 ,许多居民从大都市向周围的卫星城迁移,其原因部分由 于大城市郊区存在着相对低的税率和逐渐发展起来较好的 公共服务设施。
• 蒂伯特模型的缺点: 这个模型仅仅说明了一个分权式的财政体制将使公共
第三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三次财政体制改革。每次改 革, 中央政府为了实现改革目标,都通过放权让利来调动地 方的积极性, 这一措施使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明显 变化。
• 三次财政体制改革: a 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式财政体制 b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c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式财政体制
•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解决重工业资金密集和我国资本稀缺 的矛盾, 为重工业发展筹集尽可能的资金, 我国构建了高度 集中资源配置制度的计划经济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集权式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 集中、统收统支, 地方政府收支支配权和管理权很小, 并不 构成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然而, 在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 制下, 由于信息和监督问题难以克服, 全社会投资领域存在 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最终导致全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人 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施蒂格勒的理论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指出: 人们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令人们感到满意的、有
最佳公共服务和税收组合的社区居住,在均衡状态下,人 们基于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社区,每个 人都得到了想要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可能再通过流动来改 善境况,这一均衡是帕累托效率均衡。
七、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
• a 实验联邦主义和制度创新 在不完全信息下,地方政府通过边做边学,可以从解决社会 、经济问题的各种实验中得到潜在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对 当地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更了解,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 府就有可能找到与地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其中蕴含的制度 知识还可能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扩散出去,从而间接 地促进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
• 马斯格雷夫分析了既定服务水平下最佳社区规模的选择,以及 在既定社区规模下最佳服务水平的选择等两种情形。在此基础 上,他将最佳社区规模和最佳服务水平两因素结合在一起,提 出了财政社区的的最佳结构模型。
三、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 马斯格雷夫的结论: 高效率的财政体制模式要求有多级财政单位,它们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的假定: a 政府的活动不会产生外部性; b 人们是完全流动的; c 人们对于每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税收情况了如指掌; d 存在着足够多的社区,每个人都能找到满足其公共服务 需要的社区; e 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不变,这就意味着,如果居民的人 数翻番,那么总成本也将翻番; f 公共服务用比例财产税来筹集; g 社区可以颁布排他性区域规划法——禁止土地用于某些 用途的法律。
b 新的俱乐部成员的进入,会产生新的外部不经济,即产 生俱乐部的拥挤,从而造成公共设施的紧张
• 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应该界定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 际成本(拥挤成本)等于由新成员分担成本所带来的边际 节约这个均衡点上。
产品的提供会更有效率,然而该模型假设与现实相距甚远 ,使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分权政府制度也可 以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二、特里西“ຫໍສະໝຸດ Baidu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 以往的分权理论由于把中央政府放在最优的环境下来进行 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中央政府有可能错误地认识社会偏好 ,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全民头上的可能性。
三、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 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最佳配置职能” 的财政分权理论。他认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多级财政体制, 首先必须解决财政社区最佳规模问题。
• 最佳社区规模的设置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个是在既定公共服务水平下分担成本递减的有利条件; 二是在既定服务水平下社区居民拥挤程度递增的不利条件。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奥茨认为: 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
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 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 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 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 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 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 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 供则效率会更高。
b 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和地方性 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c 对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社会事务和公共 项目与工程,中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d 调节地区间居民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中央政 府的职责
• 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a 政府间收入的划分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收入的划 分所涉及的主要是税收在政府间的划分。 b 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 财政支出的划分是以事权的划分为依据的,公共 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异和事权的划分决定着支出责 任的划分。
• b 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 在分权下,政府官员作为代理者,必须对单一管辖区内某 一特定的任务负责,所以评价其业绩就相对容易得多,他们 的努力和报酬就可以直接挂钩,这种制度设计使得政府官员 必须直接为其行为负责,也使得政府官员更愿意承担责任, 这种直接的责任能改善政府官员的业绩。
八、财政分权措施
• 政府间事权的划分: a 属于国家全局利益的公共项目、全国性公共产 品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协调的事务,应由中 央政府负责,其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 的有效性进行比较: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数量
Da
Db
Q
Dc
Ua
Ub Uc
O
E
人口
• 结论:
如果由直接对本地区居民负责的地方 政府来分别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话,那 么各个地方政府就可以分别根据本地区居 民的实际需要来提供质量和数量都符合本 地区居民消费偏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财政分权理 论综述
第一章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第二章 财政分权综述
第三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第四章 我国财政分权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章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
财政管理体制
•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 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 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分 配的根本制度。
六、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 “俱乐部”理论的发展——麦奎儿的分权模型: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遵循通常的公共品提供的决策原则, 即人们应按照一定要求形成一个集团(或地方区域),以 便使人均分担的公共品的成本正好等于新加入成员所引起 的边际成本。只要自治区域(或地方政府的管辖区域)可 以被复制或模仿,那么,人们总是会按照“俱乐部”理论 的原则来重新形成地方区域,直到每一个地方区域的公共 区域的公共品平均成本都降到最低点为止。
• 特里西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完全的 信息,并且经济活动也是完全确定的,那么,由中央政府 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都是无差异的 。但是,社会在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具有确定性的。假 定地方政府相当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 全体公众的偏好了解得不甚清楚,那么,中央政府在提供 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偏差,公共产品不是提供过多 ,就是提供不足。在此情况下,回避风险的社会就会偏向 于让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章 财政分权综述
• 财政分权理论是为了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不能解释地方政府客观存在这一 缺陷而提出来的,即解释为什么中央政府不能够按照每个 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供给公共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从而论证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主要的理论模型:
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 • 财权模式:财政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的定义
• 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 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 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 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 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 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五、施蒂格勒的理论
• 施蒂格勒本人并未完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他指出 ,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 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 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等问题,中央 政府的调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六、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 “俱乐部”理论: 简要地说就是把社区比作俱乐部——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 合起来的人们的一个自愿协会——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 量的一种理论。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该模型的结论: a 各社区内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b 各社区规模达到最优; c 有相似偏好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享受地方性公共物品。 蒂伯特认为,如果个人在社区间充分流动的,人们通过 社区的选择,揭示了他们的偏好,社区要么有效率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产品,要么人们会迁移到那些更好地满足他们偏好 的社区,社区间的竞争就像公司为争取顾客一样导致资源的 有效配置。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 从1980 年开始, 我国将更大一部分企业下放到地方政府, 并于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在这一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 财政体制也逐步从中央集 权式财政体制转变为一种相对分权化的制度安排。在这种 制度安排下, 中央和地方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地方财 政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级预算主体 。
在规模和地区范围上都有区别。其中,属于全国性的公共 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 ,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定理建立的认识基础 : a 越是低层级政府,越易于了解和处理当地居民对于公共 服务的偏好信息。 b 下放公共服务职责能够提高低层级政府的责任心,也便 于当地居民对于地方开支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c 服务职责的下放是保证许多公共项目得以有效管理的重 要条件。 d 服务责任的下放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革新精神。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限定条件:
a 限制外溢 例:承担垃圾收集与处理的责任对于基层政府是适当的,因为这些服 务的利益限于当地。相反,省际高速公路的维护责任下放给基层政府 就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笔开支的好处产生了大范围的外溢。 b 管理胜任 向当地民众提供的许多服务涉及复杂的管理工作,而基层政府的管理 能力往往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即使服务没有外溢,下放给 基层也不恰当,因为无法保证基层政府能够把服务管理好;另一方面 ,假如地方管理活动很强,并且服务没有外溢,那么这些服务的责任 就应“尽可能下放”,以便最大限度地顾及和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与 满足。
四、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 不足之处: 要实现“分权惠及民众”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 条件,即地方政府和官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需要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包括拥有相当的收入 自主权),以及强有力的财政约束框架。而在许 多经济转轨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完全具备 。
五、施蒂格勒的理论
• 施蒂格勒认为,可以从两条原则出发来阐明地方 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a 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 众,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 民的效用与需求 b 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不同数量 的公众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是说,不同的地 区应有权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模型的优点: 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例如,美国各州
之间的税负水平不同、环境不同,人口有频繁的迁入迁出 ,许多居民从大都市向周围的卫星城迁移,其原因部分由 于大城市郊区存在着相对低的税率和逐渐发展起来较好的 公共服务设施。
• 蒂伯特模型的缺点: 这个模型仅仅说明了一个分权式的财政体制将使公共
第三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三次财政体制改革。每次改 革, 中央政府为了实现改革目标,都通过放权让利来调动地 方的积极性, 这一措施使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明显 变化。
• 三次财政体制改革: a 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式财政体制 b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c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式财政体制
•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解决重工业资金密集和我国资本稀缺 的矛盾, 为重工业发展筹集尽可能的资金, 我国构建了高度 集中资源配置制度的计划经济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集权式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 集中、统收统支, 地方政府收支支配权和管理权很小, 并不 构成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然而, 在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 制下, 由于信息和监督问题难以克服, 全社会投资领域存在 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最终导致全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人 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施蒂格勒的理论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指出: 人们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令人们感到满意的、有
最佳公共服务和税收组合的社区居住,在均衡状态下,人 们基于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社区,每个 人都得到了想要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可能再通过流动来改 善境况,这一均衡是帕累托效率均衡。
七、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
• a 实验联邦主义和制度创新 在不完全信息下,地方政府通过边做边学,可以从解决社会 、经济问题的各种实验中得到潜在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对 当地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更了解,在财政分权下,地方政 府就有可能找到与地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其中蕴含的制度 知识还可能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扩散出去,从而间接 地促进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
• 马斯格雷夫分析了既定服务水平下最佳社区规模的选择,以及 在既定社区规模下最佳服务水平的选择等两种情形。在此基础 上,他将最佳社区规模和最佳服务水平两因素结合在一起,提 出了财政社区的的最佳结构模型。
三、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 马斯格雷夫的结论: 高效率的财政体制模式要求有多级财政单位,它们
一、蒂伯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 蒂伯特的假定: a 政府的活动不会产生外部性; b 人们是完全流动的; c 人们对于每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税收情况了如指掌; d 存在着足够多的社区,每个人都能找到满足其公共服务 需要的社区; e 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不变,这就意味着,如果居民的人 数翻番,那么总成本也将翻番; f 公共服务用比例财产税来筹集; g 社区可以颁布排他性区域规划法——禁止土地用于某些 用途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