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

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
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

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文发布者:么玉霞来源:

认知行为矫正是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行为治疗者内出现的一个新方向,是针对经典的行为治疗的缺欠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的心理疗法。

经典的行为治疗,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往往忽视人行动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忽略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仅仅借助于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和设计治疗方法。这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的观点使得经典的行为治疗既不探求各种不良行为或症状的认识、态度和人格方面的原因,也不重视病人的认识、信念、动机和意志等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因此,经典的行为治疗虽然可以消除一些行为问题和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实质上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症状性治疗”。症状性治疗(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疗效自然不够稳定;往往是这一症状矫正了,同一根源的另一症状又出现了。

认知行为矫正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以恐怖症的习得为例,外界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虽然是重要的,但它们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恐惧,往往是与当事者对它们的认识、评价和判断直接有关的。依照经典的行为治疗理论,强烈的恐惧反应可以由在时间上与导致此创伤性体验的刺激物(无条件刺激物)相关联的任何刺激物(条件刺激物)引起,而不管这些刺激物的性质如何,更谈不上人对它们的认识与评价了。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认知行为矫正家们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挑战。

按照条件反射学说和经典的学习理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应当经常对各种电器设备和运动车辆产生恐惧,而不应当害怕蛇和蜘蛛类似小动物。因为前者与灾难或痛苦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机会远比后者多。可是实际情况不符合上述推测,事实上,在任何人群中对小动物的恐惧都远较对电器和车辆的多见。这一临床观察说明,恐惧是有选择的;条件刺激的内容、性质或结构等是恐怖症习得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之所以会起作用,正是因为它们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

Fredrikson和Ohman(1979)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中等强度的电击作为无条件刺激物,使两组人类受试者分别形成对蛇(或蜘蛛)和花(或蘑菇)图片的恐惧的条件反应,同时记录了皮肤电传导反应的第一段期待反应的概率和手指的舒缩变化的概率,作为恐惧反应的客观指标。结果发现,图片的内容对恐惧反应的强度有显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由蛇或蜘蛛图片作为阳性条件刺激物(CS+)和阴性条件刺激物(CS-)所引起的上述两种概率高于由花或蘑菇引起的。(2)在条件反射的消退阶段,用蛇或蜘蛛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受试者仍保持着对CS+和CS-反应上的差别;可是,用花或蘑菇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对CS+和CS-的反应上的差别几乎立即消失。

上述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认知中介因素在病态行为或某些疾病中是起重要作用的。经验说明,对于这些病态行为或疾病,不移除病人认识上的根本原因而单靠经典的行为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除了受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影响外,还与他本人的一些特点有关。这就意味着,在治疗中施治者也应当注意到病人的经历、信念、态度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认知行为矫正家主张综合地利用经典的行为疗法和其它心理治疗技术,针对病人认识过

程的不同方面(如信念、态度、期望和应对手段)以及认知中介因素影响行为的最佳干预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例如,对于多动症和有进犯行为的儿童的冲动行为,可以采用“自我指示训练”教会儿童在行动之前细细地思考以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训练中所包括的技术有示范法、反馈和社会强化法、公开的和内心的言语复述以及提醒。为了改变这些儿童的行为方式,训练中要求特别强调利用语言教会儿童解决问题和决策技巧。显然,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已超出了经典的行为疗法范围。又如所谓“自信力(或果断)训练”,也可被归人认知行为矫正。此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害怕自己会在社会场合中作出愚蠢的表演或感到焦虎的人,此训练不仅能帮助人们减少焦虑,而且能学会有效的应对方法。自信力训练中包含三个基本成分:扮演角色、示范和社会性奖励,这些也超出了经典的行为疗法范围。

认知行为矫正的产生自然同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不无密切联系。人们推测,认知行为矫正可能代表着国外行为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Smith(1982)曾随机地调查了属于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分会和咨询心理学分会的800名会员,所得资料代表了美国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当前所倾向的理论观点。结果发现,持经典的行为治疗观点的占总人数的6.75%,持认知行为矫正观点的占10.36%。这一调查结果似支持了上述推测。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 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 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 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 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 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 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 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 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听话的孩子)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 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⑤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静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服务员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的错”。 ⑥贴标签或错贴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的过失来描述。“我是个失败者”。 ⑦极端思维: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不成功就是失败”。 5、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①识别自动思维—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③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 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④去中心化—让求助者改变举止,然后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变化。 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自我概念与群集观点 ①求助者的错误观念主要指错误的自我概念; ②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大多数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认知行为疗法集合

根据语义分析技术,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 )。多选(A)表语位置上不能使用“我” (B)谓语位置上不能使用系动词? (D)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行为和事件 参考答案:CD 语义分析方法: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2、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关于语义分析技术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A)改变原有句式结构 (B)如何进行语义表达 (C)分析原有语法结构 (D)着重语义结构分析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语义分析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并改变求助者核心观念“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1/25)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多选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贝克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2/25)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 (A)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B)治疗的目的就是揭示并改变那些深层的错误观念 (C)治疗应从深层的错误观念入手 (D)治疗应逐步根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下列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包括()。多选 (A)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B)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 (C)把自我概念作为中心问题 (D)治疗应从核心错误观念入手 参考答案:ABC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D错误,治疗应从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 (3/2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多选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和行为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的一个基恩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时,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25)关于行为治疗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

认知行为疗法(四)

认知行为疗法(四) 六、专家观点 1、许多人认为我之所以心情不好是因为我遇到了倒霉的事件,好像是不好的事件带来的心理苦恼。在ABC理论中,由于 有认知的作用,所以不好的事件是否会带来心理苦恼就不一定了,甚至有可能会带来成长和好的机会。这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观念:是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 2、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的关系:如果将心理活动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自动思维就是树叶,核心信念就是树根。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自动思维来源于其深层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的形成和早年经历有关,一旦形成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种影响太隐蔽,一般不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当遇到一些类似事件时会触发核心信念。 举例:早年丧母的人长大后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打击,如重大考试失利、患重病、遇到严重困难等可能触发其潜在的丧失感,表现为许多的负性自动思维,在不合理想法的影响下,越发不能考虑现实情况,将会逐步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最终彻底印证了核心信念,即“我是糟糕的,没有人能帮助我。我是失败的。” 3、所以只是单纯的改变自动思维不行,要想彻底放弃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还必须从改变核心信念入手。

(1)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行动中识别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替代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改变核心信念,所以行动很重要。 (2)治疗师会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要求每天做。不合理的认知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要改变它们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实践再实践。所以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修正认知。许多人只重视认知,不重视行动,结果变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变成了一个认知理论家,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

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在本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进行治疗只是从案主个体本身出发,忽略了案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直接对案主起到影响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劣势

1.认知行为疗法结构化强,体系清晰,应用广泛,因为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针对案主的行为判断出其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焦虑和自伤行为发生,因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从预估、干预和评估三个步骤,采取ABC模型、量表、基线数据等一些模块化评估方法进行介入治疗,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按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结构进行实施的,所以相对较为方便。 2.认知行为疗法可操作性强,方法简洁,它可直接为案主提供使用技巧,从而应用这些技巧方式迁移到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或问题上,同时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利于案主关注自身个体和可以随时调整急需改变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例如在此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案主共同描绘ABC模型,同时要求案主自己填写量表,这些都是操作性强,也较为简洁的方法,同时也便于案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进行自我纠正。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不足 1.太过于强调意识。认知行为疗法必须要案主自愿参与进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问题行为,通常在最初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介入,一旦案主自主接受后再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案主未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实施改变想法、感受和行为的介入。在本次案例中,一旦案主

自我意识太过薄弱,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案主要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完成构建描绘ABC模型和填写量表,这些过程严格来说都是要根据案主的自我意识来完成的。 2.只注重行为发生当前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往往只关注行为发生的表层原因,而在特定情况下,案主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等一些潜在问题才导致的这么一个行为发生,所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注意潜在或过去的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此案例中,案主因为“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压力、劳累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导致其自伤的结果,根据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模型分析出因素B(“自己只有达到父母的高度才算是一个“成功者””、“我无用,在工作中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根据因素B来进行纠正行为,而没有真正探究其潜在的原因导致的这么一个结果,比如过去的经历或问题等。 3.关注的是个体本身。认知行为疗法是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个体及自身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忽略了环境及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在评估问题时要适当视人在情境中,要将案主的文化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应给案主提供一个赋权的环境,避免剥夺的情况发生。在本次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进行治疗只是从案主个体本身出发,忽略了案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直接对案主起到影响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解读

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近接到两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促使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一、女,在校学生,20岁,学历大专,浙江湖州。 问题描述:我初中的时候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人上台讲一个时事新闻之类的,从那时起我觉得很紧张,平常没事就想我站在台上会是怎样的,平常总是想这事越想就越害怕它,很紧张的,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就很害怕这些事也怕上课回答问题,现在大学也怕站在讲台上,真的好累,以前只是紧张,心跳加快,脸红现在是会发抖了,现在是只要是稍微人多的地方,比如说是去看医生,大家都看着我我也紧张。我真的好想解决一直困扰过我的问题。如果我胆子很大就好了,那我会多么幸福啊。 二、年龄26,性别女,工作无,婚姻未婚,籍贯山东。 问题描述:我不工作有4.5个月了,生活中,现在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害怕见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以前所有认识的人。我很孤独,很自卑,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能交到朋友,因为与陌生人的交往都很困难了,失败的交往,痛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前进的道路是如此的漆黑。我很渺茫!不敢与人交往差不多三年了,在这其中断断续续的工作有好几份,都是我跟同事的交往不够自信,眼神总是闪烁,闪烁,不能控制的闪烁,让别人很不自在,都不愿意跟我交往,最终导致我辞职的。为此我心里一直很苦恼。更加在交往中不自信。害怕与任何人面对面。有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太卑微了,连门都不敢出。活的很多余,可是还有父母,自己也是很没有办法!请救我!救我! 社交恐惧是指暴露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审视时感到极度恐惧。社交恐惧症以害怕社交情境和人际接触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害怕社交情境,表现为回避参加社交情境,或者是表现为虽然非常紧张,但强忍着参加。使患者感到焦虑的情境包括:当众演讲、在公共场所吃喝、使用公共厕所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有难堪言行,或者被人审视而感受到尴尬,极端恐惧,并极力回避,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患有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症,错误地解释为自己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能或人际关系不良。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着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迫,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社交恐惧常常会导致口吃、自主神经紊乱、晕厥等症状,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 一、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 1.体验到对一些社会/社交场合的恐惧与一些人际关系的焦虑,明知道自己的害怕恐惧、紧张担心没有相应根据和充足理由,但还是控制不住。 2.因为找不出到更合理的解释,患者就把这些问题归因为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技能缺乏。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中,常有自信心不足,若与人比较,甚至自卑。 3.由于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特别是前后有人,或者是大庭广众面前举止不好、做事不当、手脚笨拙,或者会暴露自己心理的不踏实而常有窘迫或尴尬感受。 4.由于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或在人际接触中被人审视,当背后有人时,会有被审视的感受,心理会因此紧张、焦虑、恐慌。 5.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与评价,特关注别人的眼神/表神。因此,周围有人在场情况下,做事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偶尔还会操作失误,因紧张与焦虑伴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 【篇一:认知疗法案例】 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 (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 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其他主要的认知行为理论家也在这一时期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a.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在1976提出多模式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第六单元认知行为疗法 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1.建立咨询关系 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求助者并不是出处于被动的位置,一方面他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导求助者主动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的技术: (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是否正确。例如建议强迫洗手者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 检验是否真的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 (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如果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快的咨询效果。但有时,在当时治疗情境下所产生的效果无法扩展到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实际上,求助者在按咨询师的描述进行想象的同时,也在暗暗地把自己排除于所想象的情境之外,即她可能暗示自己这一切只是想象中的,她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当问她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时,咨询师就发现了比不敢想象之类的错误观念更为基本的错误观念,即认为自己情感脆弱、与众不同等等。因此,仅仅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好转。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可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 要使一个跟“我”有关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为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标准下来评价他们。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客观的认识,使他认识到他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与常人一样的。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给予强化。 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境,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循证医学证明了CBT 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的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 CBT原理 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CBT关注的就是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 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CBT的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 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 (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08心理曹露梅 088314153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个人材料】:曹露梅,女,21岁,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08心理班学生。大学生活刚开始,面对一切新的生活,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新鲜感,热爱学校各项活动,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高中同学、父母、大学同学联系,上课也认真听讲,没有迷恋手机。大二以来由于添加了大一新生的新鲜血液,自己开始逐步退出学校的社团和各项活动,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一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无聊了并觉得大学考试挺简单的,用不着像高中时期那么认真听每一节课也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渐渐地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感觉自己的手在触摸一样东西很实在的感觉,而且用手机上网也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而自己也是喜欢看新闻的,开始使用QQ与同学聊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了。开始上课的时候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开始在课上玩手机了。感觉很开心,上课时间变得很快,有时下课了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听课。自己一方面想控制上课不玩手机,但控制不了,每天上课都要玩,否则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上课总走神,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了,整天就想着玩手机。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还有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根源分析】根据自己的材料我分析到我之所以会手机成瘾是因为(1)大学生感觉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2)认为大学课堂就不用认真听讲了,自己对自我要求降低了。(3)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关于认知行为矫正基本理论的内容

关于认知行为矫正基本理论的内容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在本世纪70年代正式产生。它将治疗焦点放在患者的思想、感受、自我言语以及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上。其主要论点是:影响患者的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 因此,认知行为矫正理论是通过矫治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思想,它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不同于一般的行为疗法,它不仅重视不良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病人的认知方式改变以及认知一情感一行为这三者的和谐,同时它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它重视病人目前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中的事件,而内省法则偏重既往经验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即重视潜意识而忽视意识中的事件)。 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等术语,并进一步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较著名人物,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简称理情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这些学者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基本框架。 1.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艾里斯于1959年创立了一所理性生活研究所,9年后成立了一所“理性心理治疗研究所”,专门从事理性治疗,发表著作颇多,其中较重要的有《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等。 (1)理论概要。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认为:患者的情绪困扰乃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性的治疗方法”以代替“非理性的想法”,以清除患者的情绪困扰。该理论又叫A B G 理论。在A B C理论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相应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的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学生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中都失败了,但他们对这同一事件(A)所持信念(B)可以完全不同。其中一个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是这样的:“我真不愿在这次考试中失败。真希望事情并不是这样,考坏了这多不好呀!”这时他对此事的情绪反应虽会后悔、惋惜,有一种受挫感,但他却会决定克服这种情绪,再努力以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另一个学生则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我是必须考好的,但没有考好,这简直糟透了,我没法忍受这种失败!连这样的考试也失败,我简直是个废物!”这样,他会使自己感到自卑、抑郁,很难打起精神再做努力。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的看法、信念不同,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也不同。理情疗法中把前一个学生的想法称为合理的信念,把后一学生的信念叫作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只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时,他最终会出现某些情绪障碍。 (2)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艾里斯认为人们所持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梦新懋(Donald Meichenbaum,另译作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根据梦新懋(1977)的看法,自我暗示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影响一样(《认知行为改变术》)。 概念 “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 (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1、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2、注意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历史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由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提出。梅肯鲍姆,新进的临床心理学家,1963年在伊利诺大学研究所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训练方案。目前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并担任认知治疗与研究学报(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的副编辑。著作及论文繁多,代表作:《认知行为改变术》(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1977)。致力于整合凯利(G. Kelly)、艾里斯、贝克以及辛格(J. Singer)等人的认知-语义治疗论的临床技术与现行行为治疗技术之间的横沟。 基本原理 假设 1、行为改变是透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而发生的。 2、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它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目的就是指评定人们的内部对话 (internal?dialogue)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它事件或行为过程的影响的。 内部对话的机能 1、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它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 2、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的影响。 3、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 4、如果个体只看重自我,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的不满等思想,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情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 5、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 6、人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由习惯产生的,在行为之前并不会先想一想(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要改变行为,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deautomatize)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内部对话的结构 内部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 认知结构的改变形式 1、吸收(absorption),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 2、替代(displacement),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 3、综合(integration),即原来结构中的成份在更具理解性的新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 4、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是个良性循环。 行为如何改变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改变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接受治疗时,他们的内心对话以负面的自我暗示和负面形象为特征,此时的关键是,使他们乐于以及能够去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一阶段包括:增加对自己的想法、感觉、行为、生理反应以及与人互动的方式的敏感度。例如,如果沮丧的当事人希望产生建设性的改变则必须先认清自己不是负面想法和感觉的「牺牲者」。沮丧来自自我暗示的内容。虽然自我观察是改变的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