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的观察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尿潴留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8-19T17:21:18.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一玫[导读] 产后膀胱胀满不能自排者,称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后,但以滞产及手术产后最多见。王一玫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黑龙江林口 15760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212-02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008年住院产妇中有80例发生尿潴留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心理疏导,稳定产妇情绪,80例尿潴留产妇,56例经诱导排尿后小便,24例诱导无效,配给药物治疗。其中6例解出小便,18例给予导尿。结论对尿潴留产妇实施心理疏导,形势上诱导并配合药物治疗是临床有效的办法。【关键词】产后尿潴留观察护理
产后膀胱胀满不能自排者,称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后,但以滞产及手术产后最多见。产后尿潴留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后出血,故应引起重视。我院自2007~2008年的住院产妇中有80例发生尿潴留,鼓励产妇产后4 h排尿一次,做好心理护理,暗示疗法,向产妇解释早期排尿的重要性,可很好的预防尿潴留。对尿潴留病人给予相应的护理亦可解除症状,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住院产妇,年龄19~37 a,平均年龄24 a第一胎产后尿潴留62例,一胎以上18例;分娩方式:顺产16例,会阴侧切50例,剖宫产14例,56例经诱导排尿后自解小便,24例诱导无效,予新斯的明0.5 mg肌注后6例解出小便,18例给予导尿。
2 相关因素
2.1 膀胱粘膜充血、水肿因产程过长,胎先露对膀胱、尿道压迫过久或子宫下段过度扩展及产科手术对膀胱的牵拉挫伤,均,可使膀胱粘膜充血水肿,尤其是膀胱三角区和尿道内口处发生水肿时,可使膀胱排尿困难,发生尿潴留。 2.2 外阴伤口疼痛分娩过程中引起外阴裂伤,伤口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排尿动作的抑制或产妇惧怕疼痛、精神紧张使尿道括约肌痉挛致排尿困难。
2.3 膀胱肌张力差及不敏感产后腹壁松弛,膀胱肌张力下降,对内部张力增加不敏感,产时麻醉药品对膀胱肌肉及其神经支配的抑制作用,均使膀胱肌的逼尿作用及对尿充盈的敏感性降低,引起尿潴留。
2.4 心理因素经临床观察,文化素质越高,条件越好的患者,对疼痛敏感性越高,担心小便时切口是否会裂开,常会发生焦虑、恐惧心理,情绪紧张,导致排尿困难。
3 预防
①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当宫口开全时,如膀胱充盈,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行导尿术。②分娩结束后,因产妇极度疲劳,尽量避免家属探访的干扰,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③做好心理护理:稳定产妇情绪,说明早期排尿的重要性,如不及时排尿,就容易发生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后大出血,容易发生膀胱炎,另外导尿术容易发生感染。嘱多饮水,协助产妇尽量在4 h内排尿。
4观察与护理
产后应勤巡病房,了解膀胱充盈情况,检查宫底高度并指导和协助排尿,对已发生尿潴留的患者首先积极诱导,解除思想顾虑,然后采取以下方法协助排尿。①产妇取平卧位,双腿略曲,臀下垫一便盆。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为起点,用右手掌垂直向下逐渐用力按压,并嘱作排尿动作,使麻痹的膀胱同时受掌压、腹压及膀胱逼尿肌三重压力的作用而引起排尿。②如产妇不习惯床上排尿,应协助产妇坐起或下床小便,但动作应轻柔,慢慢坐起以防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用温水冲洗外阴部,下腹部敷以热水袋轻轻按摩,让产妇听流水声,以诱导排尿。③阴部水肿,伤口疼痛不敢排尿者,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红外线烤灯照射,以减轻疼痛消除水肿。④可用排大便的方法来解除尿潴留,用开塞露挤入肛门,刺激直肠粘膜,使肠蠕动加快,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而引起排尿,还由于大便的紧迫感,促使产妇克服紧张的心理障碍,而能正确使用腹压,从而使尿液顺利排出。⑤用针刺或药物疗法解除尿潴留,取气海透曲骨、三阴交透悬钟或于阳陵泉,三阴交等穴,做穴位封闭。也可肌注新斯的明0.5 mg。膀胱过度充盈慎用,有心脏病者禁用。⑥以上方法均无效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如尿量过多不应一次排空,以防膀胱内压力骤降,弓}起粘膜血管破裂而出血。参考文献
[1] 秦浩.产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3):362—365
[2] 张瑶芬.产后尿潴留原因分析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