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学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4.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5.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历史。
6.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的认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要素
三、教育形态识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自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什么是教育?”进行着探讨,得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定义。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A.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教育孩子?
C.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与“学习”或者“接受培养、训练”通用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二)教育的词源
甲骨文的“教”,像大人画一些文字教小孩子记认的现象。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记认不清,就小施忝罚,这就是“教”。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古代“朴作教刑”(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也。这种“棍棒政策”式的教育,在“教”字的字形上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育:会意。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著的「子」。
“育”表示妇女养育孩子。
从上述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赋予“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
而“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示范、学习、培育等多种含义。(三)历史经典的教育概念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
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文解字》指出:“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四)现代辞典释义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教育大辞典》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P3
在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
在法语中,“教育”是“éducation”
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
三者均来源于拉丁文“educatio”,从“educare”转换而来,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即将可能(潜能)转变为现实。
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卢梭:《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的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营造完美的生活。”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传统教育。
凯洛夫: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
杜威: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就是生活,儿童中心,经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