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轮改革高潮(70年代末),以中国改革开
放为标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联解体
以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为界,可将 戈尔巴乔夫改革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在“完善社会主义”的范围内进行。
——整顿干部队伍。 ——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改革思路。 ——制定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提倡所谓“民主化”、“公开性”,试图以此发动群众。
在外交领域提出所谓“新思维”。
第二阶段(1988—1991):改革发生质变。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等人把苏联现存的 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把改变苏共在国家政治 生活中的地位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提出“三大革命性倡议”(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
第三讲
传统模式的内在矛盾与改革
一、传统模式的内在矛盾
二、50、60年代苏东国家改革的基本线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联解体 四、苏东剧变留下的启示
一、传统模式的内在矛盾
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目标要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
的动力机制之间的矛盾。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性与现实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之间的矛盾。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愿望与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之间
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民主本质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矛盾。 权力高度集中运行与约束、监督机制缺位之间的矛盾。
二、50、60年代苏东国家改革的基本线索
第一轮改革高潮(50年代中叶) 背景:斯大林逝世;“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以赫鲁晓夫改革为标志。
改革的意义:
——向世人宣示社会主义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对波兰和匈牙利来说,通过改革恢复了社会的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会议文件只提苏共是“政治先锋队”不再提“领导核心”。 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社会的发展不排除创 建政党的可能性”。 根据苏共建议,1990年3月召开的非例行人代会正式修 改宪法第六条。
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正式把“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1991年8.19事件。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宣布苏
四、苏东剧变留下的启示
1、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须与时俱进。
2、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 必须重视党内民主制度和权力运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先
进的政治文明。
第二轮改革高潮(60年代中叶)
以苏联的“新经济体制”实施为标志。
这一轮改革高潮由于苏联和华约出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 的“布拉格之春”而夭折 。 这两轮改革最终都未能摆脱传统模式的原因: ——缺乏真正的理论创新,跳不出计划经济的框框。
——国际环境比较严峻,Baidu Nhomakorabea革的实际空间很小。
——苏联的控制与干涉。
共自行解散。
12月,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传统模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改革难度特别大。
——超级大国和社会主义“正统”的包袱沉重。 ——改革的阻力很大而支持力量不足。
主观原因:
——改革的目标取向不明确。 ——改革中有强烈的冒进倾向。 ——没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未能在改革中 不断整合、壮大改革的社会支持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