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下)(一)

三、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

熊氏新易学,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矛盾运动构成和展开的。在本体论中,有恒转内部翕势和辟势的矛盾运动;在宇宙论中,有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反映在人类身上,便有性与形、善与恶及本心与习心的矛盾运动。熊十力说:“人生要在利用矛盾、化除矛盾。”人生实践中性主导转化形、善主导转化恶、本心主导转化习心,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矛盾运动中乾阳主导转化坤阴的具体实现。宇宙大生命与吾人生命本来是一,人生论与宇宙论本不可分,因而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和太和。这样,熊氏新易学就赋予了人类发奋图强、精进向上、力臻至善的道义责任,鞭策人们以推动大宇宙生命运动的使命感去完善自我,去实现参赞化育的圣学理想。于是,象一切传统儒学一样,熊氏新易学最终也把人生论的着力点落到了人生修养上面,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修养实践确立为其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

关于人生实践中的基本矛盾,熊十力说:“洪惟《大易》,以干表示生命、心灵,以坤表示物质、能力。干为阳性,明生命、心灵有刚健、照明诸德性也;坤为阴性,明质、力之暗而无知也。乾坤同为一元所成,一元不是超脱乾坤而独在……上穷宇宙根源,不有复杂之端,何从发展?不有相反之几,何由成变?是故,有坤之阴暗,万物禀之以成形;有干之阳明,万物禀之以成性。性以帅形,是理之大正;形而累性,则事有反常。事与理违,而万物于是乎多患矣。”64]这是说,人生实践中性与形的矛盾,乃是大宇宙生命运动的必然表现。又说:“善恶互相违,本乎干之阳明与坤之阴暗两相反也。阳明统御阴暗,则矛盾化除,而乾坤合一矣。人之生也,禀阳明而成性,禀阴暗而成形,存性以帅乎形,是谓立人道以弘天道。”65]人类禀乾阳坤阴而来的性形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又表现为善与恶的矛盾,而人生实践就是要顺应宇宙大生命阳明统御阴暗的基本法则,存性以帅形,用善来转化恶,这就是立人道以弘天道,其结果则必然达到天人合一、与大化同流的圣学境界。

更进一步,深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内部去看,人生实践的基本矛盾又表现为本心与习心的矛盾。熊十力说:“夫明几发于性灵,此乃本心。人生而含灵禀气,已成独立体,便能以自力造作一切善行与不善行。凡行,从一方言,自其发始以至终了,中经长劫,常在变化密移中,未有暂时停住;从另一方言,行虽不暂住,而其前后密移,要皆有余势发生,退藏于吾身中某种处所,亦复变动不居而潜流。如吾昔年作一件事,今犹能追忆其甘苦与得失者,足征其事虽逝,而其余势潜流并未曾断绝。此潜流不绝之余势,是为习。习之现起,而投入意识界,参加新的活动,是为习心。”66]可见,所谓本心,是照然灵明之乾阳在人类精神中的投射和表现,理应充当人类精神运动中的主体;而所谓习心,则是阴暗沉坠的坤阴通过肉体在人类精神中的浮现,理当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改造对象。

那么,本习二心的矛盾是如何发生,并当如何解决呢?熊十力说:“夫人之生也,莫不有本心;生而成为独立体,亦莫不有习心。杂染之习缘小己而起,善习依本心而生。人生既成独立体,则独立体自有权能,故杂染易逞其势;然本心毕竟不可泯没,则善习亦时发于不容己。人生要在保任本心之明几,而常创起新的善习,以转化旧的杂染恶习,乃得扩充本心之善而日益弘大。此人道所由成,人极所由立也。”67]在熊氏新易学看来,所谓人生实践,就是禀于乾阳的本心主体时刻发挥其天赋的主体性,不断地改造和转化因坤阴而来的习心,以期达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至善状态。人生实践被提升为宇宙大生命舍故趋新、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直接现实、必然逻辑和理性充补,从而使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变得象宇宙大生命一样的伟大、崇高、完美与永恒。这可谓熊氏新易学以现代新儒学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类生活中面临的存在危机和形上迷失的动人尝试。

熊氏新易学把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基本矛盾看成是宇宙大生命普遍矛盾的最高表现和社会性放大,并希望人类通过自己的自觉行动来化除这一矛盾,在维护宇宙大生命健康发展的同时

改造并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富强、安乐、和谐的社会理想。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寄托在一系列具体、详密的修养理论当中。下面依次从数个方面来阐释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

1.为道日损与默识求仁

熊十力认为,古今学术可按老子的说法划分为“为学”与“为道”两类,前者以知识积累为特征,可谓“日益之学”,一切科学皆属此类;后者以道德修养为特征,可谓“日损之学”,儒释道三家学术皆属此类。他的新易学人生论就是一种为道日损之学。他说:“道者,宇宙之大原,人生之本性。学者志乎体道而实现之,则修为之功唯以损去私意、私见、私欲为迫不容已之事……老子以道是日损之学,古学百家孰有外此以为学哉?”68]又说:“古哲日损之学,其根抵在心,盖损除一切碍心之物,不容自欺自蔽。”69]可见,所谓日损之学,乃是一门以明善的本心损除一切杂染恶习的学问。

熊十力认为,日损之学是人生修养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否则一切理想与价值都将无从谈起。他说:“原夫吾人有生以来,常有无量数的杂染势力隐伏于吾人所不自觉的深渊,结集一团,恒障碍吾人本来清静的生命,俾不得显发······是故日损之学要在一生中时时于生心动念、举手下足乃至履万变、当大艰,恒不忘返己照察,肃清内伏之一切杂染恶根,直以猛力歼灭,无俾遗种。人生爱护其本来清静的生命,必发起大雄无畏力量,以与本身隐伏之无量强敌斗争。故日损之功发于自我改造之本愿,所以全性保真,毋失人生至高无上价值。”70]总之,为道日损,可谓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为道日损之学,是熊十力对儒释道三家学术的一般性概括。但熊氏新易学只以孔子儒家为宗,并不一般地接受三家的日损之学。熊十力认为,佛道两家的日损之学虽不无价值,但皆有重大过失,只有儒家的求仁之学才是最完善的道德修养之学。儒家的日损之学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不仅讲日损,而且讲日新,熊十力称之为“孔门敦仁日新之圣学”。他说:“涵养心性,要在日就弘实,不当专以日损为务,孔学主求仁。仁心之存于中者,明睿澄然而绝系,恻隐油然而无缘,忧乐不违,动静非二。其随感而通也,常于一己之外知有人伦,于一身之外知有万物。知有物,故格物而不肯自锢;知有人,故爱人而不忍自利。是孔子为道之学以求仁为主,明睿之智日扩而大之,周通万物;恻隐之几日扩而大之,不隔群伦。故学道在日新,非可以日损为事也。”71]可见,熊氏新易学的修养方法不是单纯的日损,而是日损与日益的统一;日损的目的是为了日新,而所谓日新又是指明睿之智和恻隐之情的日益扩大与弘实,其终极目标则是仁心的敦厚。

关于求仁与敦仁的具体方法,熊十力又概括出“德慧双运”、“智与情交相养”等说法,并把它们与培养和造就智慧与道德、内圣与外王完美统一的新儒学人格联系起来。他指出:“圣学以敦仁立日新之本。仁之为德,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兼备者也。贞观以发智,体物以导情,二者之功不息,皆所以敦厚其仁也。深察万变万化万物之所由始,制割大理,洞彻本原,方是智之至;万物之忧患与欲乐常随在体察而深了其情实,体察愈深,同情自不容已,乃至惕然而兴位育参赞之愿,方是情之至。智造乎深广,情得有启导而能生动;情养之浓厚,智赖滋润而能体物。智与情交相养,仁德之日益笃厚,正在是耳。夫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吾人禀于天者固皆有其端;而扩之使大、养之弥熟,以完成一心之仁流行无间、发用无穷者,此乃人之成能所以弘大天性也。人道其盛乎!”72]人之为人,皆有禀受于天的仁德,仁德包括明睿之智和恻隐之情两方面,但仅现其端。吾人于人生实践中敦厚仁德,一方面要深察万理、洞彻本原以发智,一方面要体验万物之忧乐以培养同情心,智慧之明睿可以启导同情而归于贞常,同情之深厚又可以滋润智慧并激发其位育参赞的事业心,智与情交相养,互相推动与丰富,则天德之仁日益开发与弘大,智近于仁而无私,情近于智而无偏,天地之间唯是一诚充沛、真实流行,这就是人道之盛,也是天道之成。总之,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则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