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术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对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术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68例患者施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分别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46)、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12)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10),探讨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比

doi:10.3969/j.issn.1674-4136.2012.03.016

文章编号:1674-4136(2012)03-0177-03

目前,全胃切除术依然是胃上1/3癌及胃底贲门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和首选方法,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也一直是该术式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比较分析68例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全胃切除术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行全胃切除术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28 82岁,中位年龄56.6岁。发病部位:贲门部28例,胃底部16例,底体交界部10例,胃体部8例,皮革胃3例,残胃癌3例。肿瘤类型:胃癌67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临床TNM分期:Ⅱ期22例,Ⅲ期41例,Ⅳ期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胃镜、上消化道钡餐及上腹部CT检查,均获病理确诊。

1.2患者分组

根据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3组:Ⅰ组46例,接受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Ⅱ组12例,接受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Ⅲ组10例,接受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3组的临床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3手术方法

1.3.1根治性全胃切除全组患者均剖腹探查并行常规根治性全胃切除,其中D256例,D312例。1.3.2消化道重建(1)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将十二指肠残端闭合,距Treitz韧带40 50cm处空肠袢经结肠前与食管断端行端侧吻合,再将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于距食管空肠吻口下方约20cm处作Braun吻合。(2)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将十二指肠残端闭合,距Treitz韧带约20cm处切断空肠,游离肠系膜并经结肠前上提远端空肠,将远端空肠距断端约20cm处与食管端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约15cm处将远端空肠断端与上提的空肠吻合形成“P”型,在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50cm处将空肠近端与上提的空肠行端侧吻合。(3)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将距离Treitz韧带约15cm和60 70cm处的空

肠作Braun吻合,形成一个长40 50cm的空肠袢,将袢中间长约20cm的空肠间置于食管和十二指肠间,并分别行食管空肠和空肠十二指肠的端侧吻合,于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口远端约3cm处及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口远侧约3cm处丝线适度结扎阻断肠管,完成消化道重建。

1.4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体重及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术后12个月腹泻、腹胀、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按Visick分级标准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级:Ⅰ级为无症状;Ⅱ级为偶有症状;Ⅲ级为症状明显,但尚可耐受;Ⅳ级为有症状,且无法耐受。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100%。3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Ⅰ组(3.2ʃ0.8)h,Ⅱ组(3.6ʃ1.0)h,Ⅲ组(3.8+1.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吻合口瘘发生。

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设定术后12个月为营养指标及并发症观察的总结时段。随访至术后12个月,全组8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6例失访;Ⅰ、Ⅱ、Ⅲ组纳入统计的实际例数分别为35、10、9例。各组术后12个月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见表1、2。

表1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12个月营养指标的比较(xʃs)

营养指标Ⅰ组(n=35)Ⅱ组(n=10)Ⅲ组(n=9)

体重减轻(kg)12.50ʃ7.307.32ʃ4.203.60ʃ2.63血浆总蛋白增加(g/L)-2.63ʃ6.602.50ʃ7.322.88ʃ5.48白蛋白增加(g/L)-3.32ʃ4.802.13ʃ5.301.32ʃ4.52血红蛋白减少(g/L)4.60ʃ2.301.13ʃ2.621.89ʃ6.13

表2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12个月并发症的比较(例/%)

远期并发症Ⅰ组(n=35)Ⅱ组(n=10)Ⅲ组(n=9)

腹胀/腹泻20(57.1%)3(30.0%)3(33.3%)

反流性食管炎24(68.6%)2(20.0%)1(11.1%)

倾倒综合征5(14.3%)0(0.0%)0(0.0%)VisickⅠ Ⅱ级28(80.0%)1(10.0%)1(11.1%)

由表1可见,术后12个月,Ⅲ组体重减轻明显好于Ⅰ、Ⅱ组,Ⅱ组又好于Ⅰ组,均P<0.05;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增加,Ⅱ组及Ⅲ组均好于Ⅰ组(均P<0.05),但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由表2可见,术后12个月Ⅱ组和Ⅲ组腹胀/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而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Visick分级方面Ⅰ组的Ⅰ Ⅱ级占80.0%(28/35),Ⅱ组和Ⅲ组的Ⅲ Ⅳ级分别占90.0%和88.9%,显示Ⅱ、Ⅲ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明显高于Ⅰ组(P<0.01),Ⅱ、Ⅲ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3讨论

全胃切除后常出现两方面并发症,即生理代谢性并发症和物理性并发症,多表现为进食量少、消化吸收不良,常导致营养障碍、体重下降、贫血及生活质量下降等,统称为“无胃综合征”。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严格掌握全胃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1]:(1)癌瘤侵犯两个分区以上,尤其是胃体胃底部(MC区)的病变;(2)残胃癌或残胃复发癌;(3)弥漫型胃癌(皮革胃);(4)胃癌呈浸润生长接近胃壁的一半;(5)切胃后残胃容积过小,其生理功能难以维持者。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全胃切除标准。

关于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消化道重建应符合具有正常消化道生理能力,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保证生活质量等要求[2],应该符合以下原则[3]:(1)形成食物贮库,并有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食物贮库向小肠阶梯排空;(2)保持十二指肠食物通过的连续性;(3)防止反流性食管炎;(4)维持较好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5)手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和病死率低。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全部满足上述要求的重建术式。

全胃切除术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为Lahey+ 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但本研究发现该术式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较P型空肠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差,术后并发症也均较后2种方式增多。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1)该术式虽不切断空肠,但无贮袋储存食物,致使消化道排空加快,从而影响营养成分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2)食物未经过十二指肠未能与胆汁、胰液及各种胰酶的充分混合,使食物的消化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