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学派

在晋以后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佚,未能广泛流传。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兹分述如下:王叔和与张仲景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他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孙氏研究伤寒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他特别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韩祗和,北宋医家,著《伤寒微旨论》,惜原本已佚。今有传本,系后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其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只师仲景之心法,而不泥于《伤寒论》之方药,故临证多自拟方。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色,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为其独到之处。

朱肱,北宋医家,著《南阳活人书》。其治伤寒,重视经络的作用,“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六经为病,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其又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主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可谓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者。诊断上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庞安时,北宋医家,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间。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于八节可为中风。此说系承袭《伤寒例》而发挥者。其又强调入的体质强弱、宿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节气候等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颇具临

床指导意义。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辨治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的命名分为五种,即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然其汇集成篇,以示有别于伤寒,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许叔微,南宋医家,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均体现了这一思想。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验案汇编,共收集其伤寒治验90例,其辨证、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论》,颇具启发性。

郭雍,南宋医家,著《伤寒补亡论》。其因《伤寒论》中方药多有缺失,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其所取以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为多,兼擅其长。朱庞之书,世有传本,而常器之论著已佚,赖《补亡论》存其一二。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常氏每取经方补之,而颇切当。郭氏收采其说以补亡,确有意义。

成无己,金代医家,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有首创之功。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其注释水平较高。他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列举《伤寒论》中五十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其于定体、分形、析证、明理,颇有独到见解。

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举以上八家为代表,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至此,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公认的一个学术流派。

2.明清伤寒三派

宋金以前伤寒诸家治伤寒各擅其长而无争鸣。主要是对《伤寒论》原著进行搜集、整理、注释、阐发,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方启后世伤寒学术争鸣之端。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在研究方法上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从而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其影响较大者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1)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为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而后从其说者甚众,形成错简重订一派。

方有执,明医家。著《伤寒论条辨》。云:“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其所重订,削去《伤寒例》;合《辨脉》《平脉》改置篇末;对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把太阳病三篇分别更名为《卫中风》《营伤寒》和《营卫俱中伤风寒》,将桂枝汤证及其相关条文共66条20方列入《卫中风》,麻黄汤证及相关条文57条32方列入《营伤寒》,青龙汤证及相关条文38条18方列入《营卫俱中伤风寒》,六经之外,另增《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篇》,计20条3方。以为如此便基本恢复了《伤寒论》原貌。

喻昌,清初三大家之一。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他推崇方有执错简重订的观点,并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即: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以此三纲订正仲景《伤寒论》为397法,113方。其《尚论篇》虽保留叔和之《伤寒例》,但其意在驳之,对成无己之校注亦大加批评,与方有执尊重王叔和,含蓄地批评后世注家的做法不同。以致后来从其说者无不攻击王叔和,批驳成无己,喻氏可谓始作俑者。

主张错简重订的还有其他医家。

张璐,清初三大家之一。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观点悉从方、喻,尤以喻昌之说为法。吴仪洛,著《伤寒分经》,推崇喻昌《尚论篇》,附和其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吴谦,清初三大家之一,乾隆时任太医院院判。奉敕编著《医宗金鉴》,内有《订正仲景全书》,其中《订正伤寒论注》编次悉以方有执《条辨》为蓝本,取方、喻之注亦复不少。因其为御赐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