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

姓名:

学号:

学校:

指导教师:

写作时间:

目录

一、内容摘要关键词------------------------------------------------ 1

二、正文

(一)、关于媒体监督的基本问题---------------------------------------2

1.媒体监督的概念----------------------------------------------2

2.我国媒体监督的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基础------------------------3

3.媒体监督的价值----------------------------------------------4 (二)、审判独立的一般理论------------------------------------------4 1.审判独立的概念----------------------------------------------4

2. 审判独立与三权分立------------------------------------------5

3.审判独立的价值-----------------------------------------------5 (三)、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6

1.媒体监督对审判独立的积极影响--------------------------------6

2. 媒体监督对审判独立的消极影响--------------------------------7 (四)、探寻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良性发展之路---------------------------8 (五)、结语---------------------------------------------------------10

三、注释 ----------------------------------------------------------11

四、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要维护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司法公正必须要求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当代社会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在我国也广泛地存在着深刻地社会背景和政治法律基础。审判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司法的公平正义。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判独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整个阶段。媒体监督权和法官的独立审判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两者关系实质就是自由表达与司法公正。媒体监督一方面利于保障审判独立,实现司法公正,满足民众知情权的表达,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不当的媒体监督又会对审判独立造成负面影响,损害审判机关的形象。有损法律权威的评论,会造成民众对法律的误解,从而降低法律的权威,最终使民众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当民众不信任法律时,社会的纠纷矛盾也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民众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社会将充斥暴力。本文着重从媒体监督和审判独立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媒体监督干扰审判独立的原因,试图以两者的共同价值为契合点,探寻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媒体监督审判独立司法公正彭宇案

正文:

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

审判独立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监督的独立,否则会产生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现象。媒体监督因为与公众权益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而广泛而迅速的媒体报道极可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利用民众关注给法官及当事人形成压力,影响审判独立的实现。如何既充分发挥媒体对审判活动的监督作用,又避免不当媒体监督对审判活动的负面影响,促使两者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媒体监督的基本问题

(一)媒体监督的概念

要维护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司法公正必须要求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现阶段法律规定的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只有三种形式,即上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和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间接监督。三种监督制度的存在并没有完全消除审判不公、司法专横及司法腐败。这种制度设计本身作为体制内监督有两种弊端。一是被动型二是监管本身就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相比之下,媒体监督更具有主动性,由于其与公众的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而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监督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监也有光”,此中“监”引伸为镜;以及《史记•李斯列传》“行督责之术”。提出“舆论监督”的中国第一人是梁启超先生,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说“监督之迫不一约而论之,则法律上之监督,宗教上之监督,名誉上之监督”,其中名誉上监督就是舆论监督,梁启超认为舆论监督虽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和宗教信仰的威慑力,但其监督实权“亦有不让于彼两途者”。自此之后,舆论监督作为一个社会术语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根据甘惜分的《新闻学大辞典》对舆论监督i的定义,①舆论监督是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②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本文中的媒体监督就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ii。

在现代条件下,所谓媒体,是指传播新闻知识与信息的媒介和载体,具体包

含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以及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等等。媒体监督,则是指上述媒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这个概念扩大了媒体的监督功能,使得媒体的监督缺乏制约、过于广泛。因此,笔者认为,媒体监督是指媒体利用舆论功能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尊重法律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公正地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本文中涉及的媒体监督特指媒体对民事司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二)我国媒体监督的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基础

当代社会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广泛地存在有着深刻地社会背景、政治法律基础。马克思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职业状态。而事实上,法官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国家,关系错综复杂,权力的干扰无处不在。iii 从体制上讲,我国的司法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在此种条件下,司法的封闭性不可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它不具备对抗强权势力和利益诱惑的机制,而只能是对弱势群体、对柔性监督的封闭。这种缺乏监督的封闭,将有可能将绝对权力异化为绝对腐败,从而导致司法机构内部猖狂的暗箱操作和司法人员肆意的枉法裁判。正是基于对权力可能腐败的审慎和对权力行使者的不信任,具有开放性透明性的媒体应该介入具有封闭性的司法,因为需要媒体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司法去促进司法的精细化,减少腐败空间。

既然媒体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那么要论证媒体监督的政治背景就必须从舆论监督着手,舆论监督这一提法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见于 1987年中共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至此之后,这一提法反复出现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党的报告内容成为媒体监督的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