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学
2007-09-21 22:35:29
汉代经学
两汉:为儒学/经学
两汉BC206-220约400
一、书写
殷商:甲骨
周代:金文
战国:简帛,简牍到公元三四世纪被纸取代。
先秦书用简帛,帛贵,多用简。简长汉代有二尺四寸(写经、律,54cm)、一尺二寸(写传)、八寸(写记)、六寸(符信,通行证)。《孝经钩命诀》:“《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郑玄《论语序》:“书以八寸策。”
每简多数一行,三十字左右。亦有二行书写,或正反面书写。体积大,故多单篇流行。
制作:竹筒破成竹条,把简面刮平(竹黄一面),用火烤干,杀青。杀青简、汗简。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简上下用绳编连起来。一般二道绳,亦有三道四道。完成,称编,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是皮条。《太平御览》六百六: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piao3青白色)丝绳。现代西北出土的木简,基本上是麻绳编连。
数简,册;书编好卷起,因此,书称卷
书写用毛笔。毛竹商周时代已经出现。甲骨金文写作聿,手持毛笔之状。毛笔蘸墨书写,称为漆书。
写错了,用刀刮去。《后汉书·刘盆子传》李贤注。刀笔关系密切,故刀笔连称,如“刀笔吏”。刀亦作整治简的工具。
二、书写行为与政治
书写:信息与知识的传播
社会控制的新形式:书写
文本/符号本身具有力量//一诺千金;空口无凭/签字/标语
秦皇焚书:禁止一般人书写与阅读。文本删除
消除了他人书写的力量,自己也丧失了的书写力量
西汉吸取教训,立国,武力征服已经完成,必须在政治、文化、精神层面上完成宏大的体系的建构:引导、凝聚、教化、控制。文本誊写、重写/选择,誊写亦即解读过程。通过书写塑造某种价值观
文化的建设与书写密切相关//文化建设时代也是书写最为繁忙的时代//网络时代的书写繁忙但没有规定严格规定书写人与阅读
西汉前期的两大文化/书写的努力
(1)文献整理
秦末以来,典籍散乱。
书无定制,篇次不一。刘向“典校书籍二十余年”。
《荀子》三十二篇,刘向校书时所据三百二十二篇。
《晏子》,刘向据有四种本子:中书十一篇;太史所藏五篇;刘向所藏一篇,长社尉杜参所藏十三篇。
书籍传钞中,不免鲁鱼亥豕、鲁鱼帝虎,整理时,都须校勘,亦称校雠。《尚书大传》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作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近潜移。
刘氏校书“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
写者上素”。洁白竹简。见曾贻芬;抄录于缣jian1帛之上。见钱存训
汉光武帝迁还洛阳,秘书载之二千余辆。
(2)尊儒崇经:
A. 儒学的特征:入世,与政治密切
孔门弟子显赫,儒,显学
叔孙通,鲁薛人/儒服见汉王,憎,短衣/(斯诺、明末利马窦)从儒生弟子百馀人,专言群盗壮士/汉王为皇帝,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共起朝仪。两生不行,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知当世之要务
B. 从百家到儒学
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
文、景帝时立博士制度,经学、诸子、方术
汉武时从多元转向儒学
关键人物:汉武帝(彻)董仲舒
汉武即位,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公孙弘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説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尚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独尊的后果:体制化的经学
孔子神圣化、地位升高
儒学地位上升、意识形态化
儒家著作被推为“经”,最有书写价值
儒家观念得到极大传播
三、经学体制
对经的诵读、注解、阐释、书写受到重视,形成经学。
制度化的经学:通过文本控制,实现社会控制。
(1)书写之前:经的选择/关注/保护
上古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乐无文本,实际只有五种。(《荀子·非相》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诸家无释,似不在六经《韩非子》记曰/《论衡》短书 )
五种文献产生在诸子之前。金文、帛书引述。诸子对包括五种文献在内的古代知识遗产,态度各不相同。儒者特别重视文献的学习、传承,于是,五经遂为儒家经典。朝廷指定
经:过去的书写/被选择/保护/贵重体现在载体上/帛/长简/杀青精加工/篆文/编绳
(2)注经:对书写的书写
“ 经” 本先秦典籍(蝌蚪 文/ 篆,义),至汉需要注释,否则读不懂
经学:解读、研究儒家经典,具体来讲就是注经,阐释经义:书写的书写
汉以前五经有传承,汉以后有经学。区别何在?
(3)口耳到书写
书写超过口耳
(4)文本制作
形式重复多样:章句、注、疏、笺、传、记、解、诂、训
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一(鲁申培公/齐辕固生/韩韩婴三家今文立于学官。荀卿授鲁毛亨/大毛公,撰《毛诗诂训传》亨授赵人毛苌/小毛公,古文
未立,独传)
唐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孔颖达奉勅撰
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
毛诗国风……郑氏笺(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
《关雎》,后妃(周文王妃太姒si4)之德也,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桧gui4左传郐kuai4郐下无讥) 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小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 关雎》 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爱] 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大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大量文本:
《汉书·儒林列传》中说:“传业者寖(qin1渐)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桓谭《新论》“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谊,至十余万字;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 (谊,师古注汉书作说)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耳听口诵,为己,受用;书写,作经义,名家。
从汉五经到宋十三经
(1)《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以上三礼)
(7)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 《春秋公羊传》:晋何休注,唐徐彦疏;
(9)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以上三传)
(10)《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汉赵岐注,宋邢昺疏;
制造了过多的文本,牵扯过多的精力。
四库总目200卷/3461种/79309卷/经部44类
清阮元《皇清经解
》1829年183种/1400卷增补:180种/1408卷(一说2720卷)
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1888年209种/1430卷
清代《说文》专书三百多种
朱彝尊《经义考》298卷:尚书类共收书790种
(5)经师:书写者
经师:经文的注释者,解释者
权力与学养决定身份:博士/官职/俸禄/机构
地位认可,组织机构,人员利益,资源配置
汉武 建元五年(136 )兴办起学校, 确立五经地位,设五经博士(八家)。 博士各以家法,向弟子传授经义。 “ 公孙弘以治《 春秋》 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博士弟子特权(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師古曰復其身… 不徭賦也] 。成帝末,增弟子员三千人) ,优秀者可以授官
东汉十四博士。
(5)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
选儒士做官
诏书中引经据典
经书成为决策、判狱、判断的依据/标准
吕步舒(董仲舒弟子)持节使决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书写内部: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经文:六经遭秦火,遗老凭所记忆,用当时文字写下来。
山崖屋壁中发现古时原本,古文写的经书,古文经; 前者称为今文经。
今文经学,今文学,古文经学,古文学。
文字不同(易),篇幅不同(伏生传书二十九,鲁恭王孔壁古文四十九),立说不同(毛诗),记事不同(左氏与公羊不同)
今文立于学官,古文家相争,有所谓今古文之争
四、经学的后果
文化:传承学术,普及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政治:为官僚机构输送人才/官方意识形态的建立
学术:开了官方干预学术的先例(先秦官学到私学)学术界趋于一致,缺乏多元(实际儒表法里 )
书写:体制化经学造成书写的特殊地位;书写即现实:公证/证明;书写克服时间/档案/记录/
对现实的关注——对书写的过分关注,现实存在于书写之中;作者→现实→经;学者→经→现实(通过经指向现实);过分致使:学者→经‖现实;
削弱了对事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