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教材分析:

这是《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中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比较集中并且粗浅地介绍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勾勒出“物质的构成”的轮廓。从而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后继学习乃至未来发展的基础。因而本章节内容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想象中建构起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实验——观察——分析——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注意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处理好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观察、想象、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难点——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

3、本节内容粗象,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选取教学活动的素材,然后从生动的直观进入粗象的思维

4、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首谜语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大家知道这首诗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师: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大家学过物理学后知道,这是空气对流的结果。从微粒的角度看,空气对流是怎样引起的呢?

二、进行实验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如图1),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如图2)。

如图1 如图2

实验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分析现象

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讨论得出结果。

1、浓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3、浓氨水中的微粒在不断运动,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 中,使烧杯B 中的酚酞试剂变红。

四、事例证明

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来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学生讨论举例)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墙内开花墙外香··

师:那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呢?

(学生恍然,风的形成也是微粒运动的结果)

五、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课外书籍,设计了很多实验,以下举两例。

例一:操作:用玻璃棒分别蘸浓氨水和浓盐酸,让两玻璃棒靠近,如下图3:

现象:可观察到有大量白烟产生。

解释及结论:浓氨水和浓盐酸并未接触,但仍然发生了反应,由此证明微粒在不断得运动。

图3 图4

例二:操作:取四条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中,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

团扎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小半杯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如图4

现象: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解释及结论:氨水具有挥发性,微粒运动到棉花团上,使酚酞试液变红。

教学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