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城市圈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武汉城市圈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2010年第11期——本刊特稿在9月8日召开的鄂东片“十二五”规划汇报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提出“武汉城市圈要增强耦合度,提升核心竞争力”,省长李鸿忠同志提出“武汉城市圈要形成系统集成效应”,这是在新阶段用系统论的战略眼光来观察、策划地区发展而得出的战略性结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根据罗清泉、李鸿忠同志指示精神,最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同志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孝感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以两位领导关注的问题为主题,召开了城市圈9
市党委政研室主任、“圈办”主任座谈会,专门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调研表明,自2007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城市圈的9个城市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在共建中共享,在合作中共赢,基本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促深化”三年规划任务,区域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圈的“圈效应”初步体现。尤其是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市主动做活融入大文章,积极对接武汉市,与武汉龙头共舞,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在工作指导上存在着把抓“两型”社会建设与抓“融入”对立或割裂开来的倾向,由于行政体制、刚性利益等阻力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对融入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以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圈内经济耦合度不高。鉴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把“增强城市耦合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重大战略来抓
区域经济学理论指出,城市圈主要是通过首位度较高的经济中心辐射若干腹地从而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其重点是区域经济中心与腹地通过紧密联系而达到“整体效应”和“扩散效应”,而不仅仅是地理集合概念。武汉城市圈的“圈效应”能否充分释放,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圈内各城市的耦合度。从城市圈前段建设进展情况来看,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上热下冷”、“前紧后松”等现象,制约了城市耦合度的提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作为同类试验区、起步较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展迅速,兼容整合的力度很大(如通信等惠民工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解决思想“总开关”上下功夫。
(一)坚决破除平推、均衡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第一战略”认识。毫无疑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调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但协调是就状态而言的,不等于工作上平推和无重点,更不能曲解为用“抑强扶弱”的办法实现各地实力均等化才算统筹、协调。实践证明,无重点即无突破,无突破就不可能在全局上取胜。没有“大上海”、“珠三角”、“长三角”的“黑马”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驰骋,中国岂能跃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岂能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能把“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对立起来,一万年以后也还有突出重点的问题。武汉城市圈建设既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龙头,理应成为湖北第一发展战略。结论如此,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约占全省2/3。2009年城市圈GDP达到7956.60亿元,占全省的62%。仅武汉市的经济总量就占全省1/3左右,是宜昌、襄樊的4倍左右。其二,武汉城市圈与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中下游区域叠加。这里覆盖了我省相当的先进生产力区域,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其三,武汉城市圈肩挑国家两项改革的重担。这里既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又是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示范”的意义重大,要求很高,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把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湖北第
一战略来抓。要认识到:抓武汉城市圈就是抓“极核”、抓动力和“辐射源”,就是履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必须倾注更大的精力,全力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通过做强做大武汉城市圈,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二)坚决破除以邻为壑、孤军奋战的自然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协作联合才能提升竞争力的观念。物理现象表明,多个电器元件或网络传输之间存在着紧密联合与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传输能量的现象(如磁场)。彼此之间联系越紧密越协调,其耦合性越强,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精辟、形象地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蓬柴火焰高,独木难成林。国内外实践证明,耦合才能取长补短,耦合才能节约成本,耦合才能减少内耗,耦合才能形成新的体制活力,耦合才能产生新的能量,耦合才能产生“1+8>9”的效应。纵观发达国家和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的实际,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乃至地区经济的腾飞,无一不是耦合的结果。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都应牢固树立“耦合则共赢,不耦合则俱损;耦合则兴,不耦合则衰;耦合则存,不耦合则亡”的思想观念,从危及发展和生存的高度,以现代战略眼光来认识和对待耦合问题。要突出一个“舍”字,有所取舍,扬长避短;突出一个“诚”字,真诚合作,互利双赢;突出一个“帮”字,以强帮弱、以强带弱。通过“扎木成排”、“抱团发展”,催生“1+8>9”效应。
(三)坚决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开放融入意识。思想上的融入是实现耦合的先导和前提。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已经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整个世界是一个“地球经济村”。任何一个地区,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排斥对外部的开放,更不能在城市圈内搞封锁割据,排斥资本在本区域内流动。“发展之路是兼容”,这是被当代世界潮流和中国发
展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毋庸置疑、且愈来愈重要的真理性结论。“识时务者为俊杰”,亦唯有如此,方能生存和发展。具体就武汉城市圈而言,武汉作为荆楚版图上首位度较高的“参天大树”,也只有开明开放、拆除围墙,放手支持周边8个城市的发展,该扶持的产业积极扶持,该打通的高速通道迅速打通,该让利的主动让利,形成好的城市群生态,才能加快发展自己,尽快提升在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其他8个城市也只有实行包容性的发展和增长,诚心实意地支持武汉做大做强,获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才能越来越大,耦合产生的新的增长点也才会越来越多。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卫星城在融入武汉城市圈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怕低人一等、不自信;怕吃亏、不敢走出去;怕失面子、不愿当配角”的“三怕三不”思想,不愿意、不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影响了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地的实践证明,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打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误区,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思想,摆正自己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发展定位,坚持把武汉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资源,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与龙头共舞,甘当“配角”,当好“配角”。孝感市“五个对接”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在与武汉市的对接中,孝感市做到“研发、设计、销售在武汉,生产在孝感”,“上游在武汉,配套在孝感”,“成果在武汉,转化在孝感”,“居住在武汉,休闲、旅游在孝感”,“餐桌消费在武汉,鲜活品供应在孝感”,在融入武汉、对接武汉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决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融入城市圈,提高耦合度,对9城市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须知,在梯度演进客观存在、产业转移突飞猛进、流动要素相对既定、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融入耦合的时态效率呈几何级数增长或递减,真可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竞争力”。显而易见,对武汉来说,该转移的项目不及时向周边8城市转移,那8城市便会从境外和沿海承接转移,当8市生产力布局相对饱和时,你想转移出去也很困难;对8城市来说,心诚则灵,放下架子、“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