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平均数(第一课时)

10.1 平均数(第一课时)
10.1 平均数(第一课时)

10.1统计调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计调查(第一课时)

D B D C D D D C D C E B B D D C C E B D A B D D C B C B D D 问题五怎样整理数据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这些数据中的规律呢 问题六怎么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呢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例如最喜爱新闻节目的同学有4名,占全班同学的8%;最喜欢体育节目的同学有10名,占全班同学的20%等。 三、动手操作 学生回答:数一数每个 编号的个数;画“正”字; 列表等。教师:(介绍“划 记法”)我们一般都是列出 一个表格,通过画“正”字 进行记数,“正”字的每一 划代表一个数据,这种方法 被称为划记法。请同学们设 计一个表格整理一下这些数 据。 学习难度,培养了学生 初步整理数据的能力。

问题七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你能画出条形图描述表中信息吗 问题八还能用什么图形能够描述表中数据扇形图有什么特点 思考:图中圆心角的度数与这个扇形所表示的百分比有什么关系 问题九条形图和扇形图在直观反映统计信息时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问题十你能总结一下活动中进行调查的 教师:为了更直观的看 出图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做 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 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 导并组织结果:我们知道, 扇形统计图用圆代表总体, 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一 部分,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 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 比。即: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600 扇形所表示的百分 比。 通过演示统计 图的完成过程,让学 生亲身感受统计图 描述数据的好处,同 时让学生通过条形 统计图和扇形统计 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是本节的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 所学知识,强调统计 调查的各个环节,加 强记忆,并引出全面 调查的概念。

6.1.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6.1.1平方根 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复习导入自主探究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吗? 0,-1,5,2.3,- 1 5 ,-3,3,1, 1 5 2.若已知一个数的平方为下列各数,你能把这个数的取值 说出来吗? 25,0,4, 4 25 , 1 144 ,- 1 4 ,1.69 探究1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 块面积为252 dm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 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dm?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 题。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 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 “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探究2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100 (2) 1 (3) 49 64 (4) 196 (5) 0.0001 观察上面的运算可知:对所有正数,被开方数越大,对应 点算术平方根也越大 练一练 1。某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为_______;? ()26- 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4的算术平方根是 81的算术平方根是 师生问答 情境引入学生 看课本40页,思 考问题并填表。 教师板书课 题,定义 学生思考,小 组交流,教师 点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 从基础知识来看 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 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 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 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 胡 必

平均数第二课时 教案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 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9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

10.1 统计调查(第一课时 全面调查)

10.1 统计调查(第一课时 全面调查) 学习目标: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 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一、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 1、确定调查目的; 2、选择调查对象; 3、设计调查问题。 4、设计调查问题的问卷 需要注意:(1)调查目的要明确;(2)选择调查对象要合理;(3)设计调查问题要科学。 实施调查,收集数据 收集全班同学在上面的问卷调查中的数据。 (三)整理数据(用表格) 填完后交数学科代表,由科代表划票,全班同学在表格中进行统计。以小组为单位在练习本上绘制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调查问卷 在下面五类电视节目中,你最喜欢的是( )(只选一个) A . 新闻 B .体育 C .动画 D .娱乐 E .戏曲 节目类型 划记 人数 百分比 新闻 体育 动画 娱乐

(四)描述数据(用统计图) 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扇形 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二、全面调查: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 三、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统计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些过程就是我们统计中的基本过程,特别是要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随堂作业 1、在进行数据描述时,要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应采用 图;要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应采用 图; 2、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216°,则这年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是 . 3.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上学方式 步行 骑车 乘车 划计 正正正 次数 9 占百分比 4、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如图所示,估计5 月份的增长速度约为 ___________%。 5、用___________统计图,反映某学生从6岁到12岁每年一次检查的视力情况. 用___________统计图,反映某班40名同学穿鞋的码数. 用___________统计图,反映某市五个区的战地面积与全市总面积的对比情况. 6、一家食品公司的市场调查员将本公司生产的一种新点心免费给36人品尝,以调查这种点心的甜度是否适中.结果如下: C C C B A D B C C 戏曲 A 太甜 B 稍甜 C 适中 D 稍淡 E 太淡 10.2 9.910.110.1 9.8 9.69 101124681012

平方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平方根(13.1 算术平方根)第一课时 韩友斌山阳县户垣中学 教案依据《平《实数》第一节本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 十三章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教育价值不仅因为它初中数学的一个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因为有些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重要概念,也是学习二次根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2为代表的这由于对于以用有理数来表示,很自然地要推动数的范围扩张——引进新数。类数求近似值的探讨,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这类数的本质特征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同时也能够通过求其近似值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逼近法”思想。由此看来,学生正确合理地建构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不仅影响到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影响到以后在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 教学课题 算数平方根 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 教学任务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18-06-16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调查》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10.1 统计调查(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投影1](1)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 [投影2](2)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 [投影3](3)本年度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哪几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 二、数据的收集 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4]问题1 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 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 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 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调查问卷:[投影5]

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 应加“男□女□(打勾)”这一项. 问卷设计好后,请每位同学填写,然后收集起来。例如,调查的结果是:[投影6] D C A D B C A D C D C D A B D D B C D B D B D C D B D C D B A B B D D D C D B D 注意:用字母代替节目的类型,可方便统计. 三、数据的整理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 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 下面我们利用下表整理数据。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上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 四、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绘制条形统计图[投影7]

七年级下册61平方根知识点习题

七年级下册 6.1平方根 知识点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重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2x=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总结:○10的算术平方根是0 ○2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当式子a有意义时,a一定表示一个非负数。 例: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256; (2)625; (3) 22 41-40 【针对性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B、只有正数有算术平方根; C、0和正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D、负数有算术平方根。 2.下列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是()A、5 B、6 C、0 D、-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算术平方根是0 B、9是3的算术平方根 C、3是9的算术平方根 D、-3是9的算术平方根 4.下列说法:①任何数都有算术平方根;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③a2的算术平方根是a;④(π-4)2的算术平方根是π-4;⑤算术平方根不可能是负数。其中,不正确的有() A.2个 B.3个 C. 4个 D.5个 5.选择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 1 64 -的算术平方根是 1 8 - B. 1 64 -的算术平方根是 1 8 C. 1 64 的算术平方根是 1 8 D. 1 64 的算术平方根是 1 8 -

6.7是___________的算术平方根。 7.225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8.169121_______+=. 9.2 (5)-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2.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这就是说,如果2x =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例如:4和-4是16的平方根,简记为4±是16的平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a 的平方根记为a ±。 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 总结:○1被开方数a 是非负数(即正数和零) ○ 2平方和开方是互逆运算关系 例: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2 1-3; ()152149; (3)0; (4)1. 【针对性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没有平方根; B 、4的平方根是2; C 、-2是4的平方根; D 、-1的平方根是-1。 2.81的平方根是( ) A 、9 B 、9± C 、3 D 、±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9的算术平方根是0.3 B 、-2 a 一定没有算术平方根 C 、4的平方根是±2 D 、3-表示3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4.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 A 、0; B 、0、1; C 、1; D 、-1、0、1、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平均数2》教学反思.

《平均数2》教学反思 2018-07-05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0.1《统计调查》教学设计(第1课时)

《统计调查》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全面调查的意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二)内容解析 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简单的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使学生对统计有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收集数据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受统计的方法和思想,在描述数据的方法中使学生体会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图所揭示的信息的异同,特别是扇形图中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能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 2.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 3.能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要调查的范围和调查目的;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来直观地描述数据;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计算方法和圆心角大小的画法.三、教学问题诊断和分析 小学学习过简单的数据的收集和描述,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明确数据的收集、描述的真正含义,教学时应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参与其中,体会调查的范围和目标,数据收集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描述数据,体会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的含义,学生对于扇形圆心角的求法和画法还有一定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几何画板对扇形图中每一个扇形进行填充颜色,有利于使学生更直观体会每一个扇形占整个圆的百分比.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你会怎么做?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与大家进行探讨.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调查问卷(教材第135页) 下面五个电视节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只选一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法建议 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 (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 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提出的问题。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汇报交流: (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 平均数第二课时

20.1.1 平均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思考、推理与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理解,体验统计中的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加深用样本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 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频数分布中的平均数的计算及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 【教学难点】 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中数据的确定及相应权的意义.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下表是某班学生右眼视力的检查结果: 你能求出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水平吗?与同伴交流. 二、 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112212k k k x f x f x f x f f f ++?=++?叫x 1,x 2…x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 探究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营运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教学说明】老师提问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给予指导,说明在不知道原始数据情况下,可以利用组中值和频数近似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在1≤x <21情况下,有3个班次,那么这3个班次的平均数为1212 +=11,从而可以估计这天5路公共汽车的载客量在1≤x <21情况下的总数为11×3=33人;类似地可得到这天5路公共汽车载客总量应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因而平均每个班次的载客量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733520221815 ?+?+?+?+?+?≈+++++人. 试一试 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cm ).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能否确定各组数据的组中值,能不能根据组中值来求这批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 三、 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统计调查 第一课时 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本章按照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描述的顺序展开教学,同时教材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进一步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保证了素材的真实性.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0.1 统计调查 3课时 10.2 直方图 1课时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1课时 本章复习 1课时 10.1 统计调查 从容说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每天都接触和处理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这也是现代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需求.本节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讲述了数据收集的两种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同时介绍了利用表格、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进而从杂乱的数据中得出其中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10.1 统计调查(一)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初步体会调查问卷这种数据收集方式的作用和内容. 2.体会划记法及表格在整理数据时的应用. 3.理解全面调查的含义,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认识描述数据的方式条形图和扇形图,并学会作图. 教学难点 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了解咱们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呢? 生:必须要进行统计调查. 师:对,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统计调查的有关知识. 推进新课 一、师生互动,认识新知 师:为了对全班进行统计调查,我们需要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可以用字母A、B、C、D、E分别表示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这五类电视节目,而问卷收集到的节目编号称为数据.首先请大家仔细认识一下这份问卷.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调查问卷的内容.) 师:如果我想要了解男女生喜爱的节目有什么差异,问卷中还应包括什么内容呢? 生:可以在问卷中加上男生、女生选项. 师:不错,观察下面某同学收集到的数据,你能看出全班最喜欢的节目情况吗? C C A D B C A D C D C E A B D D B C C C D B D C D D D C D C E B B D D C C E B D A B D D C B C B D D (学生观察所收集到的数据,感到杂乱无章的数据不利于发现规律.) 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中的规律,我们一般利用表格整理数据,观察课本中“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 生:(用多媒体展示课本表格)首先列出各项名称及字母,然后使用划记法记录数据,进而计算出每个数据的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谁能告诉我划记法怎么用呢? 生:采用划“正”字的方法,每一划代表一个数据.

6.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张辉贤年级:七总第12课时课题 6.1 平方根(一)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 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 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使用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已知一个正方形面积等于25 平方厘米,求他的边长?面积为 36、16、10呢? 怎样求上面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 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 根的概念. 口答引入课题 归纳新知 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 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乘 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 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 归纳得出新知 也可以写 成,读作 “二次根号 a”。 算术平方根的概 念比较抽象,原

归纳新知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 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 x =. 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 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 来.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 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 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 术平方根,因为…… 因之一是学生对 石这个新 的符号的理解要 有一个过程.通 过此问题,使学 生对符号“而” 表示的具体含义 有更具体、更深 刻的认识. 应用新知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 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 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 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 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x,使=100, 因为 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 以直接写出结果 例题的解答展示 了求数的算术平 方根的思考过 程.在开始阶段, 宜让学生适当模 仿,熟练后可以 直接写出结果. 探究拓展提出问题: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 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探究讨论教科书在边空提 出问题“小正方 形的对角线的长 是多少”, 这是为下节介绍 在数轴上画出表 示的点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