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人格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人格与文化

教学重点:人格理论、早期的文化与人格研究。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人格的概念、有关人格的诸理论-------人格的类型与特质理论、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学习理论、心理学与基本人格类型、国民性和社会人格的研究、

文化濡化及结构系统、角色系统、竞赛、代沟、文化与变态行为、认知的差异、

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问题与思考:1、什么是人格?什么是角色?怎样界定基本人格?

2、什么是文化濡化?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文化濡化的功能。

3、什么是代沟?怎样看待代沟现象?

4、什么是后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他们的划分有什么意义?

5、何为国民性研究?你对国民性研究有什么看法?

6、试以主位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禁赛活动的意义和性质。

7、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变态行为和心理异常的看法有何影响?

8、对于“社会性别”的形成人类学家有何看法?

9、简述“认知人类学”及其特点。

10、试评玛格利特。米德的人类学研究及其贡献。

第六章人格与文化

人是什么?人靠什么成为自身而不是他人。哲学讲是由于人有意识。但是,意识仅仅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开来。把一个个个人区别开来的主要是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这就是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视角。

一、文化人类学人格理论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心理学借用了这个词,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把人格比喻为面具,好象是一种亵渎,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的贴切。

1、定义

那么什么是人格?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奥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就像初生的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2、人格理论

(1)类型理论(type theory)

霍兰德(Holland,J.L.)的职业兴趣理论。1959年,他在长期职业指导和咨询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他认为“职业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从事同一职业工作的人存在着共同的人格,并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霍兰德最早提出了六种职业环境,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并认为环境的性质是其所属成员典型特征的反映,它给相应人格类型的人提供了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并能强化相应的人格特征。基于其职业兴趣理论的特点,霍兰德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 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VPI)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该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之一。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概念:

第一,多数人都适用于这六种类型中的某个类型。以上六种人格类型是在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第二,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同样可以划分为带有上述六种特征的环境模型。各种环境是由同一人格类型的人所占据。

第三,人们寻求能发展自己技能和能力的环境。而且要寻求能发展他们态度和价值观的环境。这也就是人们求职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四,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人格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特质理论

一种很自然的看法是把人格当作许多个别特点的组合。对一个人的描述如能确实代表此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特点,而且它也预示在另外的场合下他将会怎样表现。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和倾向性可概括为某人的人格结构,即特质,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测量单元,也是行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特质在刺激反应的功能变化上甚为重要,许多刺激可因某些特质的存在而在功能上等值起来,而且反应也有了一致性,即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以相同方式进行回答。

特质理论是奥尔波特最先提出来的。他将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两个部分。个人特质是在某个具体人身上的特质,而共同特质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人都具有的特质。社会中的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是在个人特质上却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映是不同的。

R.B.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将众多的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人的外显特质,它可解释外表行为,代表行为的属性和功能。根源特质共有16种人格因素,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是深层的、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的决定因素。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环境不同的人身上,每个人的不同行为都由这16种因素在各人身上的不同组合所决定。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在1939年曾对中国古代从唐宋至清朝的34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心理特质的分析。他采用的历史评估和心理测量法与当时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极为相似,并改制了奥尔波特心志图包括特质太少、形式不完善的地方。林传鼎分析了10种类别下的50个特质,包括好奇、斗争、体格、情绪、独断、男女性、暗示性、适应性、志气大小等,结论是历史人物生活兴趣广大,各种主要活动都能顾全。

特质理论直接从人的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从而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实验、测验的分析之中,摆脱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但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常常由于分析材料的方式和所采用的因素分析的具体技术的差别,而使发现的人格因素有所不同,至今分歧已经十分明显。特质理论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描述,而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这也是不足之处。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创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浅层的经验部分;无意识是深层的、更重要的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动力组织,其能量的来源是“里比多”。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人格的发展阶段。任何阶段的发展阻止或停滞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持续的后效。

人格结构有3个组成部分:“本我”与生俱来,以“快乐原则”行事,属于无意识状态,但在幻想、梦、失误、精神病症状等情况中可以知其运动的真象。本我是人格的原始系统,人格其他部分由它分化而来。“自我”是人格的指挥部分,它决定本我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满足。因此,自我是本我与外界之间的中界者,是本我与超我的调停者,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进行纠察的人格部分,代表良心或道德规范。儿童在与父母接触中,通过摄取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变成自己的东西。

(4)人格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目前社会学习的作用在人格形成上尤其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