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辅导理论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涯辅导理论的演变

与心理辅导的其他理论一样,生涯辅导理论也是源于人格理论。生涯辅导理论从职业辅导开始的特质因素论到后来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显示出生涯辅导理论与人格理论的密切关系。因此,从人格的发展这一维度来考察,我们认为可以把生涯辅导理论归为两大类,即特质因素论和生涯发展论。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大类理论进行述评。

一、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因而,测验工具的使用和有关职业资料的提供这两方面是特质因素论所强调的辅导重心。

达维斯和洛夫奎斯特(Dawis&Lofquis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工作调适理论是对帕森斯特质因素论的进一步修正和改进。他们除了和传统的特质因素论强调对工作者的能力、价值观、人格和兴趣的评定,以及这些因素和职业的相互关系以外,还强调一种工作的调适,即工作者不断寻求并完成和维持与工作环境之间的调和性。这其中,个人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以及雇主所认为的员工工作的适合度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评估成分。

特质因素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着重于个人性向、成就、兴趣、价值观、人格与职业条件的匹配上,而没有关注到个人的成就、性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是如何变化的,即忽视了生涯发展的发展性,因而逐渐为后来的生涯发展理论所取代。

二、生涯发展理论

继特质因素论产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格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生涯辅导上,生涯发展理论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许多学者虽然同是基于人格的发展展开研究,但是因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提出了众多的理论模式,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生涯发展的特殊重点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人格发展的观点,认为生涯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他们往往强调生涯发展的某个点或面,从这些点或面着手提出他们的理论。

1.罗伊(Roe)的亲职影响理论

继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后,罗伊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亲职影响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时期人格成长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罗伊的人格发展和生涯抉择理论,其中心主轴就在于需要的概念上。他吸收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表明她的观点,提出儿童期的孺要满足经验可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的假设。而儿童期的需要满足主要通过父母来实现。因而,罗伊(1957)提出了亲子互动模式,将亲子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形态,即注意孩子、逃避孩子和接受孩子。每一种形态都会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而形成儿

童不同的人格形态从而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因而,人们所选择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反映出幼年时的家庭气氛。

2.鲍丁(Bordin)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

此后,鲍丁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心理动力论。心理动力论起源于精神分析,强调人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重要性。如同罗伊,他们强调早期的双亲—儿童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该相互作用将在其后导致个人需要层次的确立。鲍丁等人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3.霍兰(Holland)的类型理论

霍兰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又一发展者。他的类型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认为生涯的抉择与生涯的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霍兰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其四个基本假设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均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他们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六角形。依据此一六角形模型,霍兰又发展了四个概念,它们分别是一致性、分化性、身份认定以及适配性。其中适配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它

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人与职业配合得当,其适配性就高。依据霍兰的假设,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以及职业成就。

4.泰德曼(Tiedeman)的生涯决定理论

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十分强调个人生涯抉择上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个人整体的认知发展与系列的决定过程是其理论的主要焦点。他将生涯发展概念化为一个不断辨别自我认定、处理发展性任务和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这些持续的活动被认为是发生在一个时间阶段的架构之内。根据他的观点,生涯决定是经由一个有系统的问题解决的形态而被达成,包括七个阶段,即探索、结晶化、选择、澄清、归纳、革新和整合。泰德曼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生涯决定过程中渐增的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5.格特弗兰德森(Gotthedson)的职业抱负理论

职业抱负的发展是格特弗兰德森发展性理论的主题。依据他所言,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概念是选择生涯的主要因素,因为人们要的工作是要能与他们的自我形象相符合的。而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个人的社会阶段、智力水准以及其他性别类型的经验等。他认为个人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即大小及力量导向、性别角色导向、社会评价导向、内在独特自我导向。在这一发展的模型中,职业偏好融合了生理及心理成长所伴随而来的复杂性。而职业偏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渐增的职业抱负限制,也就是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入发展,职业抱负水平也将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影响职业生涯的选择与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