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涵义》

作者姓名:徐丹

艺术设计学院14环艺3班

完成时间:2016年6月9日

论文摘要:

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园林花木入手,展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采,旨在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关键字:花木、文化、园林造景

目录:一、园林花木史话

二、花木之诗情画意

引言:

在全球急切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学意义。它是喧嚣城市里的一座寂静山林,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清凉绿洲,是茹含着人类生存智慧、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地一种“绿色启示”。人们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得以真正地呼吸清新,舒畅身心,感受和谐,洗涤胸襟……从而萌生超越物质羁绊,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感悟。

正文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以花木相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与水、石、建筑合称为园林的四大要素。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中国园林在花木造景上多有建树,并以独特的花木文化享誉世界。

一、园林花木史话

花木是园林的基本要素,其发端可追溯到中国园林的萌芽时期。

商周的“囿”,大概是最早的园林。“囿”者,四周围墙也,实为田猎之生态园。“园”和“圃”是中国园林的又一滥觞,用于种植树木、菜蔬,是实用性的植物栽培园。由此可见,古代的“囿”、“园”和“圃”都包含了园林的植物要素。

“庄周梦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文人私家园林,而且说明园内种树自古有之。

秦汉时期,园林花木种植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品种多,而且出现了专植园,称之为

“苑”。

隋唐时期,花木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得以长足发展。

至宋代,选择花木开始讲究色泽、姿态,并关注植物季相的景观效应。

明代造园活动普遍,私家园林发展,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出现了著述园林的专著,其中不乏花木造景的文字。计成是明末杰出的造园家,著有《园治》一书,对后世造园影响极深。在《园治》中,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花木造景讲究如诗般的意境,如“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饶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等等。

清代皇家园林高潮迭起,文人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主导,施工技巧和艺术造诣都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木品种繁多,栽培技术更加发展,花木造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现今的古典园林多为清代遗存,当时的花木造景风格,从中依稀可见。

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历经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一方面精进技法,在花木选择、花木种植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化艺术造诣,熔铸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花木配置及观赏方法,在生机勃勃的园林中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二、花木之诗画情境

以诗画情境造园是中国园林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便成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国园林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中国园林不仅表现花木的自然之美还讲究诗情画意,注重花木的意境烘托。在传统园林里,花木营造的文学情境比比皆是,诗境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词境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曲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花木之芳香最能慰藉人心,是诱发幽思、抒发情怀的最佳媒介。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沉醉其间,四时吟唱抒怀。

花木季相也是文学吟咏的重要素材。春之桃溪、夏之荷池、秋之菊篱、冬之梅阁,令多少文人雅士沉醉其间。季相体现了花木应时而变的物候特征,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花木兴衰更迭,四季景致多变,诗情画意常在。

中国园林的花木兼有抒情、言志的功能,植物往往被赋予人格的象征寓意,借以舒张情怀,寄托心志。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文人而被称作“四君子”,其中:梅孤傲,俏也不争春;兰幽雅,有“花中君子”美称;竹清逸,气节高尚;菊坚忍,百花凋零它独放。传统园林的花木配置,潜在地表达着园主的精神境界。在花木配置中,常以松柏常青象征长寿,以清新荷花象征纯净,以雍容牡丹象征富贵,以婷婷玉兰象征荣华,以灼灼石榴象征多子,以金秋桂花象征功名,以盛夏紫薇象征厚禄等等。

中国画以线为基础,造型简约,重写意,重笔墨意趣。园林与绘画相呼应,其花木造型讲求“古、奇、雅”,常以虬枝古木、点苔老梅、清影幽竹等“描绘”园林。这些花木不仅是园林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园林花木体现多方面的绘画意趣:造型重姿态,配置讲求层次丰富,宾主分明。若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景,便以纤草点缀山石,竹林之下铺就英英地被,令人心向之,神往之,陶醉其间。临水植垂柳,水面便植荷渠,更有浅池锦鳞,戏水鸳鸯,构成诗画般情境。

江南园林是诗画情境的典范。在城市狭窄的街巷中,在局促的咫尺小园内,凿池堆山、种花栽林。或窗前幽篁一丛,或山间古树三五棵,姿态、色泽及景物配置均暗合画理,有如立体的画卷。园林里的景点则在花木掩映之下曲折幽深,营造出诗一般的情境。

结论

花木承天地孕育,雨露滋润,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园林中最具生命灵性的要素。人们观赏其优美姿色,陶醉其馥郁芳香,赞叹其四时之变,从而领略自然亲情。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花木造景造方面有很深造诣。系统整理,深入研究,进而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蓝先琳、史华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丛书——园林花木》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徐德嘉《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

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4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四 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讲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园林和园林里面的景点以及景点的意境,都直接取材于我们的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为主题的园林和景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认为这些以鱼和观鱼为主题的景观,它源于什么?那位同学你说一下。 学: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景占得比重比较多,水生动物里面,鱼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它可以为园林提供更多的活力。 夏:她认为从水元素和视觉的观感的效果,有鱼可以有好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鱼的典故,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的谈话,所以我觉得在园林中引用典故,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增加园林的文化韵味。 夏: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是从文化典故产生的一种联想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

观鱼的园林和景观,比方说杭州西湖就有玉泉观鱼,玉泉观鱼里面还有知鱼桥。那么到过杭州的同学就知道,杭州西湖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景点,“花港观鱼”一听名子就觉得非常美。还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北京颐和园里面就有鱼澡轩,我们上一讲里面讲了,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些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是来于《庄子.秋水篇》里面的一段对话,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就是安徽的濠河、濠水,梁就是河上面的桥。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水里面的鱼自由自在的游,他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看鱼在水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是鱼很快乐呀。惠子不是一个辩论家吗,是一个辩手吗,他还能放过吗,马上就出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晓得与快乐呢?庄子是何许人也,马上又回击:“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呢?这段话对然很简短,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段带有睿智的对话,让中国的读书人想象了两千多年,追求了两千多年。中国古典园林里面那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都是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的。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这些园林,到这些关于鱼为主题的景观去观赏的话,你想到庄子、惠子那一段带有睿智的对话,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去回味的。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2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二 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一、一池三岛的起源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一种景观格局——挖一个池,池里面呢,建一个桥啊,堆几块石头啊,很多人看到,就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很多学校里面就有这样的布置,那么受到这样的布置呢,就要说到神话,涉及我们的神话。 我先说一下我们民族的神话。中国的神话有两大系统,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范围里面的东西。哪两大系统呢?一个就是昆仑山系统,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神话系统,所以我们说中国有一座神山,这座神山就是昆仑山,这是一套神话系统。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后来又形成了一种神话系统,这就是东海仙山系统。东海仙山系统在战国时候就有它的一个初步的形式。传说东海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好得不得了,也美得不得了,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的地方。比方说在先秦时期对这个就有流 传。据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到东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了,秦始皇比较迷信,有那样的权力,有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就想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对那个东海神山非常的向往。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方士,就来

忽悠秦始皇,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徐福。徐福忽悠秦始皇说那个东海上面有神山,神山上面长的那个仙药,如果烦人除了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就要追求长生不老,这正好应了他的愿望,他有所求才被徐福这样的人忽悠。秦始皇求仙不成,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对东海神山的那种向往、那种追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个不了的情结,他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一个池,这个池也就是湖,湖和池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的说就是池小湖大,其实也不尽然,也有很大的池,比方说这个昆明池——汉武帝上林苑里面挖的那个池就非常大,所以池和湖是相对的。那么秦始皇求仙不成,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池,池里面堆山——象征着东海和东海上面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以寄托他的一种愿望。 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很荒诞的,是非常荒唐的,但是他的这种布置,就在园林里面的这种布局很有特点。乃至于起源于求仙这种荒唐的思想,但是这种园林的格局很有特点,于是就传承下来了。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单位、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格局。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这种格局,很多人看 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跟大家讲了它源于秦始皇的求仙。那么这种格局是秦始皇在他的兰池宫里面创造出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的看到。我们现在的景观布置里面,还经常用到这样的一种手法。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布局好啊。园林里面挖池,池里面有水,水波荡漾。我们面对这个池水,可以引发我们的想象。池里面如果光有水的话,如果水面大了,我们观赏的时候就非常单调,在水里面堆积假山,可以让这个水面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使整个园林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这个就是一池三山这种布局的特点。所以起源于秦始皇求仙这种思想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很荒唐的,这件事,但是作为园林的布局确有它的特点,所以它被传承下来。如果没有特点,它可能传承两千多年吗?这是应该认识到的。 秦始皇的兰池宫的建成,在中国园林发展里面是很有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筑山理水,挖池不就是理水吗,在池里面堆山这就是筑山。筑山理水是造园的两大手法,并举——同时进行,首见于文字记载,这个实例就是秦始皇的兰池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开启了皇家园林里面求仙的先河,这两点很有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6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六 第六讲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首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叫比德思想。比德,就是君子比德,这是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理性主义精神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观照往往同人的伦理道德相联系、相比照,而形成君子比德的思想)。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它具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品质或者叫性质。比如说梅花凌寒而开,你看漫天飞雪的冬天,别的话都凋谢了,梅花它开放了,不畏严寒。竹子中空有节,中国人历来讲节气。还有玉石宁碎勿折,具有这样特殊的品质,所以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君子,追求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学习的榜样,追求的一种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比德。大家也晓得,它是起于而且形成于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做人是很有影响的。 那么我们园林里面就是比较多的突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把君子比德的思想,同中国园林的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园林里面有山水、花木这

些元素。那么造园的时候,赋予这些元素的比德的这种思想,那就是我们园林里面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二点,跟大家讲一下山水泉石的审美特性。我刚才说了,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园林里面运用体现。怎么体现呢,一方面就是构园要素的处理,那么构园要素里面,在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里面,山水、植物是比较重要的,是精心的去处理的。我们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比方说建筑学、环境艺术这方面的同学,那就更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东西。我们看一下,这个山水泉石在中国人眼里,它是有灵性的,它有时候还是有生命的,它有特点的。我们看一下,中国山石观赏形成一种观赏文化。对于石头,如何去观赏它呢,那么中国人眼里石头它有特性,而我们通常说的观赏石头,特别是江南的湖石——太湖石,观赏它有漏、有透、有瘦,有着三种说法。这就是李渔——清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学家,在他的《闲情偶寄》里面就写到,石的观赏有三大特点,就是透、漏、瘦,后来有人又加了一个“皱”。这就是中国人观赏石头,它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的一种状态,是不是啊。石头这种奇怪的形状、独特的形状是大自然造成的,不是人工做成的,这就叫做鬼斧神工,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追求自然天成。所以我们去欣赏它的时候,就可以懂得这一点。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三 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我们今天讲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那么自然界的美景丰富多彩,有高山大河、平岗小溪,也有茫茫海洋,还有涓涓流泉,相比较有悬崖绝壁,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你看有气势宏大的那种美,也有秀丽精致的那种美,非常丰富。我们不能把自然美景照搬到园林里面,园林装不下啊,那么中国古代造园就是把自然美景,进行概括、提炼、浓缩,在赋予它人的感情、人的寄托和人的追求,再把它表现在园林之中。实际上园林的景观就是进行人化,人化也就是诗化、美化。自然界的景象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园林的景观的意境,就是来表现的自然界的景象。 你比方说的西湖就有平湖秋月,这就是表现自然风光,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化,也就是诗化,诗化自然风光的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看一下非常美是不是。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人化,把它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诗化,再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自然风光。你看平湖秋月。 这是的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大家看一下月是自然界的,

风是自然界的,把它浓缩了以后、概括了以后,在园林里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看非常美。 这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一听它的名字就富有了诗意。中国的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园林的园名和景点的名字都非常的美。中国人很注重名字,园林耿更是如此。我们一听这样的园林,没有去就感到有诗意。看看远香堂,多美。还有留听阁,多美。这就是拙政园里面的两处著名景点。远香堂,它取于宋代著名理学、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里面说到的“香远益清”,这就是它的来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叫留听阁,为什么叫留听阁,它也是来源于一些著名的诗。唐代晚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商隐,大家都比较熟悉,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骆氏亭寄怀雍兖》,这首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听”就是取义于这首诗。你看园名很美,它的取意也是来自与自然界的一些美景。 我们看到这些就想到,我们来诗化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正如乾隆,清代的皇帝乾隆所说的“贵在神似”(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集景式园林,滥觞于晋,经隋唐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我们看一下中国很多园林,比方说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面,大概有一百多个景点,都是来自于江南的一些美景,甚

花卉与中西方文化

花卉与中西方文化 花卉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浓缩并物化了东西方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件有助于深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中西花卉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花卉和中西方大批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事件,复杂的人俗风情,以及和天候,节序,地域,时尚等等无边无际的人文内容相连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自《诗经》与《楚辞》开拓了花卉入诗的先河,引花人诗、以花喻人、借花言志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西方大多数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花木的情结同样悠久而强烈。本文拟就东西方中花木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探讨东西方植物文化的某些特征,从中窥知东西方文化的意蕴及差异。 一、花木的象征意义 东西方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赋予花木的象征意 义异大于同,对花木习性的观察和所产生的联想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和民族特性。 1、象征薏义相同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再加上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东西方民族赋予一些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基本相同。如:在东西方文化中,月桂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福建地区古越人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古希腊人也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此外,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西方中一些花木的喻义为东方所接受。如:玫瑰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均己被中国文化认同。 2、象征意义不同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东西方国家对同样的花木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花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性。如:在中国松、竹、梅、兰、荷花、菊花和牡丹等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象征顽强和高洁。梅、兰、竹、菊因高洁的品质而被称为"四君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国色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二)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 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北京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 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 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 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 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 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 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 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 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 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 “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 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

——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 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 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 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 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从花木的象征意义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花木的象征意义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自《诗经》与《楚辞》开拓了花卉入诗的先河,引花人诗、以花喻人、借花言志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西方大多数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花木的情结同样悠久而强烈。本文拟就东西方中花木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探讨东西方植物文化的某些特征,从中窥知东西方文化的意蕴及差异。 一、花木的象征意义 东西方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赋予花木的象征意 义异大于同,对花木习性的观察和所产生的联想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和民族特性。 1、象征薏义相同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再加上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东西方民族赋予一些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基本相同。如:在东西方文化中,月桂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福建地区古越人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古希腊人也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此外,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西方中一些花木的喻义为东方所接受。如:玫瑰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均己被中国文化认同。 2、象征意义不同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东西方国家对同样的花木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花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性。如:在中国松、竹、梅、兰、荷花、菊花和牡丹等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象征顽强和高洁。梅、兰、竹、菊因高洁的品质而被称为"四君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国色天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有着一种特别微妙的褒扬和情感气氛,而西方人对此却难以领略。 此外,汉语的谐音也赋予了一些花木独特的象征意义。如:因杏与"幸"谐音,杏便象征幸福。水仙的字面含义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标志。枫叶不仅能呈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而且因为“枫”与"封"谐音,故有"受封"的意思。由于汉英文字在发音上的差异,若不懂中国文化,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花木所蕴涵的文化意味。 西方人所重视的是rose(玫瑰)、lily(百合)、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oak(栎树) 、palm(棕榈)、olive("橄榄)等。在英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文化色彩最浓。栎树象征勇敢顽强;a heart of oak比喻刚强勇敢的人;"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比喻像栎树一样坚韧顽强。棕榈象征着胜利,carry off the palm的意思是获胜、得奖; in sb.’s palm days即在某人的全盛时期;yield the palm to sb,是向某人认输。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栎树和郁金香等西方人珍爱的花木在中国不多,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的中国人不可能了解它们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信息。 第二,不同文化对同样的花木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可能不完全对等,其象征意义可能部分重合,部分错位。如:百合喻"纯洁"。英汉语义重合。但是,英文中lily还象征"美貌",如lilies and roses(花容月貌),as fair as a lily(美如百合)。在汉语中百合却无法引起此种联想。 第三,有些花木在两种文化中人们联想的特征不同。如:在汉语中,人们常以"桃李满天下"来比喻一个人门生众多。桃也是长寿的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而在英语俚语中,peach(桃子)则指漂亮女子、杰出的人或极好之物。plum(李子)指"受到高度重视的事物,尤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

浅论中国园林文化 摘要:本文从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国南北园林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园林、南北园林、苏州园林 一、园林的定义: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

从花卉文化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花卉与中西方文化浅涉 花卉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浓缩并物化了东西方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件有助于深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中西花卉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花卉和中西方大批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事件,复杂的人俗风情,以及和天候,节序,地域,时尚等等无边无际的人文内容相连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自《诗经》与《楚辞》开拓了花卉入诗的先河,引花人诗、以花喻人、借花言志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西方大多数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花木的情结同样悠久而强烈。本文拟就东西方中花木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探讨东西方植物文化的某些特征,从中窥知东西方文化的意蕴及差异。 一、花木的象征意义 东西方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赋予花木的象征意 义异大于同,对花木习性的观察和所产生的联想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和民族特性。 1、象征薏义相同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再加上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东西方民族赋予一些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基本相同。如:在东西方文化中,月桂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福建地区古越人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古希腊人也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此外,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西方中一些花木的喻义为东方所接受。如:玫瑰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均己被中国文化认同。 2、象征意义不同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东西方国家对同样的花木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花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性。如:在中国松、竹、梅、兰、荷花、菊花和牡丹等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象征顽强和高洁。梅、兰、竹、菊因高洁的品质而被称为"四君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国色天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有着一种特别微妙的褒扬和情感气氛,而西方人对此却难以领略。 此外,汉语的谐音也赋予了一些花木独特的象征意义。如:因杏与"幸"谐音,杏便象征幸福。水仙的字面含义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标志。枫叶不仅能呈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而且因为“枫”与"封"谐音,故有"受封"的意思。由于汉英文字在发音上的差异,若不懂中国文化,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花木所蕴涵的文化意味。 西方人所重视的是rose(玫瑰)、lily(百合)、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oak(栎树) 、palm(棕榈)、olive("橄榄)等。在英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文化色彩最浓。栎树象征勇敢顽强;a heart of oak比喻刚强勇敢的人;"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比喻像栎树一样坚韧顽强。棕榈象征着胜利,carry off the palm的意思是获胜、得奖; in sb.’s palm days即在某人的全盛时期;yield the palm to sb,是向某人认输。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栎树和郁金香等西方人珍爱的花木在中国不多,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的中国人不可能了解它们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信息。 第二,不同文化对同样的花木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可能不完全对等,其象征意义可能部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宋代则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时期,园林主题园大量出现,文人将绘画所用笔墨换成山石花草,完成三度空间的立体画。元代带有不同于汉族的异域文化因子的皇家园林放出异彩,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江南私家园林在城镇星罗棋布。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王学左派的高扬人欲,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后辉煌,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但随后逐渐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鼎盛后的滞化现象,园林趋向定型化和程式化。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异质文化因子逐渐增多,出现了以传统为主、中西合璧的园林,或以西洋园林为主,辅之以传统艺术手段的园林样式。 ·发展简史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 植物在人们眼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人们往往托物言志,将植物与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作为象征已融入了文化的精髓。汉英植物词的联想意义也由于其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典故、审美心理、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1. 桂—— laurel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荣誉”联系在一起。 桂树四季常青,桂花香气怡人,所以桂树深得人们喜爱。中国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称之“桂冠”。中国封建社会举人若考中了状元,人们便形容为“蟾宫折桂”,喻指夺得第一名。 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laurel wreath 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所以也有laureate(桂冠诗人),gain/ win one’s laurels(赢得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 (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大觉)等相关表达。 2. 桃—— peach 桃peach,其花有淡红、粉红、白色等,其果白里透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女。所以,汉英语都有将桃peach 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双颊的颜色)和美好的事物。例如: She is really a peach. 她真是个美人。 peachy cheeks 桃腮 What a peach of a study!? 多好的一间书房! 颜如桃瓣、面若桃花(rosy cheeks,said of a girl) 桃在汉语中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还有爱情的联想。故中文里有“桃花运(luck with the opposite sex)”、“桃色事件(love affair)”。另外,汉语因其典故还有“桃花源(Peach-Blossom Spring, a wonderland like Shangri-la)”等表达。 中国人还用桃象征义气、友情和长寿,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蟠桃祝寿。另外,中国有桃木能驱邪避秽之说。 3. 草——grass 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众多、默默无闻”的联想。 英语grass roots表示基层,相当于汉语中的“基层”、“民众”、“草根”;在美国grasseater指指不去主动所要贿赂但会接受贿赂的警官,刚好和meateater相对,后者表示主动索要贿赂的警官。 汉语里有“草木皆兵”(see every Bush and tree as an enemy soldier; be in 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的典故;还有以草表示“低贱、作贱”之意,如“草菅人命(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