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至于清朝中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四十字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
进奏院状————最早的官报
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
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
现存的唐进奏院状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尚有两份存世,均为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报的实物。
“开元杂报”
现存最早述及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为“开元杂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建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
2、定本制度的建立
(1)“判报”
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
这一判定工作,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2)“定本”
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
这一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3、宋代官办邸报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
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
三是大臣奏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小报一直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始终未因统治者的厉禁而根绝。
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时间“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发行人及消息来源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府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有所谓的“内探”、“省探”、“衙探”。
4、内容
“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朝廷大臣之奏章,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等政治性材料
5、出版方式
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了
6、读者
范围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7、小报出现的原因:
(1)政治原因。
为统治阶层,官员服务
(2)商业驱使。
盈利
(3)技术支持。
印刷术发达
(4)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了。
8、“小报”命运——统治者的查禁
一是加强消息来源的管理,对进奏官实行五人联保的监督机制;
二是量刑日益升级,从一般的“听人告捉”、“密切跟捉”,发展为“流二千五百里”
9、对“小报”的评价
小报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
其时效性、新闻性较强。
小报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小报的内容仍然限于朝廷政事,读者也仍属统治阶层,只是官报的一个补充。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1279—1368年)
元朝取消进奏院制度,进奏院状报随之停办。
驿传制度:宣使,奏差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1368-1644)
抄传和发行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一是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
其次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最后是提塘(抄传诏旨和章奏,经过筛选和复制,形成邸报)
邸报的内容:
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言行(起居注)和有关皇室的消息,官吏的任免和觐见,臣僚的章奏(篇幅最多),军事信息,社会新闻(女子生髭,各地祥瑞)
三、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
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出现,是明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
当时既有提塘官主持的官报房,又有抄报人组织的民办抄报行。
抄报行不仅供应外地官府的邸报,还为京官们抄送邸报,因为明代的京官必须自费订阅邸报。
明代邸报保存至今的,一是《万历邸钞》,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二是《天变邸抄》。
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主要是涉及军事、刑狱和朝廷机密等方面的内容限制最严。
一、清代的官报
清代也存在类似明代的官报。
其发布方式、发行渠道与明代十分接近,起主要作用的依旧是提塘。
官报的内容:宫门抄(皇上起居、召见大臣),上谕,臣僚章奏(多数只列出目录)官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一般的平头百姓与官报无缘,即使能看到,也往往受到干涉。
清初就有禁止“胥役市贩”阅读官报的记载。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
省塘(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
主要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抄传工作
提塘小报
所刊载的是提塘官们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
在一般官员的心目中,它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
提塘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往往是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
“四川程如丝畏罪自杀案”(雍正五年1727)
(2)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因不实报道雍正端午游园活动,报人何遇恩、邵南山获斩刑(1726)
(3)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乾隆年间“伪传邸钞案”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最早的民间报房:公慎堂
京报: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
(1)《京报》的起源
民间抄报人,又称“京报人”,因此“京报”这一名称大约在明末开始出现。
之后,“邸报”这一名称逐渐为“京报”所取代。
但是,最初“京报”只是邸报的别称而已。
驻京提塘官称为“京塘”,京塘抄发的邸报称为“京报”。
(2)《京报》的成熟
《京报》来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
《京报》的印制任务由与内府有关系的荣禄堂南纸铺承担,其性质仍然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可以公开的宫门钞、明发谕旨和大臣章奏等。
(3)《京报》的发售与送报人
民办的京报房不仅专司抄报工作,还公开发行销售《京报》。
以负贩为生的山东登州人,将过期的《京报》携带到北方去试销,也十分畅销,后成为专职送报人。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1)马礼逊与米怜
18世纪末,英国开始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成为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
181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威廉·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系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自创刊后一直担任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麦都思、梁发等。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及形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雕版书本式,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附会儒学是其主要宣传策略。
(4)《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等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1823年7月,《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在巴达维亚创刊。
1828年,《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
1827至1828年间,《依泾杂说》在澳门出版。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
(1)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初受荷兰布道会派遣于1824年到暹罗传教,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联系,并在1831年间来到中国。
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现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
在宣传策略上同《察世俗》。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业务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
发表《新闻纸略论》(1834年1月),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的物价表。
(4)《各国消息》的创刊
《各国消息》于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该刊也是一份中文月刊,每期3至8页不等,连史纸石印,创办人和主编为麦都思,助理编辑为麦都思的女婿奚礼尔。
《各国消息》的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的内容已不复存在,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第二节外文报刊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蜜蜂华报》等葡文报刊的率先问世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4年1月3日,第二份葡萄牙文报纸《澳门报》(Gazeta de Macao)问世。
19世纪30年代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
二、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19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8日,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创刊,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
进入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不仅英国人继续在华办报,美国人也开始加入了办报的行列。
第三节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一、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报刊开始在香港出现。
香港报业的发展,也完全以英国为楷模,商业性报刊开始出现并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自1841年至1850年的十年间,香港先后出版过9种英文报刊,其中影响较大、发展较快的都是外国商人按照商业性模式出版的报纸。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Hongkong Gazette)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二、《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
1842年后,大批英文报刊先后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纪录报》(HongKong Register)、《德臣报》(The China Mail)、《孖剌报》(Daily Press)、《香港电讯报》(Hongkong Telegraph)等。
1860年前,《德臣报》、《香港纪录报》和《中国之友》三报鼎立。
三、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1)香港中文报刊的出现
《遐迩贯珍》:
1853年创刊,传教士主办。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香港中文商业性报纸的出现
中文商业性报纸出现,从英文商业性报纸中孕生。
1857年11月3日,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1864至1865年前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
第三讲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
一、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1)广州报业的缓慢复苏
1865年,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
(2)上海报业的出现
1850年英文周刊《北华捷报》1864年《字林西报》。
(3)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现
1857年1月26日,《六合丛谈》创刊,系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刊物,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4)上海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出现
1861年11月19日,中文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创刊,由字林洋行出版。
二、宁波、福州、汉口等各地报业的出现
(1)宁波报业的出现
《中外新报》1854年创刊;
(2)福州报业的出现
1858年10月12日,英文《福州信使报》在福州创刊,由英国人主办。
(3)汉口报业的出现
1866年1月6日,英文《汉口时报》创刊,由美人汤普生(F. W. Thomson)主编。
(4)香港报业的发展
1873年,《中外新报》由国人独立主办。
1871年,《中外新闻七日报》
第二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形成
(1)《申报》的创刊
时间:1872年
创办人:美查(Ernest Major)。
(2)商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三报鼎立:
“申”《申报》
“新”《新闻报》
“沪”《字林沪报》
(3)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新发展
《万国公报》
(4)天主教报刊的出现《汇报》
《圣心报》
(5)外报渐行于内地
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
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6)京津报业的出现与发展
北京:1872年,《中西闻见录》创刊
天津:1886年,中文《时报》和英文《中国时报》
1894年,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创刊。
二、《申报》在创新中发展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1)《申报》在创新中发展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开报纸副刊之先河;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1876年3月30日,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民报》。
(2)《申报》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1872年,《瀛寰琐记》创刊。
1877年,《寰瀛画报》创刊,为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吴友如主编。
(3)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新闻时效性观念提高;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新闻编采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节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外报在华垄断及其侵略本质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知识、各国地理、历史和现状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市场经济、议会政治、出版自由、男女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新闻业务
新闻管理
新闻人才
第五讲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1)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刊。
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
(2)《时务报》的出版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等宪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梁启超与“时务体”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概说
1897年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开始兴起,主流是维新派报刊,主要有:
《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
(2)《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
康广仁是创办人之一。
(3)《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
严复是创办人之一。
(4)《湘学报》、《湘报》
《湘学报》于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
创办人有唐才常、谭嗣同等。
(5)其他各类报刊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版的其他报刊有《时务日报》(后改名为《中外日报》)、《游戏报》、《苏报》等。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在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时附带上了《请定中国报律折》,提出制定报律问题:“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书译出,凡报单中所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定为中国报律。
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
”
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2)重要新闻法规:
《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报章应守规则》
《报馆暂行条规》
《大清报律》
《钦定宪法大纲》
《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
《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
《著作权章程》等。
二、民族报业的复苏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概说
“新政”以后,新创办的报刊:
1906年为113种
1907年为110种
1908年为118种
1909年为116种
1910年为136种
1911年为209种。
(2)革命派报刊在国内的出现
1902年12月9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大陆》在上海创刊。
《苏报》(1896年创刊)在1902年后也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宣传阵地。
(3)“苏报案”的前前后后
时间:1903年5月
起因:《苏报》刊文邹容的《革命军》以及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部分内容
结果:6月30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于翌日自动投案。
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4)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革命派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中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武汉:《楚报》、《商务报》和《大江报》。
(5)于右任与“竖三民”报
于右任,陕西人,1906年东渡日本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4月回上海从事办报活动,以创办“竖三民”报而闻名:
1909年5月15日创办《民呼日报》,9月8日被查封。
1909年10月3日创办《民吁日报》,11月19日被查封。
1910年10月11日创办《民立报》。
(6)“大江报事件”
《大江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撰写)和7月26日发表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撰写,署名“奇谈”)。
清政府于8月1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有悲,何海鸣闻讯后自动投案。
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月徒刑。
(7)白话报刊的出现及其革命倾向
《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创刊于上海,由林白水主编。
《杭州白话报》,创刊于1901年6月20日。
《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13日在芜湖创刊,主编是陈独秀。
《京话日报》,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是彭翼仲。
(8)《大公报》的创刊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报头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
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满族人英华(敛之)。
《大公报》宣称其办报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
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
(9)上海《时报》与《东方杂志》
《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创办与主持社务。
《东方杂志》1904年3月11日创刊于上海。
(10)立宪派报刊的出现
一是立宪派分子个人创办的报刊,如《政论》月刊、《国风报》、《国民公报》等。
二是立宪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主要有
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报》
四川的《蜀报》
贵州的《黔报》和《贵州公报》
广东的《广东自治研究录》等。
(11)清政府官报的出现
1902年,袁世凯率先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
1907年11月5日,宪政编查馆主办的《政治官报》在北京创刊。
三、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报纸,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新闻标题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
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
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评论形式多样。
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
(1)概说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2)《清议报》
时间:1898年12月23日
主编:梁启超
办报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性质: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3)《新民丛报》
时间:1902年
主编:梁启超
性质:保皇派报刊,半月刊,仿效西方综合性杂志风格。
后来与《民报》展开笔战,遭惨败,不得不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中国日报》的创刊
时间: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
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性质: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2)留日学生报刊的出现
1900年11月1日,《开智录》创刊,为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
1900年12月6日,《译书汇编》创刊。
1901年5月10日,《国民报》创刊。
(3)留日学生报刊的日趋活跃
1902年12月14日,《游学译编》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1月29日,《湖北学生界》月刊在东京创刊,后改名为《汉声》。
1903年2月13日,《直说》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2月17日,《浙江潮》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4月27日,《江苏》月刊在东京创刊。
(4)《民报》的创刊
时间:1905年11月26日
性质: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意义:《民报》的创刊,是这一时期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
孙中山亲自撰写的该报《发刊辞》中,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5)《民报》发起大论战
《民报》率先同最有影响的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屡遭扭曲
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法令的颁行
《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之争
二、袁世凯及各派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宋教仁案
《戒严法》等《报纸条例》《出版法》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年下半年,袁世凯乘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及其他异己报纸。
据统计,到1913年底,北京只剩下20余家报纸。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1)概说
内因:袁世凯和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用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五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
(3)汪汉溪与《新闻报》
1922年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抢先刊发。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备。
第三节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
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新闻摄影照片越来越多的运用;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
(2)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1916年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创办大型日报《京报》,并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其他名记者
林白水,刘少少、徐彬彬,政之、张季鸾等
第七讲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创办于1835年的法国哈瓦斯通讯社。
通讯社和商业报刊是一对孪生儿。
二、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背景:1870年“三社四边”协定
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
《字林西报》
《国闻报》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1、中兴通讯社(第一家国人自办通讯社)
时间:1904年
地点:广州
创办人:骆侠挺
主要向香港、广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1910年,“全国报界促进会”在南京成立,通过了“设立各地通信社案”。
2、邵飘萍1915年创建东京通讯社
1918年创建新闻编译社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创办在上海创立,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之。
4、张竹平与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是张竹平。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世界:1920年美国
中国:1922年12月,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
二、当局对无线电广播的管制
1923年1月23日首次播音,3月14日被取缔。
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6年,刘瀚在哈尔滨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0月1日开始正式播音。
第三节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创始人: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
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