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安庆教研网
黄老思想与汉初黄老政治
岳西县职教中心王燕舞
前言: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推毁旧世界的同时,人们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新世界。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
一、黄老思想的渊流
黄老思想中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稷下之学中把这种以道法为主,兼收各家之学称为“黄老之学”。而司马迁将老子、庄子、韩非等合为列传,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渊源看,“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老子与当时兵家、法家也密切相关,可见所谓黄老之术是假托黄帝而以老子学派为主体的一个学派,它借黄帝之名,引老子之学,兼收百家,辅以时代物证,产生于战国,形成于汉初。
老子尚清静、虚无,做事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应万物;尚“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历来都认为《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魏晋以前,就认为《老子》是治道之人作,教人南面之术,即帝王之术,是一个十分讲究权势与策略的著作,可见道家一开始也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的学派,黄老学派虽是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但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是黄老之学主干。
春秋时期的“无为而治”的一般含义正如孔子所说:“无为而治者舜也与!无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但当时的现实情况仍使孔子主张用礼来仁义治国。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阐发了系统主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无为”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亡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顺手“自然”便没有办不成功的,那“无为而无不为”。
二、汉初黄老政治
黄老之学本身所固有的思想内涵,清静无为,俭朴寡欲的主张,成为汉初新黄老学说的根基,同样是时代的产物。面对秦短祚而亡,汉初陆贾等一批黄老思想家首先以政治家的面目出现,他们和萧何、刘安等人一道,思考现实,使新黄老学说内容更丰富,称之为新黄老学说,用以指导现实。新黄老学说“不仅讲道,而且讲法,以无为掩饰无不为”4。但他们主张的无为而治有个前提,即“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6。
适应时势的新黄老学说迅速成为黄老政治的核心思想。所谓黄老政治即黄老而治,无为而治,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物证,它的本质是休养生息。司马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6。黄老政治成为汉初治国的基本方针原因有:
其一,汉初反秦之弊为黄老学说兴起创造良好条件。
其建国以后,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没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国家经济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要恢复经济,稳固统治,必须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秦短暂而亡,源于它的暴虐轻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统治破产的标志。汉初的统治者们处处以秦亡为戒,如刘邦大封同姓王即是一例。“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7。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
其二,源于陆贾、贾谊等人的政治实践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黄老思想,成为汉初治国方针,却不是一步到位的。秦的灭亡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庙堂之中汉的统治者。陆贾、贾谊等总结秦亡原因,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义。秦思想僵化,没认识到取与守,攻与守的不同,一旦国家有战争,国家的所有经济、政治活动都要服务战争。陆贾提出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又曰“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8。攻天下生死两不立,而守天下是二者要并存,不能将百姓当成敌人看待,若百姓难以生存,则君主也难以生存。因此君民关系要协调,要施行仁义,让人心服,行仁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这直接反映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如果说陆贾是“汉初第一个提出运用黄老思想指导政治的人”,那么刘邦宿将曹参则是“首先实践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9的人。曹参相齐王刘肥时,就采纳胶西学者盖分意见,休养生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10。后继萧何为相国,“兴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仍奉行“清静无为”。曹参辅佐惠帝,论政绩不及高祖,但却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有助于安定社会,其影响正如《史记》中
民歌所颂:“萧何为法,颟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11。
陆贾将法律与仁义对立,而贾谊认为法律和政治是仁的基础,可见贾谊比陆贾在总结秦历史教训的认识上前进了一步。
汉初人口与秦代相比,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统治者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12。刚经历农民起义风暴的西汉统治者再也不能因循秦制,只能采取一些较现实的措施。从前202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刘邦以萧何为相,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大小及军功爵位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规定“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13。“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色,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14。含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其县,复故妥田宅”15。地主返乡,农民返籍。同时“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16。减轻田租税为“什五税一”之制,奖励肯荒,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汉汲取秦滥用刑罚前车之鉴,正如陆贾在《新语·主德篇》中所说:“君子之为治也,诀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到惠帝、高后时期继续推行无为政治。如惠帝即位之初,采取曹参的“宽刑简政”主张。废除族诛法、妖言令两项酷法。针对当时的人心思定,惠帝继续减轻田租税率,增加劳动人口与民休息,以稳定社会。
文帝即位之初,面临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经济上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财务仍然十分衰弱,农民贫困,地主农民矛盾再次激化。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生产,文景仍奉“清静无为”,极力推行无为而治。加之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信奉黄老之术,贾谊视“安民”为治乱之本,使文景年间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文景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17,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除此之外,还减少地方徭役,开放山泽禁苑给农民耕种,颁布振贷鳏寡孤独的法令,这些都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活的安定,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文景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惩恶之秦之政,议论各在宽厚”18。施行约法省禁政策。通过兴教化,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劝励百姓勤于农事,以保持社会稳定。总之文景时期的刑罚,并之秦和惠帝高后年间,都更为宽刑简政,是无为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君臣关系,文景多是宽容谦让,以礼相待,但对诸侯王的宽容甚至放纵终成祸患。
三、黄老政治对汉初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