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布朗解析霍桑矛盾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布朗解析霍桑的矛盾心理

摘要霍桑的作品多数探讨清教背景下的人性和道德问题。《好小伙布朗》就属此类短篇故事:短小精悍,弥漫着诡秘氛围和幻觉;并以其内涵丰富而为很多国内外评论家所着迷。令人惊叹的是,对于这一短篇故事,历来的评论都是众说纷纭,解读大相径庭。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分析故事的写作背景、象征手法及内容细节,并由此推论出其可靠的最终解读。另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霍桑与故事主人翁布朗的密切相关性,尤其是二者矛盾心理的一致,从而使作者的矛盾心理和复杂的内心挣扎跃然纸上。

关键词:清教幻觉象征矛盾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和故事多是讨论人性和人类道德问题,但其入手角度和选材以其独有特色而见长。其短篇故事《好小伙子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1835)属于霍桑创作的“心之寓言”短篇力作之一。这一短篇故事被评论家d.m.mckeithan认为是霍桑作品中最好的。但事实是:霍桑在创作这一短篇故事时,年仅21岁,还处于文学创作的初始阶段。

年轻的霍桑所创作的《好小伙布朗》以丰富的内涵而著称。对于小说主旨的准确解读和主人翁布朗的心理的正确分析是读者对霍桑当时矛盾心理的认知的关键所在。因为,文学作品大都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反映。本故事中布朗的祖先让他背负家族带来的强烈罪

恶感和耻辱感;其成长的环境使他倍受清教氛围的影响,继而让布朗对世界、对人失去信任。布朗的森林之旅途径幽暗的树林,遭遇无尽的阴霾和黑暗,亦真亦幻的经历正体现了霍桑本人的诸多困惑和矛盾。霍桑对于自己祖先的感情,对宗教的态度也同样充满了矛盾。布朗抑郁而终,故而可见霍桑内心也是极其忧郁、痛苦的。透过布朗的森林之旅,读者可以分析霍桑对于清教的态度和对人性的认识,进而推论出作者对于“原罪”的看法:作者对于人生究竟是彻底地绝望了,抑或是仍然抱有希望。

一作品解读

关于《好小伙布朗》的多种解读,主要归功于作者在写作时所设置的诡秘氛围,可疑的细节,以及有趣的结尾。这些因素使获得一致的最终解读确实成为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许多评论家曾着眼于讨论这一短篇故事的主题,写作技巧,象征手法,以及其它有关联的论题。其中有的讨论故事的背景知识——清教,有的则讨论写作技巧或是象征手法。事实上,讨论的关键问题应该是:霍桑描述的一系列发生在森林中的事件是被作者当作事实描述,还是被当作布朗的幻觉描述的。这点对于讨论此故事的主题是个突破口。自19世纪至今,关于《好小伙布朗》的主题的讨论评论家所持观点各异。这和霍桑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别具匠心的措辞都给读者以丰富的个人空间。在众多评论《好小伙布朗》的文章中,许多文章只是旁敲侧击,避开问题的关键所在;有的则拐弯抹角地暗示布朗对他人的不信任或是人类的虚伪,是引起

布朗悲剧的原因所在;有的则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指出布朗在森林里的经历或是事实,或是幻觉。

根据笔者分析,导致布朗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布朗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他信奉的是“人性本恶论”。第二,布朗对森林中所发生的一切只见其一,而不见其二。他错把幻觉当真实的经历。然而,正是故事中模棱两可之处才是解读的关键。根据故事的细节进行推敲,其主题就会逐渐明晰了。此故事是有关布朗森林之行的;这次出行是由于主人公当时的特别目的而策划的。但故事中并未指明布朗的邪恶目的具体是什么。根据故事的内容推断他的目的很可能是去发现别人罪恶的秘密。他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完美的,其必然有人性的弱点甚至是最黑暗的一面,但他很可能在自己周围从未发现过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证据。他不确定自己对人类的不信任是否有道理。于是,布朗开始了森林之旅,探索之旅。显然,他的目的是要发现人性的黑暗面,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一分钟也不愿拖延,新婚不久便踏上了探索“秘密”的不归路。这也正和霍桑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探索是相吻合的。

众所周知,所有男性清教徒按照习俗都在其姓氏前加上“goodman”。在当时宗教背景下,这个词只被当作“先生”这一称谓使用。但考虑到故事的主题,在这个短篇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叫“young goodman brown”却多少有了些讽刺意味。因为从整篇故事中很难找到什么证据可证明布朗是个好人。他用“天使”一词描述自己深爱着的妻子,但却在新婚不久将她一人留在家中,丝毫

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感受。即使是妻子的哀求也最终没能改变他的主意。其次,布朗企图发现他人罪恶的秘密这一欲望自身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在故事中没有任何理由使他的这一举动看起来合情合理。再次,作者在故事中暗示布朗妻子的名字“faith”是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布朗抛开自己的妻子不顾,从某种意义上就暗示读者,他抛弃了自己的信念;他离家离妻子越远,就意味着他离森林深处越近,也就陷得越深。直至他失去对所有人的信任,甚至是对他妻子的信任。

在故事开始阶段,妻子挽留布朗时,他埋怨妻子怀疑自己。对于自己美丽的妻子的挽留他并未想到是出于对他的爱。他所唯一能够联系到的就是“怀疑”。妻子无奈,只有忧郁地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暗自悲伤。

当布朗开始自己的探索旅程时,他感到自己的罪恶的秘密行动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愧疚感。通往森林的路是阴森森的,加上茂密的树木使之更加黑暗。故事中关于森林的生动描写出现了数次。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诡秘的氛围,也暗示了布朗的精神之旅是罪恶的。在森林中,多疑的布朗觉得每棵树后面都藏着一个印度的鬼魂,他甚至认为魔鬼与自己就近在咫尺。很清楚,在主人公进入森林深处之前,他已认为自己周围是被魔鬼包围着。这正证明了在他内心深处存在邪念。他很可能是庸人自扰。布朗内心的这些惊恐的独白正是霍桑巧妙的伏笔,它们为后面发生在主人公身边的事做了巧妙的铺垫。

当布朗对着天空祈祷时,云无风而动。这暗示主人公的所见不过是幻觉。此外,霍桑对天空的描写也有其弦外之音。除了布朗的头顶有乌云,整个天空都是蔚蓝的。这一描写虽然离奇,但却暗示——除了布朗,其他人的心都是纯洁的,唯有布朗心中是充满了猜疑。当森林再次无风而作响时,布朗并未察觉其可疑之处。当森林里回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时,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大喊妻子的名字。可见,他对妻子缺乏信任,认为她也参加了这次秘密的可怕的聚会。当一缕粉红丝带随风飘落时,布朗的直觉告诉他那是他妻子的,妻子背叛了他。可悲的是布朗从未想到过其它的可能性,例如撒旦用其魔力变出了这个丝带欺骗他,或者这个丝带是凑巧从别的什么地方飘来的。事实是布朗丝毫没有这样去想的趋势。

霍桑在描写聚会时也用了一些细节来暗示森林里发生的只是幻

觉而已。在这一部分,霍桑的措辞别具特色,多次使用“shape”“figure”“form”等英文单词描述人的身影,对读者起了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留心的读者会明白这些词暗示所刻画的人物仅仅是幻影。此外,故事中关于岩石和树枝由热瞬间变冷的描述也具有同样的效果。经历了这一切,回到家后的布朗完全丧失了生活的希望,不久便抑郁而终。

由此可见,霍桑所塑造的布朗之所以开始他对”恶”的探索,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对人性有质疑。主人公的死,正是清教的“原罪”说和“人性本恶”论所导致的。作者对清教是批判的;此故事的内容与意图正体现了年轻的霍桑对于人性的思索。同布朗类似,霍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