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态度与说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受欢迎程度: 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 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 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 的相似性。
40
思考题: 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关于谈话性节目的思考 ——Talk Shows
41
(3)说服信息
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 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 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 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 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19
3. 态度改变
(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 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 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 渡遵循着最小付出原则。
20
(2)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 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 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 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 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5
认知成分 事 实 信 念 观 点 知 觉 理 解
情感成分 评 价
行为成分 意 向 外显行为
情
感
倾 向
情
绪
偏 好
态度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6
(3)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 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指向特殊个体的 态度更能够去预测态度。 LaPiere教授关于美国人对亚洲人态度的研究
+0.85 +0.37 0.00
高失调是指对两件物品最初评定很接近,低失调指两件物品最初评定差别 很大,无失调是指没有选择权。
30
4. 说服过程
(1)说服模型
Hovland的说服模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说明说服的产 生,主要解释了说服在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
31
Hovland的说服模型 说服信息
阶段1
16
喜 欢 的 程 度
汉字出现的次数
出现次数与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
17
(3)认知理论
Fishbein/Ajze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指向行为的态度 主 观 规 范 行为意图 实际行为
知觉到的控制感
18
(4)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Bem(1972)的自我觉知理论:
人们根据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观察而形成态 度。根据Bem的自我觉知理论,在某些情景下,人们 要等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假如你 问一个朋友她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我想我 喜欢的,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34
(2)说服者
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 较有效。Aronson的研究支持了专家的影响力更大的假设。 同时,“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也对专家资格 的作用加以证实。但专家资格能否推广到其他的领域,没 有证据能够证明。
35
对 说 服 者 立 场 的 态 度
21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
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 改变行为:我不这样做了
22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一:
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
不充分理由(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的作用: 让你从事你不喜欢的事情,并且给你很少的奖励,你会 喜欢这个事情吗?
注意信息
Yes
阶段2
理解信息
Yes
不改变态度
阶段3
接受信息
Yes
改变态度
32
Sears修改之后的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 说服者 说服信息 说服对象 投入程度 作用过程 学习信息 情感转移 免疫情况 一致性 反 说服情境 人格特征 驳 最后结果 态度改变
或者
贬低信息 歪曲信息 拒绝信息
33
Petty & Cacioppo: 认知反应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25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二:
Linder (1967)
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有选择时认知失调高,态度改变 也大;而无选择时人们经验到的失调少,态度也不会有 大的改变。
26
态 度 改 变 量
0.5$
2.5$
有选择
无选择
有选择的时候人们才产生认知失调
27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三: 努力与认知失调:Aronson指出,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 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 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23
喜 欢 程 度
控制组
1美元
20美元
Festinger 和Carlsmith 预测不当理由组(给1美元而撒谎)将经历最大的认知失调,并 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而正当理由组(给20美元而撒谎)没有产生认知失调,所以 态度发生最小的改变。预测得到了的支持。
24
Festinger和Carlsmith认为撒谎的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一是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减少;二是改变他 们对工作的态度。 给1美元的被试之所以态度改变大,是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高, 而给20美元的被试用高的报酬来解释自己的撒谎行为,高的报酬成了解 释反态度行为的正当理由(Sufficient Justification),相当与增加 了一个新的认知用来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不太需要改 变态度。1美元太少,不能成为反态度行为的正当理由,而是不当理由 (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37
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 效果产生影响。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对说服者意图 的看法:为了他人而损害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可信。 Walster 等人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38
检察官 说 服 者 的 影 响 力
罪犯
减少执法者权力
增加执法者权力
可靠性与说服效果
(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
生理指标:皮电反应,心跳,血压等
反应时: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13
2.态度形成
(1)学习理论
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的 学习有三种机制,一是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 系在一起;二是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 事物的态度;三是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 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
14
有可乐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主题 有可乐 癌症治疗 81% 军队规模 67% 卫星计划 55% 立体电影 67% 无可乐 62% 43% 30% 60%
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的态度更积极
15
(2)情感影响的机制:曝光效应
是情感影响态度形成的最有力的证据,它是指 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 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 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 理倾向。
4
(2)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 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 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 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有 利
高可信度 提醒 不提醒 不提醒 提醒
不 利
低可信度
立即
3周后
可信度低的人的影响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 增加(如果人们更多的记住了信息的本身而不 是不相信这些信息的原因的话)的现象。这种 在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的联系 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被称作“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
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态度的问题。按照他提出的ELM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对待说服信息的加工方式有两种: 深层加工(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 人信服,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 人会很快注意到并且反驳它。 表层加工(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关注那些可能使人不经 过很多的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可信。
信息的呈现方式: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的信息效果较 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在 此还需要弄清楚单面与双面说服的问题。
42
被 说 服 的 比 例 ( % )
最初同意
最初反对
单面说服
双面说服
单面与双面说服
43
(4)被说服者
被说服者的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 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 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 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
28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四:
Brehm (1965)
决策后失调: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做出之后均会产生 失调,这种失调就叫做决策后失调,它可以通过改变 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减少。
29
决策后失调的减少
情 境
高失调 低失调 无失调
所选物品
+0.32 +0.25 0.00
放弃物品
-0.53 -0.12 无
失调降低总数
9
态度强度 :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Davidson (1982)发现, 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 强度增加。也就是说,参与可以加强态度。
10
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指态度被 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 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 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7
时间因素: 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 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Fishbein 发现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 要比一月前的民意结果对预测谁能当选更为准确。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8
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 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 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 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赢得朋友并且影响他人。 利用“同辈力量”——让那些被尊敬的人指引方向。
互惠:人们感觉到有责任去回报他们得到过的东西。慷慨地给予你的时间和资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让他人把他们的意图写下来或者说出来。 真诚地强调信息或者机会的唯一性。
45
抗拒理论 根据抗拒理论(Brehm),人们不喜欢自己行动和思想的自 由受到威胁,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时,一种不 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起来,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 的行为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
第4讲
态度与说服
1
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的态度
2
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 3.态度改变 4.说服过程 5.偏见问题
3
1.态度概述
(1) 态度的定义
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 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 情境的反应。
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 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44
Robert Cialdini提出了六个人类相互影响的原则
原 则
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
喜欢:人们对他们喜欢的事物的反应更加肯定。 社会证明:利用他人例子确认怎样思考、感觉和行 动。 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他们公开的许诺。 稀有性:人们珍惜稀有的事物。
应 用
建立专家性;确定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你服务过的 人。
外显态度: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
11
(4) 态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 包括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 而这三种方法常常利用态度量表: 利克特量表 瑟斯顿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
12
间接测量
投射技术: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