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 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 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 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 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
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 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
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
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板书设计
14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 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课堂小结
14 山水画的意境/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14 山水画的意境/ 学后感悟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 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
一下吗?
示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 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 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 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 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 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胸有成竹
14 山水画的意境/
mù
lüè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预习检测 多音字
bǎi 柏树
柏
bó 柏林
14 山水画的意境/
héng 横幅
横
hèng 横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14 山水画的意境/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 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 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解析】A.“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应改为“设身处地”;B.“胸有成 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与语境不符,可改为“了然于心”; D.“吹毛求疵”意思是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的两个关键
学提 会高 欣欣 赏赏 意水 境平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灵魂(hún) 气慨(gài) B.朝霞(cháo) 真挚(zhì) C.渲染 (xuàn ) 暮蔼(ǎi) D.颐和园(yí) 惨淡(cǎn)
惆怅(chóu zhàng) 赋予(fù yǔ) 浮光掠影(lüè) 金碧辉煌(huáng)
写作特色
14 山水画的意境/
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
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
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
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意境与意匠有怎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 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知识备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背景资料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
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
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 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 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 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 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
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
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 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 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 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
结。
预习检测
读一读
chóu chàng
惆怅
xuàn
渲染
kuí
夔门
gài
气概
yǔ
赋予
jìng
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zhì
ǎi
真挚 暮霭
yí
cǎn
颐和园 惨淡
lín
身临其境
预习检测 读一读
xiōng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4 山水画的意境/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⑤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 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 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 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 服力。
第二课时
14 山水画的意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 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 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 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 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 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 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写作特色
14 山水画的意境/
❶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 景与情的结合;接着,作者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 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 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 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 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 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 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 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 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 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解析】A.慨—概,怅—chàng;B.朝—zhāo;C.蔼—霭。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2.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广大党员要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做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 B.我国已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 到胸有成竹。 C.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 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D.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 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 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 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 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 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 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 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 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 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 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 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 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
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 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 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 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 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
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 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
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
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板书设计
14 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 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课堂小结
14 山水画的意境/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14 山水画的意境/ 学后感悟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 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
一下吗?
示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 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 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 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 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 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胸有成竹
14 山水画的意境/
mù
lüè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预习检测 多音字
bǎi 柏树
柏
bó 柏林
14 山水画的意境/
héng 横幅
横
hèng 横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14 山水画的意境/
形容建筑物或陈设等富丽堂皇, 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 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
【解析】A.“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应改为“设身处地”;B.“胸有成 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与语境不符,可改为“了然于心”; D.“吹毛求疵”意思是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的两个关键
学提 会高 欣欣 赏赏 意水 境平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灵魂(hún) 气慨(gài) B.朝霞(cháo) 真挚(zhì) C.渲染 (xuàn ) 暮蔼(ǎi) D.颐和园(yí) 惨淡(cǎn)
惆怅(chóu zhàng) 赋予(fù yǔ) 浮光掠影(lüè) 金碧辉煌(huáng)
写作特色
14 山水画的意境/
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
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
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
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
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意境与意匠有怎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 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知识备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背景资料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
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
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 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 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 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 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 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
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
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 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 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 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
结。
预习检测
读一读
chóu chàng
惆怅
xuàn
渲染
kuí
夔门
gài
气概
yǔ
赋予
jìng
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zhì
ǎi
真挚 暮霭
yí
cǎn
颐和园 惨淡
lín
身临其境
预习检测 读一读
xiōng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4 山水画的意境/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说一说: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⑤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 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 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 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 服力。
第二课时
14 山水画的意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 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 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 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 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 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 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写作特色
14 山水画的意境/
❶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 景与情的结合;接着,作者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 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 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 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 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 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 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 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合作探究
14 山水画的意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 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 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解析】A.慨—概,怅—chàng;B.朝—zhāo;C.蔼—霭。
课堂检测
14 山水画的意境/
2.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广大党员要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才能做老百姓真正的知心人。 B.我国已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 到胸有成竹。 C.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 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D.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 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 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 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14 山水画的意境/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 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 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 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 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 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 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 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 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 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
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14 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