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挤出效应

摘要: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关于商品货币市场分析而制定政府政策的理论工具。我国政府提出计划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后,有不少投资者担忧这会进一步挤出私人投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以及各种观念点的综述,认为目前情形下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和”泛挤出效应”淡出。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挤出效应,还是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泛挤出效应”,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是可以以配套措施极力避免。

关键词:is-lm模型分析;挤出效应;泛挤出效应;挤进效应“挤出效应”一般指政府投资及支出会引起抑制私人投资或消

费下降。凯恩斯和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都对”挤出效应”进行了论述,认为与乘数效应相对应,政府购买增加的同时也刺激了物品和劳务需求,引起利率上升,而较高的利率往往减少了投资的需求。财政扩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成本提高导致私人投资减少。各主流经济学流派都是通过利率变动来定义挤效应的,除了传统的从交易角度说明利率变动带来的挤出效应之外,还有从货币幻觉和理性预期角度分析。

一、”挤出效应”理论的派别回顾

(一)希克斯、汉森利用1s-lm模型对挤出效应的揭示

通过is-lm分析,is代表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人的关系,lm 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代表两

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古典经济学派假定货币需求量是独立于利率变化的,即lm垂直于i轴,平行于y轴,得出的挤出效应是零挤出的(图1)。凯恩斯假定私人投资与消费与利率变动无关,即lm垂直于y轴,得出完全挤出的结论(图2)。

通过经典is-lm模型,当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假定增加一笔支出为?%=g,则ls右移至is',右移的距离为y1y3,y1y3为政府支出乘数kg与△g的乘积,y1y3=kg?讇%=g。但实际上收人不能增加为y3,收入增加到y3必须假定利率r没有上升,可实际l利率上升到r2达到均衡。因为国民收入增加引起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没变动(lm未变),因而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挤出了私人投资。

(二)现代货币主义对挤出效应的说明

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如果工人存在货币幻觉,这时名义工资不变,而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仍同物价没变时样提供相同数量的劳动,或者受工资合同约束未能与价格涨同步调整工资,那么,在短期内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产量增加。然而,在长期,货币幻觉消失,工人提供的劳动减少,或要求涨工资,这样投资和产出又会下降.

(三)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挤出”了政府积极干预的效果

y0代表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水平下的国民收人,如果政府认为国民收入水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决定采取积极的干预

政策,扩大需求,总需求ad0会右移到ad1,与as0交于点e1,在e1点产量和价格都上升。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能依据过去的经验和有效信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预测工资和名义利率都会向上调整,as0移到as1,形成ad1和as1的交点e1',而国民收人没有增加,价格水平却提高了,人们的预期”挤出”了政府积极干预政策的效果。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作用机制和泛挤出效应

传统理论界一致观点认为,挤出效应是由于政府公共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间的投资,进而影响社会的总产出。同时存在争议是挤出效应的具体的作用机制问题,主要观点有几下几种:

利率上升作用机制:政府财政支出扩张引起收入扩张,从而增加货币需求,在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引起实际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效率趋低机制:政府行动主体涉及部门多并且层次审批,必然会行动迟缓,投资项目审查不力、仓促上马。另外,基础设施类建设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低效投资增多,高效投资份额减少,导致整个经济效率趋低。

项目资金的竞争机制:由于整个市场的资金数量一定,政府向社会通过举债方式获得资金,使得私人部门对于资金的供给失衡,造成项目资金短缺或者资金约束。

投资资金来源影响机制:政府的资金本质来自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是主要来源而税收的来源最主要的是大型企业,这样的话

会削弱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削弱其投资活力,间接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

投资项目资源竞争机制:在投资项目有限或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与私人,外商投资形成”兄弟竞争资源”的局面,从而民间资金大量剩余,缺乏投资标的。

泛挤出效应影响机制:私人投资虽然在表面上和政府投资是公平的,但是在许多方面存在隐性的”泛挤出效应”,譬如歧视、制度性限制,如融资约束、行政审批等。

三、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问题的分析

(一)从挤出效应形成的机理上分析

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因为利率上升从而导致挤出效应。而现在我国的利率政策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下利率是在上升但是这并不是一定就是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利率也在上升,其原因是由于物价水平的下降而名义利率没有调整。实际上当时物价下降是并不是因为财政政策,相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物价上涨。

(二)政府财政支出是否挤出民间投资

政府财政支出是否引起挤出效应要看投资的方向,用在基础建设,教育或者是消费或者是投资都存在不同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应具体分析,两种投资方式之间存在最优的投资比例,如果公共部门的发展低于他应发展的比例时,公共投资投资则会挤出私人投资,但此时的挤出效应是必要的,此

时被财政赤字挤出的是低效率、低收益的的私人投资。传统的财政赤字挤出效应理论只是一般的讲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具有

一般或平均性质的私人投资,这很可能导致对挤出效应程度的高估。

(三)高额储蓄率的存在导致挤出效应的淡出

政府的直接投资在资本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导致挤出效应的产生,因为政府的投资会占据金融系统内所供应的金融资本,但是在我国近几年内都是高储蓄率,一致在40%以上,因而这种政府投资几乎不会导致私人投资短缺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挤出效应会相应的”淡出”。

(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

在金融危机的启发下,因为商业银行现在更注重风险水平的预防和管理,商业银行更愿意以政府债券的形式而非贷款的形式持有其资产,从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的短缺或者资金链的断裂。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4万亿投资决策时间段,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短时间内没能充分准备可能会造成对私人投资的挤出。

四、中国财政政策”挤进效应”分析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造成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但同时存在挤进效应。四万亿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挤出设施,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住房和风险性相对较大的自主创新领域。从投资目录可以看出私人因怕承受风险很少参与此类项目,因此不会产生挤出反而会有”挤进”效应,原因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