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
预备刚刚进校后不久,班级中一名同学小羽就摔伤骨折,腿部要动手术打钢钉。手术后,我带着班长去了小羽家里看望他,他家真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和父母租住在郊区一间私房中,中间就用一条帘子隔开两张用木板架的床、一张桌子摆放着一些日用品,一个老式的小电视机。房子里非常的潮湿、阴冷,小羽就躺在床上,整条右腿包着石膏,被高高固定起来。
回到学校后,我把小羽的情况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异常安静地倾听我描述着看到的情景,每个人脸上流出同情关怀的神情。我说完后有很多同学都提出要向小羽捐款,有同学问我小羽的住址要去看望他。
其实笔者任教的这个班级全部都是随迁子女,他们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后来学校组织的多次全校募捐活动中,班级捐款往往都不到一百元,可是这次同学自发组织的募捐中,孩子们都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总额达到了两百六十多元。
小羽停了大半学期的课,复课后行动仍不方便,坐在他周围的男生主动承担起了帮他倒水、拿饭等工作,他上厕所时也总有不同的男生陪同,而女生则更多地承担起了帮他复习功课赶上同学进度的工作,而小羽也不负众望,他成绩优秀,也乐于助人,在同学中颇有威望。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纯粹利他”和“回报性利他”两种现象。“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学生对于小羽的帮助是基于对同学的同情,可以说出发点是不求回报的。而小羽的行为则是为了回报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即回报性行为。
那么同学们对小羽的帮助是否是纯粹地源于内心的关怀呢?是一种纯粹的利他心理吗?我觉得在帮助小羽的队伍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源于内心的关怀、同情,能够易地而处,想到自己倘若在小羽的处境一定非常需要帮助,这类学生对小羽的帮助往往是细微的、是老师看不见的;而另一类则是出于从众心理、甚至是在同学、老师面前故意表现出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一类学生往往与小羽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总在大家能注意的场合提供帮助。可以说,行为主体为了利己的目标而产生了利己的动机,并且在实现自己的利己目标过程中发现这一利己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某些利他行为为手段的,而形成的利他动机又成为利他行为发生的直接推动因素。
无论学生是利他动机还是利己动机,我觉得这样的利他行为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是一件
好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作出表率,培养学生富有同情心、互助、合作、谦让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