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项目耐力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项目耐力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探索

【摘要】通过多年的训练历程,耐力训练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一直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非常关注的训练手段,对此进行了长期和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但收效甚微,应该认识到,当多个乡的发展出现长期的、具有共性的“瓶颈”制约时,仅通过具体训练方法、手段的改变已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应将注意力转向宏观训练思路和理念的方面,反思我们多年来对耐力的认识,重新审视我们长期进行的耐力训练。

【关键词】耐力训练瓶颈解决问题

1 有氧能力薄弱对体能类项目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体能类项目在总体水平落后于世界水平,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员水平的不足有密切关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部分主导类项目或与耐力有关的项目,在专项成绩上普遍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在以混合供能为代谢特点的自行车中长距离项目中,运动距离(时间)越长的项目与世界的差距越大。我国选手不仅在整体上落后与世界水平,而且其差距主要集中在中、长距离的项目,在自行车项目上,我国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短距离项目,场地短距离项目我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很大。

1.2 赛段前程与后程成绩失衡,后程降速幅度较大。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耐力性周期项目,而且在一些非周期性,对耐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也很突出,甚至在那些对抗性强的篮球、足球项目上同样反映出典型的比赛后时段耐力不足的问题。运动员在专项耐力上的薄弱反映出耐力的训练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在耐力训练上,我国体能类项目普遍偏重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试图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机体对酸性环境的适应能力。即经常被称之为的“抗乳酸能力”。长期的训练实践表明,主攻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并没有给这些落后运动项目带来希望和转机,大部分项目仍然长期徘徊不前,与世界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少数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仅仅集中在个别短距离项目,并且没有形成一种后备力量雄厚、一线队伍整齐的“集团军”优势。

2 以发展无氧能力为主的训练带来的问题

2.1 年训练平均强度过高导致训练总量的不足。以无氧练习内容为主的训练提高了训练的平均速度,导致训练总量的降低。我国公路自行车优秀运动员年训练总量在30000km左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达25%。这种负荷量的不同并不表示我国选手没有全力投入训练。事实证明,除公路自行车因比赛次数多而造成一定数量的无氧负荷之外,我国优秀选手的有氧训练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强大的的速度和竞赛耐力只占到很小的比例,较低的年平均强度使大负荷的训练成为可能。

忽视有氧训练的直接后果是对运动员耐力基础的影响,使机体运动时氧的储备、运输和利用系统均会由于有氧训练量的不足而无法得到有效发展。鉴于有氧是无氧耐力的基础,所以当有氧能力这一决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基础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时,影响的就不仅是有氧能力的本身,而且也制约了无氧能力水平的提高。

2.2 不利于耐力基础的发展。运动实践已经证明,优异的专项能力一定建立在扎实的耐力基础之上,系统的耐力训练不仅应该发展运动员的比赛专项耐力,而且同时还要将耐力的基础建设作为训练的重要任务。对于成年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大量的无氧训练会加重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的工作负荷,延长恢复时间,加之缺乏有氧基础的支持,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造成过度训练和损伤。对于青少年选手来说,频繁的高强度训练极易引起早期专项化,破坏训练的系统性,造成运动能力的早衰。

2.3 不利于专项强度的提高。高的平均强度非但没有提高专项耐力,反而破坏了训练的节奏,频繁的大强度训练并没有给运动员带来期望的训练效果,虽然高比例的大强度耐力训练提高了训练的平均强度,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速度耐力和比赛耐力训练的突出强度,“面”的增加降低了“点”的突出。高强度训练量的增加必然减少有氧训练的比例,由此而导致负荷强度区间向中间集中,训练强度的波动区间变小,训练的负荷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枣核”形,破坏了金字塔式的负荷走势,我国许多项目的训练强度总是徘徊在85~90%左右的最大负荷区间,既不能有效发展有氧能力,也无法保证最大强度训练的质量。同时,频繁的高强度刺激使运动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并得不到恢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缺乏“兴奋点”,经常表现出“慢不下来,快不上去”的现象。

由于通过增加负荷(尤其是训练强度)的方法收效甚微,我国运动员的耐力素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显示出与世界水平差距加大的趋势,导致我们部分体能类项目丧失了信心,一些教练员不是从训练上检查我们的差距,而是将原因简单地归为“遗传”因素。然而,与我们同处亚洲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的运动员,在一些中、长距离体能类项目上已经达到世界高水平,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在这些项目上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不正确的训练理念和不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运动员耐力水平薄弱的原因肯定有来自遗传方面

的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忽视训练的因素,更不能放弃耐力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