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彝族烟盒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上学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粹》期末论文

建水彝族烟盒舞

班级:2010级房地产一班姓名:赵鑫学号:10206010147

建水县位于红河中游北岸,与石屏、开远山水相连,全县有17个乡镇,48万多人,其中彝族有13万人。县境地形为“两山分列,三江并流”,山区占总面积的89%。南支山脉焕文山,大起大伏,气势磅礴,与红河河谷相对高差达2195米,最高处五老峰海拔2515米,呈立体气候。东北部为与开远的结露山脉相接,这一带山势稍缓。建水山区多为彝族居住。县境中部有建水坝子、曲江坝子和面甸坝子,珠江上游的支流泸江贯流县境,土地平坦肥沃。建水虽地处边陲,但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一直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教育中心。过去曾有:“金临安(即建水),银大理”之说。尤其是元代“创设庙学”,明代开办“临安府学” 、“建水州学”、“崇正书院”、“景贤书院”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

建水彝族聂苏支系跳的烟盒舞以表演技巧高超而闻名于世。建水烟盒舞也有“正弦”、“杂弦”之分,正弦又称“母弦”、“娘弦”,也是烟盒舞基础性的舞蹈套路。民间有“师父引进门,先学三步弦”的俗语。杂弦又称“子弦”是在正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有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三类,内容涵盖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欢快热烈的集体舞,有摹仿动植物形态和生活片段带有表演性质的舞蹈小品,有高难动作的技巧性舞蹈。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 "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

"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有"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现传统故事的如"三打白骨精"等。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彩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特点突出,风格浓郁。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 "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建水烟盒舞主要在“吃火草烟”(俗称“玩小姑娘”、“玩小伙子”)的“玩场”上进行。这是一种聂苏青年男女娱乐、竞技、择偶的社交文娱活动。它是由几个寨子的青年男女在赶街时约定东道主、时间、地点,按传统习俗举办,届时在“玩场”上大家又吃又喝,边“款白话”边唱曲子边跳烟盒舞。基本程式是青年男女先聚在一起“款白话”,唱曲子,表示谦虚礼让,夸奖对方的优点,抒发爱慕之情,双方有意后就开始唱“热曲”,女方为男方装烟点火,邀约起来跳烟盒舞。解放前烟盒舞只准在林间、公房、玩场上跳,不准在村子里跳,不能与本村同姓的亲戚、兄长同场跳,解放后这些规矩都破除了。

建水烟盒舞,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日渐变化,变化的直接动因是县上的大小两个花灯团充分吸收这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使其有机地融于花灯小戏中,用来表现生活。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

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