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为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思想演进。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这一逻辑进路,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

[作者简介]黄秋生,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湖南衡阳421001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1 - 0016 - 05

马克思直接使用“批判”一词作为标题的著作不少,比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而《神圣家族》副标题更是一口气用了三个“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富于批判性的理论,从批判理论的视角进行理解,更容易领会其本真精神,把握其丰富内涵。实际上,为了防止自己批判理论重返传统哲学的老路、迷陷思辨的王国,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紧密相连。我们发现:从哲学形态来看,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而且实现了哲学从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从思想脉络来看,马克思批判理论不仅反映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历程,而且也遵循着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一、宗教批判,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最早零星散见于青年马克思文学诗歌习作和与父亲的通信中。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时,其宗教批判思想已经非常清晰和明确了。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十分赞赏伊壁鸠鲁,称其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伊壁鸠鲁敢于在神统治一切的时代抬起凡人的眼睛与“天”抗争,敢于以无神论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做法。与伊壁鸠鲁一样,马克思坚称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反对宗教对人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说: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当时的马克思高扬人的自我意识,认为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神性。因此,对神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通过自我意识的推崇,马克思借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反宗教立场:“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

由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影响,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宗教的批判还倾向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此时绝不是纯粹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他虽然采纳了鲍威尔的“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观点,却并不以此为界,而是进一步从自然中考察了宗教的产生。这从马克思

对普卢塔克的批判中可以看出,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附录中,他指出普卢塔克把上帝(神)看成是幸福的源泉,认为对神的恐惧使人不敢作恶。马克思根本否认上帝的存在,他认为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所以上帝才会存在。他通过自然的异化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缘由: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自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往往设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背后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他还认为,要排除自然异化,消除人对自然的恐惧,就必须承认自然的理性。当我们承认自然是有理性的时候,我们对它的依附关系就不复存在。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只有当自然被认为完全摆脱了自觉的理性,本身被看作是理性的时候,它才完全成为理性的财产。

1841年4月,随着《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发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影响。1886年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了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而1843年年底马克思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直接衔接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人民的鸦片。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身或是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感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现实的存在物,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虚幻的世界批判之后,就要求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于是,马克思进而认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完成之后,转而应该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

一、政治批判,指出国家和法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

如果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还带有鲍威尔思想痕迹的话,那么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接触和研究,他逐渐摆脱了鲍威尔等人的抽象批判和空洞否定,而致力于现实的批判原则。这一时期,马克思已认识到: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更多地联系着对政治状况的批判来批判宗教,而不是联系着对宗教的批判来批判政治状况”。正是上述思想的发展,“马克思的兴趣离开宗教和美学问题越来越远;他对直接参加政治斗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

在《莱茵报》的政论文章中,马克思批判柏林的“自由人”把自由问题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泛议论,主张把自由同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他无情地批判了政府管理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制度,指责政府官员对农民贫困状况的冷漠和偏见。他以出版自由来批判书报检查制度,以国家和法来批判私人利益。然而,现实却是国家和法成为特殊群体获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而书报检查制度则成为出版自由的桎梏。他对现实世界执着批判产生的直接的后果,便是《莱茵报》被查封,这无疑动摇了马克思对国家和法的理性主义的幻想。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以后,马克思开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性没有被说成是这种现实性本身,而被说成是某种其他的现实性。普遍经验没有把它本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