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的阐述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很多重要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它涉及文学创作的构思、想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音调声韵、文章功用及其创作经验体会等等,几乎涉及文学创作中的所有问题。因此《文赋》研究离不开对其创作论内容本身的分析。

陆机在《文赋》中分析了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创作源于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外物的感悟,由此产生创作激情。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艺术构思。他对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作了详细的描绘。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传达,他具体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对艺术传达的要求。

一、提出创作源于学习与物感

文章缘起就是要说明文章写作的动因。《文赋》开宗明义第一段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文赋》提出作家创作激情的产生源于两个动因:

一是向前人学习,阅读前人的作品。所以文论开头他要求作者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从《三坟》、《五典》等经籍所记叙的前人功业中受到激励,还要“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从大量作品中受到感染,因而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

二是对外物的感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四时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动作者,作者有所感悟而产生欲抒发内心之情的激情他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秋天树叶凋落,会引起人的悲伤;春天树木抽条,又会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会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又会激发人的高远志向。同时,人们在研读书籍时,也会为古人崇高的品德,清正的节操所感动。而文章的辞采,也会使人产生美的联想。可说这些都是促使人写作的动因。人们就是有了这样那样的感受才产生写作欲望,因而“投篇而援笔”,“宣之乎斯文”。基于此,针对当时文学创作中常出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文赋》从文学创作的起因这个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怎样才能“意称物”、“文逮意”:要做到“意称物”,就必须观览万物、颐养情志;要做到“文逮意”,就必须钻研文学遗产、锻炼技巧。

陆机把写文章的动因归之于生活、读书有所感受,也就是否定那种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强调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同时陆机还把生活感受提到第一位,读书体会放在第二位,也就是把生活感受看作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源泉。这种见解一直贯串于他对文章构思和写作的认识。

他把客观事物的情状和变化,当作文章构思和写作的依据。如说:“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他所谓的“物”,就是指客观生活中的事物。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陆机首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外物感应和前人作品的影响,这是难能可贵的,是朴素的唯物观点。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只是单纯强调自然景物和前人作品,未能看到文学创作的源泉应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

二、论述艺术构思中的艺术想象与灵感

陆机认为,作家有了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以后,便进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构思。陆机认为文章构思,首先要排除一切干扰,使思想高度集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在思想高度集中前提下,进入构思过程。

首先,他论述了构思中的艺术想象的特点。

《文赋》描绘了想象的第一个特点——凝神专注:“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构思开始时,都是专心致志、深思博闻,作家在想象时不为外物打扰,凝神思考、专注酝酿。

陆机认为,“情”与“物”的结合是想象的第二个特点。当文思到来、想象驰骋时,“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随着想象由微明而逐渐鲜明,物象也以清晰的形态纷至沓来,想象是作家主观的“情”与外在客观的“物”的结合。

继而,陆机提出,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其第三个特点。《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作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自由来去。

想象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想象在创作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非常活跃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认为,创作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艺术想象。这个问题在陆机以前,还没有人曾明白地提出过。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像储量极为丰富的地下水,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必定“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而且一旦喷出地面,它也不会只沿着一条河道奔流,各种定义的堤防是无法挡住它的。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作家创作时就通过它完成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认识的飞跃,通过它把握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状态及其联系,通过它化平凡为不平凡,变不平凡为平凡;通过它赋予具体事物以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使崇高的思想获得感性形象。陆机对艺术想象的特点的论述,直接影响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想象的专论。

其次,陆机对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灵感是创作中非常神秘的现象,历来,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对它有很多的探讨和论述,而陆机对灵感的描绘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次,是灵感论的源头。

陆机在论文章的构思及写作时,已经涉及到了灵感问题,但未加发挥。而在《文赋》末尾,却就灵感问题做了专门的探讨。当时虽没有“灵感”这个词,而陆机的论述已涉及“灵感”。灵感本是人在写作时的思维活动的闪光飞跃,而陆机认为人不能常常把握着它,忽然来了,又忽然去了。颇带有神秘色彩。

接着他写到灵感来时情景:“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这是说,当灵感的“天机”像骏马一样奔驰而来,千头万绪的一切纷乱都可理清。文思在胸中如风起云涌,妙语于口际似泉流迸发。美辞佳藻像繁盛的花朵纷纷呈现,任你纵情挥洒皆能如意。文彩徽徽溢目,清音泠泠盈耳。这自然是一篇锦绣佳作。

陆机在《文赋》中,形象地描绘了灵感(在《文赋》叫“应感”)对创作的作用,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如此详细地论述过。陆机是这样写的:“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馺还,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以上写的是灵感到来时创作的顺利情景。当灵感一旦消失时,那就是另一番情景了:“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岩枯木,豁若涸流。”

这是说当人的感情凝滞(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泛指感情。)精神涣散,则头脑空空,像没有生命的枯木,像断了水的溪流。

在文思枯寂的情况下,再集中精神去寻求灵感,勉力写作,结果却是怎样呢?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说,集中精神去探求灵感的奥妙,启动文思。结果是:事理像被层层浓雾遮掩,难以看清,文思如织布机上的线头,仅一缕可抽。因此,他总结说:灵感去时,竭智尽虑来写,也难免有误;灵感来时,率意命笔,也很少差错。鉴于这种情况,他深有感慨地说:虽然思维器官为我所有,我却不能时时把握它,常抚空怀自叹。对灵感来去的奥秘一直搞不清楚。末尾一句,是陆机坦率的自白,他只感到“应感”的来去对创作有显著影响,查词书,并无“应感”这个词语,从陆机所描述的情况来看,他所说的“应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即灵感产生的原因,他是莫名其妙的。但是,陆机首先意识到灵感对创作所起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论述,这是应该肯定的。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灵感问题,过去没有人谈到,陆机第一次对这种现象做了描述,虽然没有对它作出更深入地论述。但他首创灵感论,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应说是在文学理论上的一大发现,对后人很有启示。其后,刘勰在《文赋》的基础上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对灵感的特质有了较系统的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