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困惑

1 霍桑的时代背景

霍桑(1804~1864)出生在新英格兰,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清教世袭领地。由于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到达新英格兰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居民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霍桑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的,因此,当地流传的宗教迫害故事及清教思想对他的创作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清教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后,到十九世纪初期,它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压抑作用日益明显,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和理想的愿望日益突出。在这一时代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宗教束缚和传统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开始对宗教进行反思和批判,希望能重新认识基督教的上帝。他们认为“上帝与每个人同在,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人们无须通过教堂、牧师等与上帝交流,只要在大自然中仔细感受,凭自己的直觉和努力便能与上帝沟通。”这一理论削弱了教会的势力,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对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霍桑深受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逐渐偏离宗教影响,向宗教束缚发起猛烈的抨击,他开始揭露宗教的虚伪及其对人性的迫害,讴歌人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他执着于加尔文教意义上的“恶”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看待社会现象,把这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同时,对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斗争又抱怀疑态度。

正是在这种孕育着宗教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霍桑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态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小说《红字》。它将清教主义盛行的过去这一主题发挥到及至。作者着重描写的并不是具体的“奸情”或“爱情的悲剧”,也不是清教徒信奉的“原罪”,而是“红字”这一大写的A为象征的原罪的意义的转变,即从原罪意识的“Apple”(禁果)到体现创造意识的“Able”(能干)这样一个艰苦的人类历史的进步历程。同时,在《红字》中,霍桑有意识地将历史的、道德的以及心理的主题融为一体,构成了小说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层性,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小说体现了霍桑对美国清教社会的理性反思和在这种反思下所表现出的矛盾性。

2 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纯净”。清教徒想使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更为纯净、简单,因此,其矛头指向的是繁琐的天主教会的形式和礼仪。从信仰层面来说,加尔文主义是清教徒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神学体系。早期的清教徒遵循加尔文的教义: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和魔鬼之间的残酷斗争,人类都是堕落和有罪的,是被上帝抛弃的,只有通过虔诚与艰难的修行才能实现灵魂的改善。因而,清教徒的教规对人的惩罚是公开和严厉的,他们建立的社会是苛刻的,偏狭的,压制人的,抑制了人个性的发展。对于清教徒来说,自由意味着远离上帝的世界;人类与自然处于交战状;只有通过否定自然的内在的价值才能创造出价值;上帝否认人的价值;个体只有在公开的法律面前自我消灭,才能清洗自己罪恶。

霍桑对此深表怀疑,在他笔下,清教徒的头脑是与自由思想相抵的。在《红字》中,他大胆讴歌了人性的解放及人们对自由幸福的强烈追求。这一观点尤其表现在女主人公海丝特身上。在小说中,她是个性、人性和自然本性的象征。海丝特是一个热情奔放、不拘小节、漂亮勇敢的年轻女性。虽然她同自己不喜欢的齐灵窝斯结了婚,但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憎恶。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与牧师丁姆斯代尔发生性关系并生下珠儿,被人们认为邪恶与不道德时,她没有说出情人的名字,只是默默平静地接受了社会所赋予她的不公正,因为她爱他胜过自己,在她心中这份爱应是完整的。当海丝特被迫带上具有侮辱性的红字A 时,她那被活生生压抑的“动物生活的本能”顽强的表现了出来。她将红字漂亮地缝在衣胸上,并在周边衬以精美的金色丝线,红字自此永远地在她身上闪耀着丰富的想象和光彩个性的光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清教教规无声的反抗。海丝特在被歧视,被压迫中生活、成长,慢慢地她认识到“隐藏在他人心中的罪”:如果让真理昭白于天下,那么,除了她之外,许多人胸前都会有一个闪亮的红字。这是海丝特个性的又一表现。显然,霍桑把海丝特描绘成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性解放的渴望,这与当时的清教教规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深受清教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霍桑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他从“恶”的观点入手剖析人类社会,同时又不自觉地采用清教立场处理个人命运,强调“罪恶”的净化、教育作用——人内心的忏悔与行为的改过是获得救赎的通道,人类彼此需要宽恕,这世上没有不可救赎的罪人,只要愿意人总能通过赎罪获得救赎。海丝特经过了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拯救的自我救赎过程,她意识到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她给人以帮助,就能从他人那里获得尊重,从宁静中得到幸福,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她坚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弥补罪过,最终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原谅。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并造就出一个比她失去的更纯洁,更神圣的灵魂,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天使”。她胸前鲜红的“A”字也渐渐转变成了“Able”(能干)。

与海丝特相比,丁梅丝代尔具有时代悲剧性。作为清教道德秩序的维护者,丁梅丝代尔沉湎于他的神学书籍,清教思想在他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因此,他的人格是扭曲的,也是懦弱的、自私的,甚至是虚伪的。一方面,他害怕在承认与海丝特的私情后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因而他继续扮演着清教神权维护者的形象,以雄辩的说教不断鼓动人们皈依加尔文教,钳制人们的思想,维护清教资产阶级

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又进行自我惩戒,扮演着罪人的形象。这样的双重性人格使他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中,虚伪地活着。为此,霍桑让他受到长达七年,比公开受罚更残酷的灵与肉的折磨。与海丝特一样,最后在丁梅丝代尔经受了痛苦的心理斗争后,作者赋予了他冲破宗教枷锁的勇气:“他毅然打碎了完美的自我偶像,向人们展示了刻在胸上的‘A’字”并承认了与海丝特的私情。这正显示了霍桑对清教教规扼杀人本性的反抗。

从表面看,海丝特与丁梅丝代尔是罪人,他们犯的罪是社会所不容,违背清教教规的,但他们都通过自我救赎达到了心灵的净化,这是霍桑所要表达的观点——人世间没有暴露的罪恶是无限的,人类社会需要无休止的净化。

与此相比,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齐灵窝斯——海丝特的丈夫,是真正的罪人。表面上他是受害者,但实际上,这归结于他自己埋下的罪恶的种子,他违背了自然法则和海丝特的意愿与其结婚,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造成海丝特“犯罪”的根本原因。同时,复仇使齐灵窝斯变得如同魔鬼一般,他把复仇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齐灵窝丝的仇恨来自于他的内心——清教主义意识观念。从个人意义上来说,他是事件的受害者,他要报复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整个时代背景上来看,他只不过是整个清教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一个能够对偏离清教意识者实施惩罚的部件。

《红字》作为霍桑最著名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其中深刻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他在批判清教压抑人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宗教困惑。也许正是这种矛盾性和模糊性使得《红字》具有无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许多读者。

参考文献:

[1]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4.

[3]周晓贤,邓延远译.红字[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4]刘丽霞.论红字的清教观[J].鲁行经院学报,1999,(6).

[5]曹亚军.拒绝就赎教义的社会悲剧[J].深圳大学学报,1999,(8).

[6]陈洪主编.外国文学通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