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价值化。如学生考试时做到了不作弊对自己感到满意 产生愉快感,与诚信等价值标准联系起来。
• 4 、组织。如学生可能会产生价值标准的冲突,如人家不 守信却得到了高分,获得了利益,自己这样做值不值,克 服矛盾冲突形成自己的信念,不能因为暂时的得失而失去 做人的原则。
• 5、性格化。其行为是普遍的、一致的和可以预期的,发展 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为的和别人所认为的不同
道德情感具有两极性,如爱与恨,崇敬与鄙视,感恩与记仇,等
3.意
即道德意志,即人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行动的毅力 这种毅力表现在:
坚持,即坚持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做,哪怕遇到各种各
样的阻力 克制,即控制住不道德的欲望
4.行
即道德行为,即人在道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产生的行为 。道德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动机,而且要看行为的方式。好 心办坏事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异性的地方,如不同年龄人之间道德认识就有差异,不同文 化传统的地区之间道德认识也有差异。同时人经常会处在道 德的两难困境中 道德认识一般以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的形
式出现
2.情
即道德情感或道德体验,也就是在道德情境中对所观察到 、经历到的事情或行为产生的情感。“人非草木,熟能无情 ?” 道德情感的产生决定于两个条件:
情感领域学习各水平之间的关系
• 注意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注意情感就无 法产生; • 反应表现出人对事物或他人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倾 向; • 价值化表明人将事物集中与自己的生活的中心,赋 予其生活价值,表现出兴趣; • 组织表明人将根据价值将各种活动集合起来,形成 一个有连带关系的活动群; • 价值的性格化说明由某一活动而形成的行为特征成 为人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其它活动使其也 具有这样的特征。
里的行为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
认知成分(认识 -评价)
肯定性
否定性
情感成分
积极
消极
行为倾向
趋近、接受
逃避、拒绝
实际行为
改变态度,就改变你的一生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moral trait)通常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 或品行、操行等。品德是个体现象,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包括对对象的了解、认识和评价 了解、认识是获取对象的信息,
评价是对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即判断对象的性质、意义、重
要性等,如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等,评价是态度形成 的重要一步
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态度,其关键就
在于各人的评价不同
评价所依据的是个人需要与价值观
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了人对对象的评价。不
品德和道德
2.联系:
品德是一具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 现。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舆论和风气的熏陶下和在 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 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的品德也构成社会道德风貌。所以说 人们何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品德内容时,应当到社会寻找原因 。
道德情境指能够用社会道德准则衡量和评价的人的行为的情
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其实也是态度,只不过是人在一定的
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
• 品德的形成是把主体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其内在的道德行
为观念,通过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稳定调节其外显的道德规范行
为的过程。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其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 品德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 •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为
其次,态度是不稳定的。态度随人的需要而变化,昨天 态度比较好,今天态度不一定好。而品德是比较稳定的,只
有当一个人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的行为才能作为品德的标志
第三,态度具有层次性。从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到对 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到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越往上态度越 抽象,越具有概括性和人生哲理性,越成为指导人的许多行 为的心理品质。在比较概括的态度中与道德有关的才是品德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本章寄语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
育不仅要培养“有才”之人,也要培养“有德”之人, 还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这里所谓的“德”,指的 是个体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态度和高尚的道德 品质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 •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 •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
道德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
人的道德标准
不同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如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而产生
同情心,帮助了别人可能产生欣慰感、自豪感,看到以强凌 弱产生痛恨、愤怒的情感,等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如看到乞 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的人怜悯,有的人憎恶, 有的人惧怕。看到有人落水,有的人焦急,有的人紧张,有 的无动于衷 之所以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不同人的道德标准不同,有的人认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也可通过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而改变。
态度的结构 • 态度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
•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
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 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的意向或意图。
幸福、兴奋、喜悦、欢乐、欣喜、愉悦、骄傲、自豪、荣耀、满
足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体验,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
沮丧、悲哀、悲伤、悲悯、苦恼、痛苦、失落、失望、落寞、孤
独、仇恨、嫉妒、生气、恼怒、愤怒等
3.行为成分 在情感的推动下,人就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以及要采取的行动 ,即想怎么做。 但一个人想怎么做与实际上怎么做往往不是一回事。因此这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心理成分 。
•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知。 •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 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 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1.知
即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也就是人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如 在某种场合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
同的对象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样的对象在不同人的
眼里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同样的对象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里具有不同的
意义,因此同一个人对它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
说明随着需要的变化态度也会有所变化
2.情感成分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使人聚集起某种力量准备采取 行动。情感越强,人行动的力量就越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情感体验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体验,即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高兴、
错,人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对待父母、对待工作等
道德认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层次之分,如有很笼统的道 德认识问题,也有很具体的道德认识问题。又有侧面之分, 如工作中的道德、家庭中的道德、公共场合中的道德等等。 凡是与道德有关的问题都有道德认识的问题
道德认识一般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也表现出有很矛盾、有差
价值内化的5种水平
(3)评价 (2)反应 (1)接受
(5)性格化 (4)组织
•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低到高共分为五级 :
• 1、接受(注意)如教师向学生宣传考试不作弊,学生愿 意听。 • 2 、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 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 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 读),与“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不作弊的宣誓活动
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 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D.B.Krathwohl)和布鲁姆(B.S.Bloom)
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 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 内部状态。 从结构上看它们是同构的: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
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从功能上看也有相同之处:都是要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些行
为都具有倾向性
但态度与品德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态度具有普遍性,人对自己所接触到事物只要有 一定的认识就都会有一定的态度,而品德仅指与道德有关的
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道
德问题,这就是道德情境
问题情境
• 公交车到站了,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小芳正在 车上坐着,但她没有让座。请问她的行为道德吗?为什 么?
如老年人上公交车 如半夜三更吹小号
不是所有的情境都与道德有关,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才能衡量 人的品德,但偶尔一次在道德情境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 品德。看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在道德情境中的一贯的表现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
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可以直接影
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实际行为不一定一致。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即决定行为 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
品德和道德
1.区别
• 道德——是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别人 的存亡或个别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转移,它是社会学和伦 理学的研究对象。 • 品德——是个体现象或心理现象,品德的发生和发展依赖于 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 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联系:都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或倾向,构成成分相同。 •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的范围大,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 分稳定的态度才称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价值内化到高级水平的态度,成 为个人性格一部分的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
两者的区别在于:
(一)涉及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
判断:能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 1 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 • 2 年幼儿童讲假话或经常损坏别人的物品。 • 3 在下面的行为中哪些属于道德问题、哪些不属于道德 问题?为什么? • A.挑食 B.晚睡晚起 C.小偷小摸 D.穿着不讲究 E.爱占 小便宜 F.不爱说话 G.挤公交车 H.随地吐痰 I.在居民 小区大声喧哗 J.写字潦草
• 作为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组成成分是缺一不可的,在培
养道德品质中都要兼顾到。对其中任何一项的过分重视 和对其他成分的忽视,都不能培养出完善的道德品质,
比如唯智论者(认知派)过分强调道德认知部分;行为
派(习惯论)者只强调行为习惯的训练。这些在实际工 作中都是有害的。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都是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 1 学ຫໍສະໝຸດ Baidu态度不认真,不能说品德不良。
• 2 由于年幼儿童的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缺乏价值标 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 3.属于道德问题的是C、E、H、I。道德是指人们应遵 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
手表定理
• 当一个人有1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 他同时拥有2只手表,却无法确定时间。因为2只表并不能 告诉他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 的信心。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手表定理”。因此,我 们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 此作为我们的标准。 • 尼采说过:“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一种道德 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概述 态度(attitude)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人们经常提起的名词。
态度的对象包括对人的态度、对物的态度、对
事的态度、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对生活和工作
的态度、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等等
但心理学家对其尚无一致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