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
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由此便有了拓展延伸的环节。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一、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

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偏失。

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

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地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所以,语文
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具有“语文味”呢?
1、净化课堂,回归“语文味”。

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2、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故而其间不乏朦胧素淡的清幽,幽雅的意境,美好的自然风光,气势磅礴的奇观,以及一个个悲壮,可爱,哀怨的人物形象等,这些都会激起学生感
情上的共鸣。

如有的学生曾说:“我在读《石壕吏》的时候,老妇人一家的惨状令我哀怨,我觉得他们很惨,当时简直就要哭出来了。

”如此情况下,教师再稍加煽情,就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语文课堂应该还原为书声琅琅的课堂,让学生在吟诵涵咏中感悟文本。

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

如笔者执教《苏州园林》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一步:开火车“轮流上岗”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错了掌声送他下岗,下一个接着读),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步: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州园林?用词语或句子把它归纳出来。

有的学生说:他读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有的说读出一个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还有的读出一个环境优美,格调幽雅的园林……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

第三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想想从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以上的感受?作者是怎样写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语文味”。

四、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
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的传神点,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笔者就紧紧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一哲理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觉得有没有矛盾?这“神圣”、“痛苦”如何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边防战士,他们为了守卫边关,长期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甘愿寂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有的说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私奉献。

还有的说环卫工人、建筑工人、警察叔叔等。

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

让广大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携手并肩,共创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新课堂。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
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

让广大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携手并肩,共创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新课堂。

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